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在談的關于原生家庭的對個人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父母、親戚、三姑六婆的影子,有的在個人的性格中體現,有的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上體現,有的在自己子女的教育上體現,甚至體現在了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我家有三姐弟,三個姐弟的性格與價值觀為什么會相差甚遠?都是一個原生家庭,為何會形成三種如此鮮明不同的三觀?這讓我很優心對兒子的教育問題。
讓我細細思索,父母對我們三姐弟的教育都差不多,父母兩人各有優點和缺點,對我們的教育談不上有多好,但至少都還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大方向上都是以向上,努力、勤奮、友善為主,但家里相對來講還是母親更強勢一些。由于老弟是最小,父母或多或少的會偏心寵溺。他們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好面子”,一旦孩子做錯事,總為了好面子而進行各方努力掩飾,還總美其名約,為了孩子輔路,不能讓人看不起,笑話等等,替做錯事的孩子解決一切問題,久而久之,這種方式就出了大問題。
因此讓我對兒子的教育上認識到以下幾點:
1、做錯事,一定要受到懲罰。
不管有多小,只要做錯事了,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錯了就是錯了,必須要付出代價,而且必須要自己去解決問題,父母只能是協助,而不能包辦。但同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只要他認錯,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會一直愛他,成為他重新開始的力量的依靠。
2、教育
受教育階段的不同,會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特別是與原生家庭不同的三觀,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認知和追求。因此不管讀書好壞(應試教育),一定要堅持讀書受教育,即使將來考上的是一所三流學校,也一定要堅持再學習,因這只有這樣子才能脫離原生家庭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以及別人的處事方式,以便進行對比,反思,形成自己的獨立的三觀和追求。
3、走出去,感受新事物
遠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管是旅行、還是將來的社會上的歷練,一定要讓孩子獨立走出家庭,所有的動物都會讓成年的子女獨立生活,這是萬古不變的定律。獨立不光光只是嘴上說說而矣,而是真正的讓孩子自己生活,他才會真正了解生活的味道,需要自己努力的經營才會有美好的日子,而只有這樣,他才真正體會到成果的美好進而珍惜感恩。切身的體會永遠比什么告訴他大道理、學習知識更記憶深刻。
只想到這些,其實自己獨立的力量越強,原生家庭的影響越少,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