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兩個月,爸媽很多次有意無意地談起考公務員這個話題。
家里有一個做局長的叔叔,一直活躍在我媽的口中。
“你叔叔是過來人,你看他做公務員日子過得多瀟灑呀。”
媽媽每次說到這里,眼里滿是小城市中年婦女的羨慕。
01
叔叔幫過我們家很多忙,每年過年老爸都會拉著我去送年貨,他也會回一些單位發的春聯和保溫杯。
他的家庭在我們這個小城市,絕對算得上中產以上。
這個時時刻刻引導我們家的“過來人”,讓爸媽堅定了考公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
前天晚上他過來吃飯,媽媽準備了一桌子好菜,包括那只存了半個月的羊腿。
等到叔叔酒足飯飽之后,媽媽才把我這個“小屁孩”喊過來吃飯。
好像在爸媽眼中,我還不是一個不能隨隨便便出現在重要場合的大人。
叔叔談起他高三的兒子時,擼著袖子的樣子很是神氣:年級前三,有希望考上985。
作為一名高考的“過來人”,我也討好著說:“弟弟這分數可以去北京上一個好的985吧。”
叔叔咂了咂嘴里的好酒,拿起牙簽剔了剔牙,很有內涵地望著我說:“我看在這邊上大學就挺好,你們出去不還是得回來?”
我問:“那弟弟想出去闖一下嗎?”
叔叔手一揮就打斷了我的話:“你還小,我跟你這么大時候也是這樣。什么夢想啊,抱負啊。到時候遍體鱗傷再回來,有什么必要?”
兩字一停頓、五字一拉長的語氣里,還夾著領導常年命令下屬的好習慣。
我本想反駁一下,但是他的一句“我是過來人”,就把我這個小輩堵得死死的。
那殺伐果斷的樣子,把“成功人士”這個詞運用的淋漓盡致。
只是我不知道,一輩子沒踏出這座小城市的他,是如何活成了一個歷盡千帆的過來人。
有些父母就是這樣,對于自己沒接觸過的領域,也總想以自己的經驗,在晚輩的人生里扮演一個決定性的角色。
02
仔細想想,這些年過來人的經驗,我真是聽了不少,無論操蛋的學業還是天殺的愛情。
高中的時候,德高望重的班主任總喜歡在班會上給我們打雞血:你們拼一把,現在吃苦,到了大學就可以天天玩了。
學長學姐回母校演講成功經驗的時候,把老師這一套換了個語氣灌給我們。
我們對此深信不疑:熬過了高考就可以無憂無慮走向巔峰。
到了大學才發現:他媽的哪有那么輕松。寫論文比刷題難,期末戰戰兢兢防掛科,畢業了可能還會失業。
我身邊有很多成績特別好的朋友,妥妥一個不斷被取經的“別人家的孩子”。
對老師無比忠誠,考上大學后,就開始了一段“60分及格萬歲”的日子。
每天睡到中午是家常便飯,晚上蹦迪喝酒通宵到兩三點才是大學生的夜生活。
等到三年后的某一天突然醒來,發現寢室空無一人,原來舍友們都已經開始考研復習了。
靈感一現想出一個段子發在微博上:世界上最大的孤獨,就是午睡醒后寢室空無一人。
開始慌了,馬上詢問了一些學長學姐,購買了全套的黃皮書和肖四肖八,查了大量“三個月考上985”的知乎熱帖,總結了一些過來人的經驗。
在還沒玩夠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地開始了考研復習。
等到成績公布的時候,有些人運氣好的成了“過來人”繼續逃避社會和傳授經驗,有些人不得不高速公路上緊急剎車,瘋狂找工作。
在這之前,職業規劃和人生選擇這一板塊,過來人的角色似乎缺席了。
他們不停地碰壁,不停地失敗,最后終于妥協回到住了二十年的小城市。
這時候,好心的過來人會送你一句:“終于長大了。”
嘴毒的過來人會丟給你一句:“看吧,我早就說你肯定得回來。”
