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在麥田新版自序里寫到:《活著》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對此,我深以為然。
第一次接觸到《活著》是在繁忙焦慮的高中時期,每每提不起勁學習,想要偷懶的時候,我就會找一篇勵志類型的故事,或者一本勵志的小說,想要以此來激勵自己。
通過見證主人公的人生成長歷程,深切的感受主人公遭受的磨難與挫折,最后用頑強的毅力,樂觀的態度,戰勝生活中的難題,收獲成功。
但是在這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主人公—福貴。自小出生于地主家庭,生活優渥,長成了一個游手好閑,吃喝嫖賭的敗家子 ,任性妄為,全然不考慮后果。
故事的轉折從輸光家產開始,地沒有了,房子沒有了,父親意外去世,整個家庭的重擔落在福貴的肩上。他開始借錢租田種地,盡管每日勞苦種作,然而所獲甚微。
但是禍不單行,從來沒有吃過苦干過活的母親累到重病,福貴帶著家珍拿回家的最后2個銀元在城里找醫生的時候卻被國民黨抓壯丁,不去的話就要立馬被槍斃。
無奈的福貴跟著國民黨大兵一路逃亡,最后終于在一次國民黨戰敗后被解放軍救出了,并贈予了福貴回家的盤纏。
福貴一路走一路干活掙路費,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回家。書里寫到,福貴回家路上的心情是這樣的: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還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雙兒女團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瘋瘋癲癲地往南跑。
終于回到家后,才知道母親在自己離開兩個多月后就去世了,家珍告訴福貴,娘死前一遍一遍對自己說:“福貴是不會去賭錢的。”母親到死都不知道兒子的去向和消息。
后面的故事從讀者的角度看來都是悲劇,小兒子有慶輸血時,失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難產而死,家珍也因病去世了,女婿出工時意外身死。
那時候天冷了,福貴拉著孫兒苦根在街上走,冷風呼呼地往脖子里灌,越走心里越冷,想想從前熱熱鬧鬧的一家人,到現在只剩下一老一小,心里苦得連嘆息都沒有了。
然而,最后女兒留下的小孫子苦根也因為吃多平時難得吃到的豆子撐死了,留下福貴一個人活著。
盡管福貴的生命中送走了太多的親人,最后形單影只,與一頭老牛相伴生活。但是福貴記住了很多家人一起生活時幸福的日常,記住了很多美好的記憶,這都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每一次看這本書都會為字里行間樸實而動人的情感所感染,這是世間最難能可貴的情感,親情的牽絆。哪怕日子過得再苦再累,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在一起,生活都是幸福而滿足的。
就像是在外地上班后每年越來越少的時間回家,每一次回家時母親準備的豐盛飯菜,與見面時發自內心的開心,還有經常關切的問候“在外面習慣嗎”“天氣冷了記得多穿厚衣服”“要按時吃飯”。
看著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與額間散落的零星白發,父親日漸佝僂的身軀,經常因為背痛腰痛肩痛胃痛等長年累月累積的勞損疾病,而要吃藥的現狀,以及吃藥后治療效果緩慢依然忍耐堅持干活的樂觀生活態度。
“你不要操心這些,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父親總是這樣說。父母給孩子的是無言而深沉的愛意,融化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想,活著的意義就在于陪伴好身邊的親人朋友,保持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過好簡單而平凡的小日子。
就像《活著》寫到的,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