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開過放假會之后,就算是正式放假了。當然,假期是有“福利”的——可以免費閱讀教育書籍。
? ? ? 我拿到的是雷夫的《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八年級老師發的是管建剛的《不做教書匠》,很有點垂涎)。去年暑假,我曾經讀過這本書的電子版,但因為不能圈畫,而且大多是在車上等間隙讀的,那些感悟沒有及時記錄,因此現在再回想,幾乎沒什么印象了,這次正好可以再細讀一遍。
? ? ? 每拿到一本新書,我都會細讀前面的序言,并反復琢磨目錄,想象在每一個章節中,我會與怎樣的文字相遇,這次也不例外。正文前有兩篇序,一篇是我國著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尹建莉寫的,一篇是作者的自序。
? ? ? 尹建莉老師在評價這本書時,說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這句話讓我開始思考現代教育的評價指向——什么才算得上是教育的成功?
? ? ? ? 先來聊一聊學校教育。
? ? ? ?我們在評價一個班級是否優秀的時候,大多說這個班的紀律好不好,這個班期末考試的成績是否在前幾名,中考考入重點高中多少人。誠然,這確實是評價班級的一個標準,但絕不應該是唯一的標準,甚至不能當做一個重要的標準——與孩子的情感發育和心理發展相比,紀律與成績并不是最重要的。
? ? ? 一個好的班級,首先應該是情感融洽的交流場。這里沒有憎恨和抱怨,充滿理解和尊重。其次是在自律的基礎上達到的秩序井然,而不是在紀律和班主任的威懾下表現出的臣服。教育不是一方打贏另一方,而是雙方在協調基礎上的雙贏。
? ? ?但是,縱觀現在的教育,師生之間對立嚴重,學生在臣服的表象下,更多的是對老師的怨恨,因此教育事件層出不窮。沒有情感做潤滑劑,任何教育都是粗礪的。
? ? ? ? 我想,現在的教育之所以粗礪到刺痛人心的程度,是因為老師和學生(包括家長)都不把對方當“人”看。是的,確實是這樣。在老師心中,學生是學習的機器,上課必須遵守紀律認真學習,而忽略了他還是十幾歲多動貪玩的孩子。在學生(家長)心中,老師就是一個超人是全能的教育機器。不管孩子出現什么問題,老師都必須“潤物細無聲”地巧妙解決,而忽略了老師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教育失誤也有七情六欲會生氣會發脾氣。于是,當一方出問題時,另一方不是理解,而是指責對峙。
? ? ? ? 這樣的教育,即使培養出了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倘若孩子不會尊重人理解人,也不能稱之為“成功”吧。
? ? ? ?我想,成功的教育,一定是讓孩子自己成為“人”,同時也把別人當成“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