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旅人或許對黎明的地平線上一顆特別明亮的星星印象深刻,我們稱之為“啟明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羈旅在外的游子看到黎明的啟明星,不由的會思念故鄉。
啟明星為什么總是出現在黎明呢?它和其它星星有什么區別呢?
其實啟明星是我們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金星,因為離太陽特別近,在地球上我們人類看來,它時刻緊隨太陽,離太陽的距離僅次于水星小,平常掩蓋在耀眼的太陽的光芒之下,只有在黎明和黃昏時分才能出現在地平線上。黎明時是啟明星,黃昏時是昏星。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小天體。八大行星按著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矮行星包括冥王星,谷神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鳥神星。
宇宙的空間遼闊而深邃,動則幾光年甚至上億光年。宇宙的大尺度距離令我們敬畏,遑論太陽系了。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公里,天文學家稱之為一AU。
太陽系有多大呢?我們可以現在去探索嗎?
對不起,我只能回答你,太陽系很大,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只能探索月球和火星。自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進行了7次“阿波羅”飛行,共把十二名宇航員送到月球;2012年8月6日,美國宇航局把“好奇號”探測器送到了火星。
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海王星距離太陽30AU,太陽系的外緣的博爾特云的邊緣有一光年之遙,即9.46×10^12公里,相當于太陽到比鄰星距離的1/4。
為了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大尺度的概念,我們引用莫里茨·石里克的《自然哲學》第二章之第一節:“我們把宇宙的大小縮小2.5×10^11倍,太陽的直徑就是個5公分的小球,按同樣的尺度,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五米,海王星到太陽的距離為150米,太陽到比鄰星的距離是1300公里。”
如此遙遠的距離,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最大的障礙是航天器的速度。以化學能量做為推進器的航天器的速度有限,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航天器是美國的“新視野”號,速度可達39km/s,以這個速度到達太陽系的邊緣最少需要7692年。
如果,我們有一艘非常先進的飛船,速度可達0.8光速,那么我們就可以游覽整個太陽系了。如果我們把這艘飛船停在太陽系的北上方,我們向下鳥瞰太陽系,我們會看到偉大雄偉的場景。八大行星和絕大部分的其它天體都以逆時針方向繞著太陽公轉,它們幾乎都在一個平面上運動,這個平面我們稱為黃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