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說,80歲那年還想再開演唱會。那么我希望我60多歲的時候,還能頂著一頭銀發,優雅地去聽。愿時間能沖淡一切不滿和徹痛,留給我們開闊喜悅的老靈魂。
“看見李健”巡回演唱會首站在北京。我近水樓臺,早早去看了。不料竟失望而歸。總感覺李健的上半段,似乎沒太進入狀態。我太熟悉他的聲音了——清亮的質地,令人微微心顫的溫熱。但在北京場,從開場的《為你而來》開始,他的聲音就缺少了某種很難說清的細節,以至于我一直在看臺上左顧右盼,懷疑音響出了問題。聽到后面,感覺他慢慢漸入佳境,才松了一口氣準備好好聽歌,但演唱會又很快結束了。
也許是首場,他的狀態沒“打開”吧。所以我打算好了:去哈爾濱再聽一遍。他第一次在故鄉演唱,有驚喜也說不定。
哈爾濱場是在1月16日。我提前一個月訂好了行程。可是就在臨行前幾天,我發現了一件事。現在我已經平靜多了。但那幾天,我陷入不斷懷疑、驗證、崩潰、焦慮的循環。那幾夜北京的夜空濃得那么絕望,像無邊無際的黑色水潭。15日下午,老公勸我放棄哈爾濱。我說好。可是16日凌晨2點,連續三天幾乎沒有睡眠的我在昏睡中爬起來,收拾了北上的行李。是我太小氣,舍不得來回機票和那張980元的內場票。但哈爾濱對我來說,更像是最后的庇護,也是最后的逃離。早7點45,飛機沖上云層,在地面留下混沌悲傷的北京。早9點半,我走進哈爾濱藍天下的冷冽空氣里,一股嗆人的煤煙味兒襲來,零下二十九度的嚴寒狠狠啃著我的臉。李健,我心里念著他的名字。演唱會一定要圓滿啊,李健。
16日晚7點33分,我坐在內場臟兮兮的塑料椅子上等李健,贊助商的廣告不知重復了多少遍。在無休無止的等待和麻木里,突然,燈滅了,人群呼啦一下大喊起他的名字,藍色熒光棒像野草一樣瘋狂搖擺。在那一刻,心里亮了亮,仿佛也燃起一簇細細的藍火。主題MV開始播放。講的是一位攝影師,在簡陋的農村和繁華的都市間穿梭,鏡頭搖過了一個一個的平凡人、尋常景。這攝影師或許代表了李健吧,畢竟演唱會講的是他看見的世界。MV的古典配樂恢弘極了,驚喜的是《為你而來》的主旋律毫無違和感地嵌在其中——就像是古典音樂的大潮打向你,潮退時,竟然看到了兩道熟悉的足跡。這足跡被放大了,升騰起來,仿佛能走進宇宙深處。
跟著MV的尾巴,慢版的《為你而來》飄起來了。他的聲音飽滿,像水,像瀑布一樣充沛的水,但似少了一點錄音棚版那種“飄在云上”般極舒緩的感覺。聽得出,他有些緊張。但已經足夠好了,我終于離他的歌聲這么近,這最后的庇護和逃離。我沒有想哭,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激動,只是在聽到“我,是為你而來,不在乎穿越綿綿山脈”這一句時,心里一暖,想會心笑一笑,但沒能笑得動。
一曲唱畢,他向觀眾打招呼。他說,五年前,有人問他什么時候在哈爾濱開演唱會,他說:遙不可及。今天,他站在這里,收回這句話……他并不是衣錦還鄉,而是一個漂泊的游子回到故鄉,要把他這些年在外面所看到的,講給故鄉的人聽。他說:“讓我們從黎明開始。”
《美若黎明》。
看北京場時,我就有個想法:李健演唱會的曲目安排,可能遵循了某種邏輯。我老公說,曲目的安排很有意思,可能對應了他的經歷。先是黎明,可能暗指了他的過去或者出生;然后《風吹麥浪》,是他在清華;然后遇到他老婆啦,就是《一往情深的戀人》(還放了老婆的照片);《我是歌手》里面的歌都在最后,代表他的現在。這個說法我不完全同意,但又覺得值得研究。所以這一次,當李健說:“讓我們從黎明開始。”我立馬想到,要記錄一下所有的曲目順序,看一看串聯起整場的邏輯究竟是什么。
《美若黎明》唱的不算特別合我的心。好幾個地方太用力了。在我的印象里,李健早年極少會用這種充滿力量的高音唱歌(盡管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但在《我是歌手》中,這種“飆高音”的技巧被用過幾次,應該是為了迎合觀眾評審的胃口。雖然充沛的高音本身無可厚非,但具體到《美若黎明》上,有幾處高音我覺得其實沒有必要……因為《美若黎明》寫的是夢境與現實之間那條線。我也做過栩栩如生、充滿魔幻感的夢,最妙的是夢醒時那若有若無的界限感,仿佛踏在現實與另一個世界的門檻之間。這感覺非常脆弱和微妙,不太適合直抒胸臆,感覺應該更含蓄、輕緩一些。
下一首是《異鄉人》。非常完美,平實,圓熟,溫暖如昨。不知為什么想到了盛有陳年佳釀的小酒甕,酒上漂浮著金黃的麥穗。這是首給了太多人共鳴的歌,我身后一位年長的大叔一直在大聲跟著李健唱。
