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母”級別小說家奧斯汀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的真理。”
若是給古今中外小說的開場白排個序,這句名言必然是位列前十,而許多人自然也能知曉它出自《傲慢與偏見》,作者是讀者耳熟能詳的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
如果說張愛玲憑借其對世間感情的透析和冷峻悲涼的語言風格,而在中國文壇讀者甚多,那么簡·奧斯汀則憑借對人性的敏銳洞察,對小人物婚戀的刻畫,以及生動的反諷語言,為她贏得了英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出生于18世紀后半期的簡·奧斯汀在21歲就寫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說,而她主要的六部小說皆在1811年至1817年之間出版。
除了Pride and Prejudice外,另外五本著作分別是《理智與情感》、《愛瑪》、《諾桑覺寺》、《曼斯菲爾德莊園》和《勸導》。
奧斯汀生于牧師家庭,良好的讀書環境為她的筆耕不輟奠定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較八卦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她終身未婚的細節,正如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將一輩子獻給了大英帝國的統治,簡·奧斯汀同樣為文學創作奉獻了一生,她去世時年僅42歲。
盡管早逝,但是奧斯汀卻因其小說而名垂后世,因為真正經典的作品揭露了人類經驗的普遍意義,因此具有經久不衰的吸引力。
2.奧斯汀小說的魅力
奧斯汀的小說主要以愛情和婚姻為主題,看似瑣碎的生活場景經由她的筆觸,往往營造出生動有趣的立體感,并能夠啟發讀者去思考關于為人處世、婚戀觀乃至人性的本質。
正如英國歷史作家司各特的評價:奧斯汀在描寫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心感情以及許多錯綜復雜的瑣事方面,確實具有才能,這種才能極其難能可貴,我從來也沒有見過。她能以細致的筆觸,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
在《為什么要讀簡·奧斯汀》一書的前言中,Harold Bloom這樣寫道:
“We read Austen because she seems to know us better than we know ourselves, and she seems to know us so intimately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she helped determine who we are both as readers and as human beings.”
“我們讀奧斯丁,是因為她對我們的了解遠遠多于我們自己。道理很簡單:她影響著我們成為什么樣的讀者,成為什么樣的人。”
《為什么要讀簡·奧斯汀》的譯者王麗亞如此概括奧斯汀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婚戀觀:
“奧斯汀以婚戀故事為題材,展現了18世紀后半葉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風貌,同時揭示了婚戀故事所依托的社會關系和價值取向。”
“正如奧斯汀的評論家們普遍意識到的,奧斯丁倡導的幸福生活是一種理智與情感兼而有之的寧靜與和諧,美好的婚姻必須以感情為基礎,但同時也是理智選擇的結果。”
她在小說中,將筆墨集中在固定的小圈子,而且大多數故事以喜結良緣為結局,也許會有落入俗套的質疑,但是憑借著精確而細致的觀察、諷刺又俏皮的語言、立體生動的人物刻畫以及精心安排的情節與結構,她的作品在問世至今的兩百年里,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形成了強大的讀者讀,甚至有人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提并論。
3.《傲慢與偏見》語言之妙
這部小說的開場白“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的真理”已經用諷刺的語調鋪陳了整部作品的主題。
而率先出場的Mr. Bennet和Mrs. Bennet夫婦之間唇槍舌劍的對話,更是讓讀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時,預料到這本書將圍繞班家“嫁女兒”展開。
從開篇起,你就能夠領略到奧斯丁幽默的語言特色,譬如以下的對話:
“You have no compassion on my poor nerves.”
“You mistake me, 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I have heard you mention them with consideration these twenty years at least.”
