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拒絕、甚至不惜委屈自己來討好別人的想法,叫做「取悅癥」。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取悅他人的行為,我也不例外,比如會給所謂的朋友,一個僅長久呆在通訊錄里卻長久不說一句話的人投票、點集贊。也會借據也不立,就把借錢給親朋好友。我是這么想的,能幫就幫吧,誰個沒有求人的時候,自己將來也會有求到他們幫忙的一天,別人就會記得自己當初的恩情而幫自己一把的。
可事實上真會這樣嗎?最近經歷一次求人借錢事件就讓我徹底顛覆了這種想法。幾年前給A君借過三萬元買房,對方一年多后才全部還清給我。而當我陷入重大財務困境迫不得已要向TA借兩萬周轉,一頭半個月可還,TA先答應可以,但后來卻說自己最近周轉也困難,家里還等著用錢,實在不能借了。但此后的三個月不到,TA卻親口告訴我,買了新車。表面上祝賀TA,但心里卻很不是滋味,一種被背負的失落與難過,還有一絲怨憤。
為了這件事,我糾結過,痛苦過,但看了《人性的弱點》后,發現自己寄希望別人感激自己的恩德是多么的可笑,是我太不了解人性。“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結果,這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這就是人性,我們的大多數都只是一般人而已,大概在有生之日都不會有什么改變。想想在我借過錢的這些人中,會有人為此感激過我嗎?沒有,連重大節日問候的短信都沒有,甚至還有不再當我是朋友的。錢,真是個好東西,除了享用它,它還能讓你看清好多人的本來面目。
經歷過這些事,我借錢給人變得相當謹慎,原則上是救急不救窮。對待我幫過,而在我需要幫忙卻不肯伸出援手的人,我盡量做到不怨不恨,但絕對不會再深交了。不過,我仍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是出自真心的幫助,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也不希望以此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讓自己謹記卡耐基的金句:當我們施恩時,如果我們偶然得到了別人的感激,那是一種意外之喜;如果我們得不到這種感激,也不必為此而難過。
而我實在幫不了的,我也要學會拒絕,不害怕引起沖突,不擔心別人討厭,不背負內疚感。幫是情份,不幫是道理,沒有“應不應該”的,只有“愿不愿意”。除此還要努力學習一些拒絕的技巧:
001復讀機法:重復對方的狀況,表達自己的同理心。比如對方的孩子想去游水但對方沒空,便請求帶上他孩子一起去。你可以說:“孩子想去又沒空帶他去確實會讓孩子失望,但是我自己不會游泳,兩個孩子照顧不過來,咱們想想有沒有其他辦法?”
002三明治法:把拒絕的話夾在另外兩句話中間,婉轉地回絕對方。比如不想參加對方的飯局,可以說“感謝你的邀請,可惜我這次去不了,我們下次再約。”
003反三明治法:把折中方案夾在兩句負面信息中間,先說無法答應全部,然后提出可以幫的部分,最后表明如果無法接受,只好徹底拒絕。比如說“我不能借你1萬,只能借你2千,你看看怎么樣?不行,我就沒辦法了。“
其實拒絕別人,不用擔心會失去愛,失去尊重和肯定。合理的拒絕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與關照,愛,尊重與肯定,只有自己給夠自己,才能在他人那里得到更多。希望通過學與練,我們都能對自己不愿意的人和事,大大方方的,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