《消失的月光》,有個可愛的小插曲:剛上來就唱錯了一句詞(從開場到此時已唱錯了三次詞了。不過整場總共也就這三次)。這首歌旋律非常入耳,我聽到附近有人用沉醉的音調說“太好聽了”。可是我自己每次聽他唱“當我深陷最寒冷的苦難”,總會聯想到《古拉格群島》。這首歌美好和緩的旋律和節奏下,其實是徹骨之寒冷。明明是寒冷的東西,卻帶著溫度來唱。以前我覺得這是勵志,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李健理解世界表達情感的視角,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溫度。像是熱帶的海風,總帶著溫暖呼吸一樣。
接下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風吹麥浪》,李健略微不在調上(略微而已)。唱到中間那段“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時,全場大合唱。真有種麥浪的感覺,一浪接一浪的。
至此,演唱會的第一章節告一段落。沒錯,我猜“看見李健”演唱會是分章節的。其中開場曲《為你而來》、結束曲《謝謝你》和特別曲目、安可曲目是獨立的。其他歌曲被分成了四個章節,中間以MV作為分割。如果這個猜測正確的話:
第一章節:
《美若黎明》
《異鄉人》
《消失的月光》
《風吹麥浪》
先是從黎明開始,然后身處異鄉,然后是愛情中的騎士精神,最后是隱喻了藝術生涯的金色麥浪。我還真覺得,我老公可能是對的。第一章節感覺很像是李健自己某種經歷的縮影。如果讓我給這個小章節取個名字,那我會叫它“看見李健”,或者“李健眼中的自己”。《美若黎明》里,有來自內心深處的最本源的自己。《異鄉人》里,有遠離故鄉“悄悄隱藏“著鄉音的自己。《消失的月光》里,有對感情一往情深卻恐懼著命運漩渦的自己。《風吹麥浪》里,有始終在麥田里歌唱并且終于等來收獲景象的自己。
不一定對。但我是這么猜想的。
接下來播放的MV(即下一章節的主題MV),是一段一男一女雙人共舞的黑白電影。我只記得兩人身形交錯,形狀糾葛。從MV來看,這一章節的主題,我猜應該是”看見情感“,或者”李健眼中的情感"。后面的選曲基本能印證這個推測。
第二章節的第一首歌是《璀璨》。慢版、彈唱版的《璀璨》。沒有了鼓點,沒有了樂隊,節奏也更加隨意,會有意無意地拖拍或搶拍。就連主副歌的區別甚至都被淡化了。整首歌被包裹在輕、慢、低沉的氛圍里,這是明顯的訴說。最吸引我的,是大屏幕上的背景:一個大大的精致的齒輪鐘表,四周開滿櫻花,樹枝搖曳,花瓣飛揚。這鐘表給人神秘詭異的感覺:本來應在表盤上的數字,竟有很多散亂地掛在附近的花枝上。更令我心里一顫的是:當《璀璨》大概唱到一半時,間奏響起,鐘表的指針突然開始逆時針旋轉!而當李健開始用相對高亢的聲音唱出“生命如此無常”時,大屏幕上同時出現了逆時針旋轉的鐘表、飄舞的落櫻和自轉的地球!就在這一刻,李健清亮平和、絕無嘶吼的聲音,似乎突然冒出了一個尖銳的點,像一塊鋒利的小鉆石,猝不及防地劃過來。瞬間痛楚。
已經非常明顯了,這是一系列隱喻。櫻花代表轉瞬即逝。帶齒輪的鐘表,我想應該代表一生的時間。那逆時針的回溯,應該代表追憶。而無休止自轉的地球,大概是代表整個世界。
隨著這首歌到達尾聲,舞臺上也落下透明的幕布。這幕布將串聯起第二章節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所以我推測,《璀璨》是第二章節的主題段,起一個總括的作用。也就是說,李健想說,他眼中的情感,逃不過時間短暫和命運無常。可是,當他想念起一個人時,時間就仿佛能夠倒流,把他永遠地帶回Ta身邊。
第二章節的其他大部分曲目,我猜測都是回憶。只有《璀璨》是真正的傾訴。
“多絢爛的花,多美妙的季節。說我愛你,請你一定相信這一刻。”
接下來是《雨后初晴》。這其實我不太能理解的一首歌,帶著京都的雨味兒,以一個不和諧的動機起始。幕布上的背景是飄著櫻花的京都,時間在不斷變幻,從白天到夜晚,從春到冬。這首歌與我之間有種疏離感。我總感覺,這首歌雖然是唱給我(和其他觀眾)聽,但聽眾并不是我。它仿佛飄在一個特定的頻段里,需要打開一個特殊的天線,調到某個頻段才能聽得真切。這有可能是一首帶著個人回憶的作品,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明白和體味。對于我個人而言,這首歌開頭的那段旋律如同京都雨里紛亂的腳步。一切亦真亦幻均源于此。
