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換個角度看自己
? ? 今天有幸看到了郭志明老師的《行動,就能改變》,忽然有了新的想法,我們青年教師是否也可以換個角度看自己呢?
? ? 在我現在的學校身邊的青年教師愿意鉆研教材的少之甚少,大家大部分都是有“本”一族,可是大家照本宣科慣了,沒有了“本”竟然也念不了“經”。而在我以前的學校那里的學習氛圍很濃,因為處在縣城的邊緣,這些老師雖然有學習的熱情但苦于找不到有效地提升途徑,耽誤了許多的時間,在這兩所學校我最大的感觸一個青年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己的努力還有老師的引領。至于到底如何才能更快地自我成長直至我讀到這篇文章之前還是模模的,讀完之后頓時明晰了,有醍醐灌頂之感。
? ? 在文章中郭老師首先提出了當前語文課堂的三大缺失:一、主體性缺失。課堂是誰的,誰是主人。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仍沒有得到充分地確立,教師主宰課堂、牽著學生走的現象依然很嚴重。二、戰略性缺失。課堂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可是現在我們好多老師缺少戰略眼光,總是放心不下學生,就是不讓學生以自己喜歡而有效的方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水平難以真正提高。事實確實如此,我從前也是舍不得放手,現在證明如果你愛孩子,就應該放手。三、戰術性的缺失。教學目標不明,設計缺乏整體性,課堂平鋪直敘、無波無瀾,師生對話不流暢、不自然,課堂缺失點撥與啟發,教師抓不住生成性資源。我認為這個最重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果戰術性長期缺失,你的課堂將會變成一潭死水,毫無活力之言。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處在這樣課堂的學生會是一種什么狀態,學習的效率又會如何?不用我說相信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吧!
? ? 如果一名青年教師看到這種“少慢差費”的現象,卻無動于衷的話,那么你的成長會很慢甚至無法成長了。郭老師還列舉了許多教師成為名師的成長路程,這些名師給我們的啟示是:課堂教學的探索是名師成長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告誡我們想要成長甚至想要成為名師,我們就不可以離開一線,不能離開學生,否則一切只是紙上談兵。但是如果我們的課堂探索只是停留在“技”的層面,只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卻不能成為名師。如果想再近一步,就應該從宏觀去考慮,從“道”的層面去高屋建瓴。
? ? ? 郭老師還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除了從課堂教學中去探索,還應該模范地遵守課堂教學的常規。這種常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備課的功夫。我深以為然,之前我自己也是在備課上放縱自己,這幾年我忽然意識到這種思想的錯誤,懸崖勒馬。幸好我還沒有偏離太多,林恩·埃里克和羅伊斯·蘭寧曾說過:‘雖然一節課成功與否的影響因素很多,但是,不恰當或者不用心的備課是授課失敗的主因’。郭老師又告誡我們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備課要做到四個到位:教材研讀到位,資料站有到位,學情掌握到位,教學設計到位。除了這些還需要你駕馭課堂的功夫。當你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你就會有新的跨越。
? ? 當然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在課堂教學上有所為,在課堂建設上有所建樹,郭老師還提醒我們一定要有勇氣。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向讀者鮮明地表達了這一觀點,這種勇氣,一是敢挑重擔,不怕吃苦;二是敢于展示,不怕出丑。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因為要準備大市優質課,我們教研員孫老師組織我們進行磨課,起初我也是有點膽怯,怕出丑。可是現在我慢慢地戰勝了自己,不再認為磨課是一種痛苦,我反而享受了這一過程。沒想到我的心路歷程竟然和郭老師說的如此相似,這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三、敢于失敗,不怕嘲笑。這一點我做的還很欠缺,以后地日子里我一定虛心像每一位老師學習。
? ? 讀了郭老師的文章,我想了很多。雖然現在將近晚上十一點,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記下此刻自己的感受。我想的最多的是換個角度看教學,換個角度看自己,也許就像古人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相信我們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是很優秀的,有些只是沒發現自己的優點以及對教學的熱情,如果換個角度看自己也許可以發現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