“你半點兒都不體諒我的神經衰弱。”
“你真錯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經。它們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來,我一直聽到你鄭重其事地提到它們。”
班納特太太希望獲得心理安慰,而班納特先生則是巧妙地轉化了班太太的抱怨,甚至不露神色地挖苦了太太一番。
對話結束后,作者還講兩人的性格做了總結:
“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ur, reserve, and caprice”即“班納特先生是個古怪人,他一方面插科打諢,愛挖苦人,同時又不茍言笑,變幻莫測”;
而班太太則是“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 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
貫穿全書,輕松幽默的語言俯拾即是,除了小說中人物對話的精心編排外,第三人稱的敘述者偶爾也會穿插點評,仿佛說故事的人就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不時補上兩句自己的品評。
4.《傲慢與偏見》中的愛情
在《為什么要讀簡·奧斯汀》中,伊瓦·布蘭提到:
“奧斯丁的每一部小說都以一對、兩對或三對男女走放入婚姻作為故事結局,其中包括一些次要人物的戀愛故事,以及私奔之后為了挽回面子、盡快使事情變得合法的婚姻”。
《傲慢與偏見》完全符合這個套路,主要圍繞班家二女兒伊麗莎白和富家子弟達西的感情糾葛展開,當然也涉及到班家大女兒簡和另一位紳士彬格萊的愛情以及班家小女兒與人私奔的風波,還有其他次要角色的感情脈絡。
當班家的五個女兒輪番登場時,通過班納特先生的語氣,也能估計出二女兒伊麗莎白將戴上女主角光環,因為她比起其他姐妹“has something more of quickness”,即“更伶俐”。
有了待字閨中的小姐,自然馬上出場的就是與之匹配的優質單身男青年,而創造了解機會的最佳方式當然是舞會,這便是奧斯丁小說的一貫套路。
故事開頭被萬眾矚目的單身王老五“Mr. Bingley was good looking and gentlemanlike; he had a pleasant countenance, and easy, unaffected manners”,“彬格萊先生儀表談談,大有紳士風度,而且和顏悅色,沒有拘泥做作的習氣”。
這位先生將會被班家最美的大女兒簡所吸引,二人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很快墜入愛河。
更關鍵的人物其實是彬格萊先生的朋友達西先生,奧斯丁是這樣描繪這位出身高貴的紳士:
“Mr. Darcy soon drew the attention of the room by his fine, tall person, handsome features, noble mien; and the report which was in general circulation within fine minutes after his entrance, of his having ten thousand a year.”
“達西立刻引起了全場的注意,因為他身材魁梧,眉清目秀,舉止高貴,于是他進場不到五分鐘,大家都紛紛傳說他每年有一萬磅的收入。”
如果故事簡單地將情節設定為男女主角一見鐘情,那么就少了太多戲劇性的沖突和真相層層撥開的閱讀快感了。
正如小說標題所反映的男女主角特點,達西的“傲慢”導致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所以二人必定需要經歷一番波折,才能走到一起。
“His manners gave a disgust which turned the tide of his popularity; for he was discovered to be proud, to be above his company, and above being pleased”
舞會上的人們發現達西先生“為人驕傲,看不起人,巴結不上,因此都對他起了厭惡的感覺,他那眾望所歸的極盛一時的場面才黯然失色”。
伊麗莎白同樣因為他的傲慢而對他無好感可言,即使當達西逐漸被她的機智與才識所吸引時,她依然毫不知情,僅僅把他看作“who had not thought of her handsome enough to dance with”.
故事的開頭是偏見與嫌隙,故事的發展是情愫暗生,誤解漸開,故事的結尾則是兩情相悅,結成秦晉之好。
當班家大女兒簡與彬格萊先生的感情經過小小的波折重新升溫時,女主角伊麗莎白也開始了解自己對于男主的誤會,并用全新的眼光審視達西。尤其是當達西解救班家于水火之中之后,并再次表達自己熾熱的感情時,兩顆心終于靠近。
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小說家,奧斯汀極具觀察力,她筆下的伊麗莎白正是她本人的寫照,聰慧活潑、思維敏捷、有洞察力,完全不同于其他尋常女子,所以她能夠吸引到達西的注意力,最終收獲屬于自己的愛情,自然在情理之中。
珍妮特·托德如此評價:“簡·奧斯丁像是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她的小說像是結構精致的交響樂;起伏跌宕的情感與有序的表面結構同時存在,預料之中與出其不意相得益彰。”
小說中的感情雖然起起伏伏,但圓滿的結局令人會心一笑。最后,分享給大家小說里達西的告白語:
“I can not fix on the hour, or the spot, or the look, or the word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It is too long ago. I was in the middle before I knew that I had begun.”
“我也說不準究竟是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
看見了你什么樣的風姿,
聽到了你什么樣的談吐,
便使得我開始愛上了你。
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
等我發覺我自己開始愛上你的時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