下面是《似水流年》,一首動人的老歌。背景幕布上,陸續出現了簡筆畫繪出的燈、吉他、書柜和窗(這大概是回憶中最深刻的幾個意象)。窗邊的墻壁上出現了空白的相框,相框里浮現了隱約的人影,卻又漸漸消失不見。最后,連相框也不見了,被衣帽架取而代之。最后,衣帽架也消失了。只有一個舊式的日歷在不斷翻動,從1日到10日,周而復始。
聽這首歌時,我走神了(也許是因為幕布上那扇窗。我小時候,常常長久地坐在窗邊等我媽媽回家)。以至于到現在,我已經記不起李健的歌聲,而只記得當時的一種感受:一粒小小的柔嫩種子,在我呼吸能至的最深處蠢蠢欲動。它帶有一種神秘的光澤,仿佛我的所有過往,都被濃縮在了這一小粒種子里。它的生長,就是時光。
《似水流年》接下來是《童年》。唱之前,健哥說了一段話。他說,自己小時候,非常喜歡動物園。2006年父親去世后,他整理照片時看到了自己五歲時的照片,然后想了很久,寫了這首歌。這首歌在演唱會的其他站沒有唱過,在哈爾濱是第一次唱。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童年》的來歷。我第一次知道,它是大傷痛后的回憶,甚至可能是一種對自己的勉勵和寬慰(“如今我,已長大,在好好生活。那些瞬間再沒有錯過。”)逛動物園、買小木船的片段美好,可能反射了一段長長的痛苦的遺憾。非當事者難以體味。
《童年》的前奏,是一段我非常耳熟,卻怎么也想不起來的音樂。這小小的一段吉他演奏,非常非常驚艷,比李健所有歌的旋律都要美,是一種天成的美(當然李健的旋律也好,只不過更偏于人工)。我打賭這段旋律一定是有來歷的。只是苦于孤陋寡聞,實在線索全無。背景幕布上還是那間屋子,日歷繼續翻動,只是由白天換成了夜晚,窗外夜色深沉,花瓣飄曳。《童年》的最后,放出了幾張李健兒時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愣愣的瞪著一雙眼睛。童年,代表著人性的不成熟,不圓滿,如植物和野獸。而《童年》呢,唱的是一只小獸穿過迷霧森林后回頭、望穿迷霧的那一眼。這一眼還是有些悲傷的。
趁著《童年》唱畢后的一個短暫停頓,現場各種沒心沒肺的表白示愛。其中一個粗獷高昂的男聲力壓群芳:”李健,我愛你!“健哥聞言,用他那一貫的慢吞吞的聲音說:“愛我的基本都是好人。”全場停頓了兩秒后,迸發出大把笑聲。
接下來是《愛的四季》。聲線極生動,收放自如。李健有那么多歌,快的,慢的,熱切的,淡然的,但再沒有一首歌,無論怎么聽,都像一棵小樹一樣,充滿內在的生命。唱這首歌時,幕布升起了,背景墻也沒有了。他幾乎是在一片暗光里,把自己唱成一把大提琴。那聲線呵,極莊重,極強韌,極富起伏轉承。仿佛他站在宇宙黑洞的中心,整條燦爛星河圍著他的手臂旋轉、搖曳。這首歌,是唱給什么人的吧?也許是的,一定是的。整個星河里,一定有幾顆最明亮、也最遙遠的星星。當整個宇宙最終安靜下來、黯淡下來,那幾顆星星仍會閃爍著,與他遙遙相望著。愛著。
緊接著,恰好就是《假如愛有天意》。
就哈爾濱站而言,我個人覺得《愛的四季》和《假如愛有天意》是當之無愧的佳境和高潮。幾乎毫無瑕疵,收放拿捏得極美。尤其是《假如愛有天意》,已經能夠代表他近年功力的最頂峰。前半段,收放自如,不亞于《愛的四季》。比較出乎我意料的是,后半段非常罕見地磅礴爆發,當他的聲音沖上最高點那一刻,我已經完全被震撼傻了。我記得背景墻上呈現的是瘋狂旋轉的巨大星球,與當時的氛圍非常匹配。
記得《我是歌手》期間,貼吧曾組織過一次“為《假如愛有天意》純音樂填詞”的活動,我填了一首“木蘭歌”。當時心里就想,這段柔和的純音樂,如果配上豪邁蒼涼的詞,用上恢弘的編曲,該是什么感覺。這次的現場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的想象……真的很有意思:那些最豪放最堅硬的東西,都可以用最柔軟的曲調來輕輕地唱。而最柔軟最傷感的東西,只要加以調和、改動,也都可以變成最充滿力量的磅礴。
《假如愛有天意》的尾聲,是一段小提琴獨奏。至此,第二章節(看見情感)結束。曲目依次包括:
《璀璨》
《雨后初晴》
《似水流年》
《童年》
《愛的四季》
《假如愛有天意》
第三章節沒有主題MV,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舞臺特效。背景是海水,燈光如波浪,整個舞臺沉浸在寶藍色的靜謐和遼闊里。突然,舞臺的左下角發射出炫目的光柱,紅燈頻閃,伴有刺耳的警報聲。音樂漸趨緊張,夾雜急促鳥鳴。片刻后,鳥鳴聲變得柔和起來,藍色射燈如水波搖晃,《深海之尋》的主旋律噴薄而出。
看到這里,我隱約猜測,第三章節的主題應該是自然(“看見自然/李健眼中的自然”),因為《深海之尋》是一首典型的環保歌曲,而紅燈和警報隱喻了人類對自然的無度索取。
