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題記
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體弱多病,9歲才上小學。上學之后,父母告訴她:“你身體這么差,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她每天五點雷打不動起床,晚上也都用來讀書。高中文理分班,因為選擇了不擅長的理科,她一下子從班級前十名跌到了三十名后。也因此,她最終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被迫去了當時的三本院校,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
大學之后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她特別不甘心,想要回到高中復讀文科,但最終乖乖女的她還是不忍心違抗家里人。最終,在不甘、自卑的同時,她走出了另一條路——一方面學好不喜歡的專業課,拿到優秀畢業生,另一方面精進寫作,進校報,辦院刊。大學畢業后,憑著過硬的文字功底和在校報的經驗,她找到了一份喜歡的工作。
再后來,她結婚,生子,買房。她以為這就是自己期待的樣子。可是人到中年,她忽然焦慮起來了,她不喜歡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又沒有勇氣去做一個自由職業者,她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于是開始了探索與學習之路。
心理學家有一個一致的觀點:自我探索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只是有的人開始得比較早,有的人開始得比較晚。
精神分析學派的艾瑞克·埃里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分別是0~1歲半的嬰兒前期,一歲半到三歲的嬰兒后期,6~12歲的童年期,12~18的青春期,18~25歲的成年早期,25~65歲的成年中期以及65歲之后的成年后期。
在成年中期,需要面對的人生問題就是“再生力與自我關注”。在這一階段,榮格和埃里克森都提出了“中年危機”的問題。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的“人到中年,身不由己”的感嘆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早就有了。
人到中年,基本都已生兒育女了,會關注家庭與社會;也會重新評估自己,思考人生的價值。甚至,他會發現年輕時認為重要的許多目標已不再值得追求了,會重新問自己: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呢?活著是為了什么?
今年疫情期間有一個段子,說的是小區的門衛都成了哲學家,每天都對出入的人提出了哲學三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去往哪里?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非常的難,要不然也不會有“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了。
雖然認識自己不容易,但自我探索確是每個人一生的工作。自我探索要探索些什么,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探索?
著名心理學家,教授人格心理學30余年的許燕在《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
她在書中寫道:在自我探索過程中,我們先要清楚回答這樣幾個問題:我是誰?我具備哪些能力?我有哪些弱勢特征?我可以突破什么?我有能力做什么?
針對這些問題,許燕用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卡倫·霍妮的一生說明了自我探索的過沖。
自我探索的三個階段
自我探索有三個階段,分別審判期、反轉期和成長期。
首先是審判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看清自己,找準定位,厘清“我是誰”“我具備哪些能力”“我有哪些弱勢”等問題。
也即比較全面的認識自己,既要知道自己的長板,也要知道自己的劣短板,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
接著是反轉期,反轉期的主要目的是接納自身的特點,包括優勢和劣勢,接納之后的關鍵是要尋找突破點,即回答“我可以突破什么”。
霍妮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家庭環境中充斥著對女孩不平等的教養態度。加之她相貌平平,資質平平,常常被父母冷落。但她并沒有因為這些因素而自卑,而是在9歲的時候就發出驚人之語:“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這就是她給自己找的突破點。在12歲的時候,她就決心要進入醫學院學習,最終沖破重重阻力,獲得了柏林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并有了后來的成就。
第三階段是成長期,這一階段是證明自己,實現自我的過程。要遵循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畏艱難的卻實現它,獲取人生的成就。
誠如霍妮,排除萬難,最終在有生之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她的成功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真正的成長是自我探索的過程,自我探索是一個痛并快樂的過程。
如何進行自我探索?
一、提升自我覺知力
伽利略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不可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
自我探索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這個過程,需要自我覺知力。自我覺知力就是讓當局者清的一種自知能力,也即自知之明。
如何提高自我覺知力,成為一個人格健康的人呢?
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國藩的每日十二項功課,都是有效的方法,書中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是要反觀內心,經常總結自己的行為。二是要自我反思和復盤,三是自我驗真,即驗證自我覺知的真實客觀性。
二、廣泛閱讀
閱讀,是明智人生的基礎。閱讀,也是探索自我,成為更好自己成本最低的事情。讀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書里早就有了,也早就有了答案。
三、書寫百年誕辰宣言
寫這個的目的,就是為了確定人生的意義。寫的時候,可以跳出當前,想象在百歲誕辰上,你希望你的兒女、你的親朋好友怎么樣評價你。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重塑更好的自己
對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之后,還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重塑更好的自己。
有句話說:不完美才是常態。人的不完美可能來自三個方面:我失敗了,我沒有,我做不到。面對不完美,我們要如何接納自己?
前段時間上行動派的“人生自信力”課程,我學到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使用的“自我接納四步法”。
第一步,轉變觀念。把消息的觀念變成積極的,把負面變成正面的,把責備變成理解。比如我今天因為記錯了截稿日期而自責。此時,我可以這樣轉變觀念:我希望你下次能記清楚截稿日期。
第二步,理清原因。分析自己為什么記錯了截稿日期,并給予理解。比如我可以這樣和自己說,我理解你這段時間比較忙;我理解你因為母親的生病有些心不在焉等等。
第三步,看到優點。即欣賞這件事背后的優點。比如我欣賞自己以遵守承諾為人生信條;我欣賞自己努力在晚上完成稿件;我欣賞自己雖然時間趕,依然認真對待,追求質量。
第四步,尋求幫助。這個幫助可以是當下的,也可以是未來的。比如就以上問題,我的幫助可以是這樣的,我需要把截稿日期寫在日程表上,并讓先生提醒我;我需要同修小伙伴在截稿日前三天提醒我等等。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曬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一位朋友給我評論:他說,之前有一位老師說稍微改變一下,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現在的你已經是最好的你了。
這其實也是一種接納,接納此時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接納之后,就是站在心理巨人的肩膀上,縱觀人生,去重塑自我,繪制屬于自己最美的人生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