我從不否認你的那些“為我好”,只是我想自己選的才會更好。
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兼閨蜜跟我抱怨,“我媽又給我安排相親了,真的不想去……我現在恨不得天天加班,就不用回家聽她催催催了……”我笑她:“你媽說的沒錯呀,你確實老大不小了!咱先不說結婚,但至少先談個戀愛吧......”
“現在是連你也開始催我了嗎,再說下去,我就走啦!”見她有些急了,我忙安慰著“好啦好啦,不說不說了……”她卻來了情緒,跟我說道:“我媽現在巴不得我馬上結婚,還得是她看順眼的,說是讓我去相親,哪個她沒提前審查過啊。我不是不知道她都是為了我,可我總說服不了自己,畢竟是我自己的一輩子啊……難道不是我自己選的才更好嗎?!”
她的話,簡單直白,也透著無奈。我聽著,感覺那么熟悉,好像也經歷過那么一個階段。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畢竟,像我們這樣有一個愛操心、為你好的媽媽的人不在少數。
記得咪蒙寫過一篇文章,叫《過度談論自己的孩子,就是沒修養》。里面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們愛孩子,很多時候都是自戀的延伸,因為孩子是父母基因的延續。”我覺得這句話作為孩子比作為父母看起來更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愛的本能卻過多的干涉著我們的生活,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我們從不否認那些愛,但我們不接受那些以愛為名的“綁架”和束縛。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立的,我們除了是誰誰的誰,更應該牢記我是誰。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自由戀愛結婚,夫妻兩人感情穩定。而婚后因母親和婆婆的過多干涉,幾次鬧到要離婚。這些來自母親和婆婆的干涉,不過是“各家更疼各家的孩子”,出發點毋庸置疑都是源于對子女的愛,但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蔡康永曾說:“每個為人父母,主觀意愿都不會想要拆散自己子女的家庭。他們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但是,事實上,他們無意識地,過度卷入了子女的家庭,讓家里雞飛狗跳,問題疊出,百口莫辯。”
還好,這個朋友懷孕生子,兩家父母都愛孩子,因著孫子,彼此退讓。得到獨立、自主的小家庭,慢慢恢復了平靜。而朋友在生下女兒之后,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感慨:“在我眼里,女人作為母親是偉大的,但不能總老是把自己拘泥于這個身份中,乃至將來的一天,用你自顧自地付出去綁架這個你曾經最珍視的生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立的,于母女亦是如此,我們除了是誰誰他媽,更應該牢記我是誰。”
是呀,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通過認知、感受,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自我意識。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誰誰的誰。
面對生活和選擇,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參與、指導,而是陪伴。
回到閨蜜的事情上,她雖然對父母的逼婚、安排相親等行為很反感,但她依舊習慣跟父母傾訴生活中的種種。她說:“我希望他們知道我生活中的事情,哪怕是雞毛蒜皮,也不想讓他們覺得我對他們有疏遠。除去他們那些嘮叨,跟他們傾訴一下還是很舒服的,因為對著他們不需要做任何偽裝和隱瞞。”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父母、對戀人或者對孩子都是如此。面對生活和選擇,我們自有自己的主意,哪怕會有迷茫、會有忐忑、會有猶豫。這時,相較于參與、幫助、指導,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陪伴。因為陪伴可以給我們底氣,也讓我們有勇氣。只要有你們陪伴,我們便不是孤軍奮戰。
請感謝父母的愛,感謝那些付出和陪伴,也請勉勵自己:經濟上更獨立、生活上更獨立、精神上更強大。如此,相愛亦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