第三章節的第一首歌,自然是《深海之尋》。健哥換了帥氣逼人的黑西裝,一出場就驚得滿場尖叫。不過細細聽來,這首《深海之尋》唱得似乎稍有點吃力。可能是他的嗓子疲憊了……畢竟剛剛飆完《天意》這首大歌。演唱過程中,我抬頭看了一眼,發現頭頂彌漫著薄薄的霧氣(不知是真的霧還是燈光效果),燈光一浪一浪,像極了深深的海洋。內場觀眾仿佛坐在盛滿海水的碗底之中。我猜那些看臺高處的聽眾,可能會俯瞰一小片美好的藍色海面吧。
下一首,《故鄉山川》。五塊長方形的白色幕布落下,上面映出了一幕幕幻燈片:草原、瀑布、山脈、城市、樹、鳥、海洋、雪、湖泊、森林、日出、教堂……幻燈片與歌詞是匹配的(比如,唱到“此刻燈火輝煌多想與你分享”,幕布上出現的就是城市的萬家燈火)。最后一幅幻燈,是一幅城市與湖泊遙遙相望的、很和諧的景色。唱這首歌時我再度分神了——我光顧得看滿場壯觀的星星白光了……全場觀眾都收起了藍色熒光棒,打開了手機閃光燈,隨著節奏搖擺。在這里,要順道感謝“李健后援團”的組織者和志愿者:你們的手幅現在還掛在我的書櫥里。每次看到,都會把我帶回那個寒冷冬夜的現場,讓我的眼前鋪開點點星光。我猜啊,健哥也會記得這星光的……因為他唱這首《故鄉山川》時,顯得很放松,唱得也淋漓盡致。你們的心意,他一定感受到了,只不過他“面不改色”而已。
再接著,是《撫仙湖》。沒有任何舞臺背景,不過臺下藍色熒光暗涌,從舞臺的角度來看,說不定更有種“天蒙蒙亮時湖面黑光粼粼”的既視感。這首現場版的《撫仙湖》的特點是“慢轉快”:第一段唱得比較悠緩,后面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強烈的節奏,速度也快了不少,居然聽出了急迫緊張的感覺。這個安排,我不是太明白。因為在我心里,《撫仙湖》里的情愫一直是感傷、綿長的。這首略急促的《撫仙湖》,還真讓我有點兒不習慣。
《撫仙湖》唱完后是一小段說話時間。健哥問大家喜歡哈爾濱嗎?(當然喜歡!)然后,他說(非原話,只是我理解的大意):所謂“追星”也是有意義的——有很多朋友可能就是因為一路追隨他,因此有機會來到哈爾濱,開始對這座城市有所體味。希望大家回去告訴自己的家人朋友,哈爾濱很美。然后他話鋒一轉說,本場的贊助商(某哈爾濱本地知名品牌),就起源于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畔。
《貝加爾湖畔》。前奏solo用了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李健自己好像是說過,《貝加爾湖畔》原本的前奏,就借鑒了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這次可謂得到了印證。這首有著柴可夫斯基風骨、俄羅斯魂魄的歌,舞臺背景是搖搖蕩蕩的半透明湖水,現場畫面則被同步映射在幕布上。造成的效果是:健在湖水里對著你歌唱。這是多么“清澈”的一首歌啊,可是我總是聽出他嗓音的疲憊。然而在最后收尾時,嗓音突然嘹亮起來,《我是歌手》里曾驚艷了無數人的那個轉音完美重現,令人心神搖曳。最后,湖水漸平,幕布升起,他的身影湮沒在黑暗里。第三章節結束。
(《我是歌手》live版《貝加爾湖畔》與俄羅斯古典音樂的關系:http://t.cn/RGpS5bt )
第三章節(看見自然/李健眼中的自然)曲目包括:
《深海之尋》
《故鄉山川》
《撫仙湖》
《貝加爾湖畔》
感覺此處本應有同樣環保主題的《松花江》,不過哈爾濱場《松花江》被放到了最后的特別曲目中了。寫到這里方覺得,第三章節還不如叫做“看見各種水”,哈哈。
接著,第四章節的主題MV開始了,李健本人終于首次在MV中露面——但這著實不是一段讓人能歡叫的MV。影片中的他,坐在濃重的黑暗里,眉頭緊蹙,眼神冷峻。他焦躁不安地來回踱步,拳頭緊握。最終他摸索著尋找吉他,然后走向一扇光亮的門。
他是一個時代的歌手,一個社會人。他看得見光亮,但也看得見時代的黑暗。他憂恐兼有。而他能做的,唯有抱起自己的琴。
所以我猜,第四章節的主題應該是“看見社會/李健眼中的社會”。李健曾說,他的很多歌看似寫的是愛情,實際上并不是。他的歌里,有很多關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隱喻。他本人明確說過的一個例子是:《我始終在這里》(But I Still Love You)寫的是移民問題。
再一個比較明確的例子,就是《迷霧》——寫給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人。