我們這一代人好像是燒烤攤上的冷藏香腸,師傅的手藝很不好。外面被烤得焦黃,里面還有些夾生。
客人們不停地催著趕集上菜,他們以為我們熟透了,其實根本沒有給我們緩沖的機會。
我們一邊還沒來得及真正長大,一邊卻要學著過來人的模樣好好生活。
學會和社會打交道,學會有事自己撐著,學會報喜不報憂。
要不然就對不起爸媽的養育,和看起來還不錯的大學文憑。
03
戀愛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也是這樣。
我媽對于談戀愛這件事的手段簡直是快狠準,大學之前連同學寫給我的情書都要沒收銷毀。
到了大學,她直接跳過了戀愛的環節,開始討論起擇偶的標準和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
比如找北方人豪爽,比如獨生女可能要入贅,比如不高的生個孩子也矮,比如學歷太低不好教育孩子。
其實我壓根沒有學會如何去談戀愛,也從來沒人教過我要學會尊重戀人,愛別人前要先愛自己,上床要記得戴安全套。
高中初嘗禁果,我偷偷摸摸地談了段牽手都會臉紅的戀愛。
最后被甩那天,沒出息的我哭濕了一個枕頭,整整一年也沒緩過來,而我眼尖的爸媽壓根沒有發現。
到了大學,我終于可以拼命談戀愛了。認識一個大兩屆的前輩,不到一個星期就在一起了。
我還是沒有吸取上次的教訓,每天保持24小時緊密聯系,愛地死去活來,過個兒童節和愚人節都要精心準備禮物。
結局是得不到對方的回應,這些小伎倆對于一個已經大三的人來說,可能早就玩膩了了。
對方不分手也不回應我的熱情,只是用一句過來人的經驗敷衍我:
“我理解你,我大一的時候也和你一樣幼稚,等你以后就懂了。”
在過來人的諄諄教誨中,我在這段感情里持續付出了三個月。
最后這份喜愛轉換成了厭惡,我提出了分手。對方苦苦挽留,我瞅也不瞅。
分手那天,我異常的輕松,連室外的空氣都比以前要新鮮許多。
當天晚上,我特地去吃了頓火鍋,特辣,賊爽。
很多時候,「過來人」的經驗本來只能算是一個參考信息,放在心里作為尺度就好。
但是很多人已經把「過來人」這套說辭,變成了自己的行為準則,甚至帶到戀愛中來。
就像我一直很討厭抖音上的一個段子:“這么優秀而儒雅的男孩,是一個女孩用多少眼淚培養出來的。”
實際上,我從來不需要戀人來教我長大,我也不想讓任何姐姐哥哥做我愛情的學校。
我自始至終都相信喜歡就會沖動,深愛就會犯錯。
我談戀愛從來沒想畢業,我希望的是你和我一起經歷,一起犯錯,一起成長。
最后。
這些過來人的道理,我們不懂嗎?
作為一直因拖后腿被唱衰的95后,其實我們是最懂道理的一屆。
這種前車之鑒,這些年們我們聽了太多太多,雞湯和毒雞湯都能倒背如流。
我們從來不缺少講道理的人,我們一直缺的是支持我們的人,我們希望能被當成一個獨立的主體。
我承認這些長輩作為過來人,也是想讓我們少走彎路。
我承認這些戀人可能真的愛我們,只是想讓我們不要那么幼稚。
他們都害怕我們有失敗的風險,他們想把我們保護地很好。
以至于我們很多人,二十幾年來遇到的最大失敗,就是考研失敗和被前任綠了。
其實我們從來沒有抵觸過失敗,我們更害怕活得不明不白。
我希望父母和戀人,能多給我們一點時間去體驗失敗。
因為經驗這種東西,除了自己經歷,無法從任何人那里取巧學來。
我希望的是等到我碰壁的時候,你告訴“我沒事兒,我們那時候也這樣”,而不是“你根本不可能成功,跟你說了你也不聽。”
等我想回家的時候,我希望你說“別怕,熬不下去就回來,我們養得起你”,而不是“你出去吃那個苦也是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