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買了一大堆課程,結果一門課也沒聽完;列了計劃想要養成好習慣,結果一個也沒成功;等著做的工作很多,可是思緒很亂,結果一件也沒完成。
我們都是很貪心的,什么東西都想要,總覺得拿到的越多,我們對自己就會越滿意,對生活也越滿意。往往就是因為想要的太多,看什么都覺得好,都想要,造成自己三心二意,不夠專注,最后什么都沒到手。
就像一只小猴子,路過一片玉米地,摘了兩個大玉米;接著路過桃樹林,扔下玉米去摘了桃子;后來又經過西瓜地,就丟下桃子去摘了西瓜;抱著西瓜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只小兔子,又放下西瓜去追兔子;故事的最后,兔子跑沒影了,西瓜也沒了,只好空著手回家了。
故事里的小猴子,就是我。
一直以來,我想學習的知識有好多。于是,每天都給自己安排很多任務:閱讀,寫作,糾正英文發音,學日語,養成運動的習慣。這么一算,我每天都要做五件事情。
然而,現實很蒼白,除了寫作,我一件也沒做到。7月份,甚至連一本書都沒看完。
結合晨讀仔細分析一下,我明白了這件事情背后的機制。
關注更少,而非更多
能完成每日寫作,主要歸功于我在7月計劃里,我定下這個月要拿到全勤勛章的目標。得益于此,我在個人時間里執行學習計劃時,總是把晨讀放在第一位。晚飯之后,我會先坐下來把晨讀感悟的寫作完成之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其余的四件事,我并沒有對他們進行一個優先級的排序,也因此導致我在執行的時候,非常混亂。今天想學日語,明天想運動,后天又想看看書。這么雜亂的精力分配,讓我每件事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般的慢慢擱置了。
“聚焦更少,而非更多”這一點提醒我,應該對這些事情進行優先級的排序。
任何情況下,首先保證完成清單上屬于第一優先級的事情,也就是寫作,然后再根據剩余的精力考慮要不要去完成后面剩下的幾項。等到寫作成為日常,并且不需要任何意志力與外界的推動,我都能自發去做這件事情,那么寫作就已經不再是我需要去養成的好習慣。它本身就是我的生活日常,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少了都不習慣。
這個時候,我再把第二優先級提上計劃。緊接著的三四五就順延。如此這般,效果肯定比我一天做五件事情要好的多得多。
這就是所謂的聚焦更少。
關注不變,而非變化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語,你熟悉么?
為什么女性們喜歡鉆石呢?除卻美麗和昂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鉆石能夠在做好保護的情況下一直不變,從而象征美好不變的愛情。
關注不變,這一點,在職業選擇能有很好的體現。
就拿最近特別火的人工智能來說。有一期收音節目提到,按照科技的發展趨勢預測,十年后,二十年后,人工智能會代替大部分職員與勞動力。所以,很多人會面臨失業。
那么,我們現在能做些什么確保自己在二十年后還能保持競爭力了?
不妨考慮一下,有什么行業,什么職位,是不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的。那么,這個職位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崗位。
這就是所謂的關注不變,而非變化。
關注技能,而非裝備
看到朋友圈那些美的不行的生活照和出行照,你的內心是不是也很羨慕。為什么我沒有會拍照的好朋友呢,為什么我拍的照片都是渣呢?
我也是特別羨慕,想著既然沒有一個會拍照的男朋友,那就不如自己做一個好攝影師。于是,我磨刀霍霍地準備學了。
學拍照可不得有個好設備么,于是我在2016年2月份買了一臺相機,準備每個周末在城市里到處逛,到處拍。現實是,相機已經到手一年半,但是這個小可憐從來沒和我一起在周末逛過這個城市。因為周末出門,我從來不帶相機,拍照總是手機的用武之地。
所以說,真正能用上的是技能,并不是裝備。比如照片的構圖,光影,色彩度。掌握了這些技能,無論單反,卡片機還是手機,攝影不是隨手拈來的技能么?
所以,再重復一遍,關注技能,而非裝備。技能才是你我走到哪都能隨時用上的。
參考書目《重來:更為簡單有效的商業思維》
今日晨讀到此,祝好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