果不其然,第四章節第一首歌即《迷霧》。記得初聽這首歌時,激動得坐立不安,泫然欲泣。亢奮之下寫道:《迷霧》是李健由歌手過渡到藝術家的分水嶺。然而,隔了兩天再聽,又聽出了太多壓抑和寒冷。到今天,我在播放器播到這首歌時,往往會跳過去不忍聽。李健的歌溫暖寫意居多。也有悲傷,但往往有個“出口”能夠聊以取暖。但唯獨有兩首歌,如果深夜聽,就會讓我從心底往上冒寒氣,一首是《回到從前》,還有一首就是《迷霧》。
現場版的《迷霧》還好,沒有太“冷”,可能是因為人多勢眾。但舞臺背景還是讓我有點不寒而栗:每句歌詞的關鍵詞(“無邊無際”、“人海覆蓋”、“彌天大謊”、“不敢懷疑”等)伴著霧氣從遠處飄來,然后在黑色背景上無聲消散。到了第二段,霧氣變成了火光,無數火蝴蝶顫抖著飛散(我腦袋里一下子蹦出“火化”這個詞)。而到了男聲大合唱那段,三個大火球從屏幕的不同方向向中央匯聚,滿屏燎原。
也許舞臺設計是不經意的,但這設計讓我有點害怕,真的。“層層迷霧仿佛是彌天大謊”,這一句道出多少炎涼。結尾時,李健有一小段哼唱,非常低沉,聽上去如一個老人的嘆息。
(今天恰好看到一篇文章,關于農村孩子外出務工這個主題。放在這里,姑且作為這首歌的一個無聲腳注。http://www.lxweimin.com/p/e6bfa1c5a39c )
《迷霧》唱畢,緊接著是《父親》。舞臺背景先出現了京劇臉譜(李健的父親是一位京劇演員),隨后閃現了家書的片段,字跡雋秀,卻很難看清,勉強看到了“清華”、“成績”、“事業本錢”這幾個詞。再接著,李健的現場投影被映在了左側的幕布上,右側是京劇臉譜,一封封家書的片段時隱時現。整個幕布的色調宛如舊信紙般泛黃。現場版《父親》,用的是《拾光》里的古典配樂,比原先聽慣的老版本少了一點哀傷,多了一點“傾訴”感——那一段主題重奏,反反復復,仿佛瑣瑣碎碎的訴說。事實上,舞臺設計也在營造一種“隔空對話”的感覺:左邊,是閉目緩緩唱歌的李健,右邊,是代表父親的京劇臉譜,中間以家書相連,像極了一場“與父親的對話”。
聽這首歌時,我其實頗為困惑:第四章節的主題,真的是“看見社會”嗎?《父親》明明是一首很私人的曲子啊。也許是我弄錯了?但我看著大屏幕上幾乎全程閉著眼睛唱歌的李健,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關于李健回憶父親的片段:
我常常夜半醒來,發現父親在寫東西,有時還捂著胸口。原來單位給許多演員都漲了工資,卻沒有父親,據說是一個給領導送禮的人占了本屬于父親的名額,父親在給上級部門寫信投訴。由于心情不好,他的胃病犯了。我想,父親在乎的不僅僅是幾級工資的錢,還有一個演員對于職稱的認可和藝術的尊重。
當然,也可能是我理解有誤,但也許——也許——這首歌里有一些痛,無關父子情,而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李健曾說,父親去世后,他在父親的墓碑上寫了八個字:冬夏恒久,一世溫良。
一世溫良。我記起這個詞時,正好趕上《父親》唱到結尾,李健投影和家書消失了,只剩下戴著京劇臉譜的武生在屏幕的中間。我試著去想象臉譜后面的人的溫和模樣。恍惚中那臉譜后面,似乎也是平凡的掙扎的自己。在那一刻,忽然間,痛徹心扉。
(關于這首歌的更多信息:李健致父親——在你離去的多年以后我為你驕傲
http://news.inewsweek.cn/detail-1426.html )
接下來是《月光》——我的心頭好。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2011年的李健“向往”巡演的現場(忍不住感慨下,當時的票好買多了),聽了就瘋狂地愛上了。記得演唱會結束當夜,我在旅館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聽羽泉的版本(當時李健和邢天溯的單曲《月光》還沒有發行),可是耳邊聽到的、心里思念的全是李健和老邢的聲音。這首《月光》啊,如果讓李健一個人唱,則過于柔軟,如瑩瑩月光在水中,少了一點“骨氣”。如果讓老邢一個人唱,則如俠客佩劍上反射的月光,顯得有些凜然。單就這首歌來說,我始終認為李邢在一起才是完美的。
《月光》一上來就出了個大意外:老邢的話筒居然沒有音!倉促中李健替他補唱了兩句,然后索性突兀地叫停了音樂,全場嘩然。李健對大家說:這首歌非常重要,必須重新唱一次。然后老邢開始滿頭大汗地折騰那倒霉話筒,老李則非常努力地跟大家找話聊天拖時間。終于,現場燈光再次暗了下來,熟悉的前奏響起,李健溫柔至極的聲音一下子撲進心里,然后,是老邢稍稍有點小、但是無比精確地擊中了回憶的聲音。我喉頭竟然一陣哽咽……間奏仍然用了《送別》,其中有一段是老邢超級帥的小提琴獨奏。在琴聲飛揚到最高點的那一刻,我幾乎想要飛起來,成為老邢肩頭上顫抖的那個長長的音。
