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圖書館看到一篇張曉風的散文,寫她先生去美國出差卻從不把表撥向美國時間,問其緣故,先生說了句很浪漫的話,“我喜歡跟你用同一個時間”。
? ? ? 心里有些感動。
? ? ? 突然想起了另一篇小說。今天起床的時候看完了蔣方舟的短篇小說《雨男》,故事驚心得就如她自己所說“我不會寫愛情,我只會寫兩個人歷盡千辛萬苦在一起,卻一起目睹愛情的死亡”。
? ? ? 小說講一位中國的年輕女藝術家不顧家人反對嫁給日本職員后,如何被平靜的、瑣碎的、難堪的婚后生活磨得逐漸喪失藝術的創造力以及對生活的激情。這種愛情實在是太可怕了。熱戀的時候山盟海誓情比金堅,一旦步入婚姻生活,照樣是柴米油鹽煙熏火燎把人嗆個面目全非。真不知是小說過于真實近而袒露得不近人情,還是虛假得不切實際。
? ? ? 大概蔣方舟真的是很受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影響。在《這是文學僅剩的安慰》一文中,她講張愛玲坦誠得近乎殘忍,將自己不那么體面的經歷用那么平淡、冷漠的筆調寫出來,好像是在旁觀他人的窘迫和落魄,觸目驚心。張對自己狠,也不饒過別人,她譏諷傅雷和女學生的愛情,一眼便看出那不過是自欺欺人,她嘲弄連他們本人也察覺不出的猥瑣心思,不加修飾的血淋淋的皮骨被擺在讀者面前,如一雙大手猛得扼了脖子,有些窒息,有些痛苦。
? ? ? 我現在真不期待什么轟轟烈烈的愛情了,反而更喜歡細水長流的溫和細膩。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的緣故。平平淡淡也沒什么不好。忘記是誰說過的,我眼中愛情最好的狀態是,兩個人背對著坐著,彼此有自己的空間和工作,可以大段的時間互不打擾,但當我累了的時候,我回過頭去,就能看到他厚實寬大的身影,我就很滿足了,因為我很清楚,不管我遇到了什么困境,他都會站在我身邊,給我一個安慰和依靠。
? ? ? 我現在覺得,相親沒什么不好,相敬如賓也沒什么不好,沒有哪個人真的可以填補你生命的空缺,成為你此后的唯一。生命孤獨又漫長,我們只是找個人一起走完這條路,有所陪伴至少顯得不那么落寞,再相安無事到白頭。期待的是,這中間,我們會生出一些理解,認同和情感來,慢慢的,互相照顧,互相保護,互相偏袒,互相交融,直到成了一種習慣,直至不愿再分開。就這樣一輩子過去了,也挺好的。
? ? ? 生命是獨立存在的,愛情不過是一道添加劑,只是它被世人吹捧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然而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肯定地說我擁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生活的本質是樸素的,那么我相信愛情本質也是樸素的,它沒有那么可望不可即,非得人撞的頭破血流才能得到。
? ? ? 我不愿意再崇尚“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的愛情觀了。有些人為了所謂的愛情哭天搶地死去活來,好像下一刻就要活不下去了似的,我不知道這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但我覺得當你把愛情放在至上的地位時,你獨立的生命就被矮化了,被困綁了。這么說來好像愛情和個體變成對立的立場了,其實也不是,還是有一個比例有一個度在那,就看你如何平衡吧。
? ? ? 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樹》,此時此刻突然和詩人有了強烈的共鳴。? ? ? ? ?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 ? ? ? ? ? ? ? ? ? ? ?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 ? ? ?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 ? ? ? ? 仿佛永遠分離,? ? ? ? ? ? ? ? ? ? ? ? ? ? ? ? 卻又終身相依。
? ? ? 最喜歡這兩段。彼此獨立而又自由的生命,才能一起抒寫愛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