這首歌之所以被放在第四章節(看見社會)里,或許是因為它唱的是離家的游子,以及那些讓我們堅強、悲傷、坦蕩和成長的力量。它也是整場演唱會上唯一一首能唱哭我的歌。五年前愛它,因為它像一幅畫,畫里有路,路上有月光下夜風中前行的人,那時的我其實“不知愁滋味”,卻總愛想象自己就是這行路人。而今愛這首歌,是因為我已經走上那條路。路上的景色,與以前想象的不太一樣,卻真真切切地,獨屬于我。
唱完《月光》,健哥簡單地說:“希望我一直唱下去,我的樂隊一直演奏下去,伴著你們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當你老了》。透明的幕布上映出了樹下一張躺椅的輪廓,背景墻是寓意時間流逝的旋轉年輪,并且出現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從幼兒、少年到青年、老年的剪影。隨即,幕布上的圖案也開始旋轉,從躺椅轉到寫字臺、課桌椅、搖籃,最后再轉回躺椅,周而復始,我猜這四個意象應該分別對應老年、青年、少年和童年。整個舞臺設計像一個老人在回憶往日的時光。這首《當你老了》,李健唱出了一種“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味道。怎么說呢,這首歌的詞曲本身其實是非常典雅的,像是薛寶釵一樣,舉手投足中規中矩,一個十足的大家閨秀。李健的演繹,如同偶然臉紅的寶釵,有那么幾分真情流露,卻又往心里收著幾分。到了結尾,他改了歌詞的兩處地方:“當我老了,我要為你們,唱起那些心里的歌。”這句在全場引發的效果非常好,就像是寶釵終于回眸微笑了一樣。
同樣地,聽這首歌時,我仍然有些困惑李健為何要把《當你老了》這首貌似描摹愛情的歌放在第四章節。但是稍琢磨一下,也就能想通了。我看過廣州演唱會的一段視頻,當時李健在唱《當你老了》前,說過這樣一段話:
“好像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開始面對老的問題,尤其像我這種沒有孩子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音樂,有那么多的聽友一起來分享,這么大的一個家庭,自己的生活會跟別人不太一樣。其實一個歌手永遠去創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更難的事情是一直有人來聆聽,一直有人去呼應。我希望有一天老了的時候,還能寫讓自己滿意、讓你們感動的歌曲——當然那時候,你們也老了。”
記得他在《我是歌手》里,唱這首歌時,也描述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老人”的樣子。(“我心中理想的老人是很吸引人的,我希望自己老了的時候變的更加的開闊,能接納一切人,對身份,對地位都沒有偏見,對世界還很好奇,但有正義感,而且能夠很勇敢。”)所以,這首歌在李健心里,可能基本無關愛情,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思索,即“當我老了,我該怎樣生活”。
因此反過來,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首邀請我們想象自己年老情景的歌。我們每個人對老了以后的期待加在一起,其實也就基本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狀態了。
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個問題現階段基本上有一個答案:
“我希望我老了的時候,能夠被打磨得更加光滑、明亮。能夠放下多數不平、不滿,充滿內在的喜悅。并且能夠雕琢出時光的作品來。”
到那時,說好了要開演唱會呀,老健。
接下來,是《塵緣》。舞臺背景類似《迷霧》,關鍵詞不斷在大屏幕上呈現又消融,但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塵緣》的詞非常美,再被李健仙氣十足的音色潤過,感官上給人極強的華麗感,有點像一件剛從紙包里抖出來的老旗袍,絲質,光滑如水。唱到高音處,我不由得再一次感嘆健嗓強硬——那是一種幾年前很難聽到的底氣,聽起來很是舒服、痛快(尤其是“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這句)。歌詞是比較無奈,這樣的詞估計李健自己很難寫出來,而且他唱這首歌,給我的感覺也是華美多過傷逝。就是說啊,很難激蕩聽者的感情,不太能讓人感同身受,但是感官上仍很享受這隔霧看花之美。
至此,演唱會第四章節結束。分割標志是介紹樂隊環節。樂手們依次演奏一小段自己的樂器,用音樂代替語言向觀眾致意(炫技?)。很喜歡這個環節緊湊又不失優雅的流暢感。仍然覺得拉小提琴的老邢帥啊帥啊帥極了啊~
第四章節的曲目依次是:
《迷霧》
《父親》
《月光》
《當你老了》
《塵緣》
樂隊的演奏完畢的那一刻,毫無預兆地,接上了《謝謝你》的前奏旋律。我平時最喜歡聽這首《謝謝你》,但此刻最不想聽到的,也是《謝謝你》,因為它預示演唱會快要結束了(從往常經驗看,這首歌基本相當于李健版的《難忘今宵》)。所以,那兩句探戈旋律流淌出來時,我心里狠狠一酸。此前一直支持我飛往哈爾濱的那股夢幻般的勇氣,仿佛也突然跌落下懸崖,觸到了現實堅硬的谷底。我比任何一個時刻(甚至包括后來真正登機的時刻)更清晰地意識到,要回北京了。回到現實中去,回到命運中去。
《謝謝你》,前奏似乎比錄音棚版更長,更抒情悠揚。他嘹亮的嗓音,美不勝收。大屏幕上是現場實時畫面,內場觀眾搖擺著手幅,滿場星星點點的藍光。臨近尾聲時,大屏幕上打出了”謝謝你“三個字,隨后,李健迄今所有歌的歌名呼啦啦地飛出來,像一群閃著光芒的白色的鳥,迅速飛遠,融入了舞臺背景的星空之中,化成了三個字:謝謝你。
所以,你用心唱過的每一首歌,都是在對我們說謝謝你,對么?
也謝謝你,站在那里。即使有一天,你衰老無力,那你也像《聞香識女人》里的老人一樣,向那個從未跳過探戈的陌生人伸出手,帶領她進入舞池,合上你的舞步,讓她體會到舞者的感動和心情。
謝謝你,我真的很享受這支舞。
《謝謝你》結束后,李老師趁機發表了對聽友、同學、贊助商等人的致謝詞。印象比較深的是,他向后援團致意時說:“感謝他們放的這些星星點點的東西”(就不能說的文藝點么( ̄▽ ̄)")。致謝詞的最后,他說:“我感覺非常好。”
《Feeling Good》。很有層次感的一首歌,從細膩到澎湃,過渡得自然而然。從中能聽出李健對聲音的精心把控和細節雕琢。長短音,高低音,輕重音,上下翻飛變幻,如一杯烈酒,輕輕嗅是香甜,品一口是醇厚,仰脖一飲是墮入胃中的冰爽,還來不及回味大腦就開始眩暈和震撼。舞臺燈光效果太贊了,昏天暗地如驟雨般的彩燈光束,配上狂野的電音鼓點,襯上威武的健嗓,生生打造出了一種極燃、極搖滾的感覺。真是應了《Feeling Good》這個歌名——現場感覺賊好賊好的。
《Feeling Good》唱完,李健退場,安可環節開始。跟著帶有暗示意味的鼓點,我聽到自己在人潮中呼喊他的名字。我的聲音如同一粒沙,墜入深深的海洋。有多少人,像青春一樣瘋狂地在呼喊自己的信仰——信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靈魂,而他選擇為我們歌唱。
《傳奇》。緩慢、精致的小提琴聲,奏出前奏的旋律。這首《傳奇》,是引領我“遇見”李健的使者,在耳機里循環過無數次,在現場感受過很多次,甚至響徹在我自己的婚禮上。這首歌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是:它長大了。它更成熟、更強大了。而李健的嗓音,更自信,更恢弘了。就連舞臺的背景也璀璨綻放了。這首《傳奇》,再也不是我當年感受到的那樣,是灰撲撲的天幕下一粒粒飽滿吸附了李健聲音的雨。現在它是一首“大歌”,如山川,如大地。
我親愛的“國寶健”。在那一刻,我那樣虔誠地相信,你會是我們真正的“國寶”。
接下來,是健哥的說話時間。他說自己接下來的一場演唱會,將第一次走出國門。而哈爾濱是他出生的地方。他說,他想“在去最遠的地方之前,回到我出生的地方,找到自信和力量。”說這句話時,眼睛好亮。
接著,他說,他要唱一首“老的跟我的年齡差不多('二十多歲'╮(╯-╰)╭)”的歌。順便賣個關子:這首歌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唱。
全場屏息。當那前奏的前幾個音符響起,全場幾乎是瞬間迸發出震耳欲聾的、驚喜的呼喊聲。
《一剪梅》。大屏幕里的你看上去又隨意,又心事重重。舞臺上沒有背景,只有看上去卸下了一切,用本色去回憶本色的你。如你所愿,全場處處和聲。你的眼睛和嘴角都是笑意。我極少極少,見到你如此放松和會心的笑容。你的大眼睛,滿是真摯,我極少極少,見過像你此刻一樣動人的眼神。我身后有個女孩說,李健好萌。
可我為什么覺得,你眼睛是濕的呢?
最冷之后的綻放。無怨無悔。謝謝你,這完美的一剪梅。
你唱完了。所有人都明白,這可能是今夜的結束。
幸好你說:還有一首歌。
《松花江》。與樂手共同演唱。你的樂隊里幾乎全是哈爾濱人,所以這首歌,成了游子們回家的匯報曲目,也是全場大合唱的溫暖海洋。有一位胖胖的樂手好可愛,一緊張詞兒忘了,低頭看詞,自己也笑了,觀眾也會意地笑著。當你唱到“松花江水,我童年的海洋”時,你高高地揮著手,眼睛看向遠方,仿佛看到了點點白帆一樣。這滿場的合唱,滿場溫暖的歌聲啊。嗚啦啦啦,嗚啦啦啦,松花江水,歡樂地歌唱。
回憶如此清晰,即使在很久后,我眼前仍然能出現冰封的松花江。江上無帆無浪,但這句悠長的“嗚啦啦啦”,已經成為我心中永遠的漣漪。
至此,演唱會全場結束。結束曲目和安可曲目包括:
《謝謝你》
《Feeling Good》
《傳奇》
《一剪梅》
《松花江》
最后的最后,你笑著,和樂手們一起手牽手向觀眾鞠躬。現場響起了《向往》的錄音。你知道嗎,即使在你們全都退場后,觀眾仍然久久駐留,無數熒光棒依舊揮舞著。久久不散。
【尾聲的絮叨】
這篇文章,足足寫了七個月。
我是個磨蹭的、苛求的寫者。等我終于羞愧地兌現承諾,靠自己用手機記錄的寥寥數語和重溫視頻寫完全文時,你的整個巡演已經結束。你的足跡遍布中國,甚至走向了美國和澳洲。門票場場售罄,真好。之后的幾場演唱,似乎是愈發精彩。演唱會的結構略有調整,場場有新歌,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楓橋夜泊》。我幾乎是紅著眼在嫉妒最后一場——濟南站的觀眾,《我愿人長久》和《來自我心》,多么希望自己能在現場,親耳聽到這兩首愛到心坎里心尖上的歌啊。
可是,哈爾濱場仍然對我有太深重的意義。
以前的我,即使已經結婚生子,仍然是心理巨嬰般,難以獨立,難以面對挫折。你的哈爾濱演唱會,契合了我人生的轉折。就在演唱會前三天,我發現了兒子的自閉癥。我的人生從此處開始,幾乎重生。
很難說如今我已坦然。但一定已經走上了一條新的路,被現狀強逼著成熟成長。
這七個月來,我很少聽你的歌了。但有一天,獨自在公交車上,嘈雜之中聽古典版《向往》,那旋律如同命運和痛苦的交織,和不屈的昂揚。我一遍一遍放這首歌。
哎,說實在的,我越來越能聽進去《拾光》了。古典音樂真的能沉到心里去。
時常也會想到你,有時也胡思亂想。有時虛度,有時開懷,有時積極,有時痛苦。情緒都是被放大了的。但前路愈發清晰。
似有萬語千言,卻不能一一道盡。
惟愿會當有時,我們能為彼此驕傲。
【注】
1、關于本文一開頭提到的北京場的效果問題,必須為健哥正名:在北京場后的采訪中,健哥提到,他9·12那天上臺之前喝了幾口涼水,胃痛。后來到一半才好一點。哎非常心疼,不過也很佩服他。
2、本文中,我通過個人猜測把演唱會分為了四個章節:看見李健、看見情感、看見環境、看見社會。事實上,寫到一半時我才發現其實“看見李健”的官方海報上明確地寫了四個章節的名稱,分別是看見青春、看見愛情、看見大地、看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