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第五白話解釋

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白話解釋】

前言:公冶長,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長。史記說他是齊國人,孔安國則說他是魯國人。自幼家貧,勤儉好學,博通書禮,終身治學不仕,世傳此人聽得懂動物語言。此章記載他正直行事卻獲罪被關,罪非其罪,所以孔子把女兒嫁給他。事情原由為公冶長從衛還魯,途中聞鳥相呼,往青溪食死人肉。不久,見一老太太當道而哭。公冶長問其原因。老太太說:我兒前日出門,至今沒回家,相信已死,但不知在何處?公冶長回答:剛剛聞鳥相呼,往青溪食肉,或許是你兒。老太太前往,果然見到兒子的尸體。即報村官事實。村官以殺人論罪公冶長,并關進監獄。公冶長以解鳥語答辯。獄主為了試驗是否真實,關在監獄六十日,后有麻雀在獄柵上相呼,說白蓮水邊,有運大米的糧車翻復,大米散落在地,收斂不盡,可以往水邊啄之。獄主遣人去現場證明,果如其言。后公冶長又解豬及燕語,都得到證驗,于是獲釋。

正文:孔子評論公冶長德行純備,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正直行事卻獲罪被關,雖受牢獄之災,然非其應得之罪。即以女兒嫁之,可見孔子是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并由此彰明衰世用刑之枉濫,勸將來守正之人。

【章旨】

此章孔子評論弟子公冶長雖受刑罰,無損其賢。

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話解釋】

南容,名適,一名縚,字子容,魯國人,孔子弟子。

孔子說:南容,在國家政治清明之時,能將才華施展,且言行正直,能為國家所用,國家政治黑暗之時,能內斂才華,行為正直,言語謙遜,不受刑罰羞辱,免于禍患。是一位出處有道的賢者,故孔子把兄長孟皮的女兒嫁給他。

【章旨】

此章孔子評論弟子南容之賢行,能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白話解釋】

子賤姓宓,名不齊,孔子弟子。性仁愛,有才智。

此章是孔子對其他人論及宓不齊,乃根據他治理單父政績斐然,鳴琴而身不下堂,單父大治,孔子據此事實以論,稱贊子賤說:此人具備君子的智慧與行為,然魯國假使沒有君子可師法與輔助,則子賤如何能學習取得君子的內涵及行為,使自己成為君子呢。

子賤之賢,原是孔子教導有方,然孔子仍歸功于魯國多君子,圣人謙虛如是。而魯國多君子,亦是事實。

【章旨】

此章論子賤能善于向老師學習,成就自己君子之德。

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白話解釋】

子貢自問于孔子:我端木賜是怎樣一個人?孔子答說:你像器皿一樣。而器有差別,子貢不知孔子是指何器,故再問之。孔子答以瑚璉之器。瑚璉乃宗廟祭祀盛黍稷之器,甚是稀有貴重。暗指子貢是一位廟堂之才,可作國家大臣,賦予大位,制定政策。

【章旨】

此章明弟子子貢之高才大用,乃國家重要的干才。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白話解釋】

冉雍,字仲弓,魯國人,是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二十九歲。仲弓為人厚重而沉默,

有人稱冉雍為仁者,可惜的是口無辯才。孔子回答那個人說:哪里用得到口才呢,靠著巧辯銳利的口才去抵御別人,終將不合理的說成有理,說一次讓人討厭一次,屢次巧辯則屢屢為人憎惡。冉雍是否為仁者,我不知道,但是言仁,何必要用佞。

孔子不輕許弟子以仁,故說不知其仁。因為當時的人以佞為賢,故有此議論。然而以佞為賢,不免于濫,圣人防其流弊,故以巧辯的口才解釋,使仁與佞不混為一談。

【章旨】

此章明仁者不須佞也,務實重于巧辯。

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白話解釋】

漆雕開,名啟,字子開,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一歲,傳習《尚書》。

孔子當時是魯國大司寇,派漆雕開當官。漆雕開回答說:啟恐怕還不能勝任官位。孔子聽了很欣悅。因為啟做官是為了推展道,漆雕開不愿意貿然出來做官,對于出仕沒有把握,愿于學問修養再求精益,故孔子悅其志道之深,不會汲汲于榮祿。

須知孔子并不以為不做官為高,孔子弟子原思、季路、冉有、樊遲、公西華、子游、子夏、子賤、仲弓等多有做官者。雖做官可造福百姓,然若熱中利祿,汲汲做官,亦非孔子所愿,故見漆雕開在學養、品德、能力上反省而感到喜悅,他是有道心之人。孔子曾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又說「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漆雕開的態度,正是如此,他只擔憂自己學問道德不能自立,即使學問有了一點成就,而不至于心存利祿,這種人真是難得啊!

【章旨】

孔子因弟子漆雕開不求榮祿,篤志于道,而感到欣慰。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白話解釋】

孔子感慨:我的學說、理想不被諸侯所接受,大道不能行于中國,然而為了行道,就算乘竹筏或木筏浮于海而行,雖風浪險惡,也要義無反顧,將道傳下去。而門人之中有能跟從我的勇者,大概就是仲由了吧。子路聽聞此言,非常高興,喜夫子視他為知己。孔子于是說,子路的勇氣過于我,不合乎中道,然而,要再找尋像子路這種人才,也很難找了。

【章旨】

本章是孔子不能行道于魯,周游列國,道亦不能行,而發之感慨!與子欲居九夷章,意旨相同。孔子嘆不能行道于中國,想隱居東方九夷,將道傳承。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白話解釋】

子路、冉求前已介紹過。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歲。

魯國大夫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可以稱得上仁嗎?孔子回答不清楚,蓋仁道至大,可以統攬諸行,如孝、弟、忠、恕、信、義等,故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孟武伯不滿足,故再問子路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孔子回答說:子路這個人,可以使他主持大國的軍政,但不知其仁,亦即未具仁道。孟武伯又問冉求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冉求這個人,可以作一千戶人家的縣邑宰,或作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之家宰,至于他是否具備仁道就不知道了。孟武伯又問公西華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公西赤這個人,當他穿著禮服,系著大帶,能在朝與外國賓客言語應對,至于他是否具備仁道,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軍事,冉求政治,公西華外交,然孔子皆答以不知其仁,可見仁是最難修養的內涵,故不輕易以仁德贊許諸弟子及任何人。

【章旨】

此章明仁之難也。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白話解釋】

孔子問子貢說:你與顏回比,誰比誰勝。子貢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顏回呢。顏回聞一知十,聽聞事情的一節,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知得周遍,始終無遺。而我只能聞一知二,聽聞事情的一節,頂多知得通達,舉一反三,告往能知來。孔子說:不如啊,我跟你都不如顏回啊。

然而孔子真的不如顏回嗎?孔子十五歲就志于學,三十歲學有所成,四十歲沒有疑惑,五十歲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此章不僅見孔子多賢,亦見孔子胸襟寬闊,與當時心情的歡悅,兩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氣象,與師徒之間一片融合快樂,盡在眼前。

【章旨】

此章美顏回之德。

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白話解釋】

宰予,名予,字我,為孔門十哲之一,擅長言辭。論語記者例當稱其字,此直書其名,先儒考證當依古本作宰我。

解法一

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責其志氣昏惰,故說:宰予啊,如腐爛的木頭不能再加以雕刻,如年久剝蝕的墻壁不可粉刷。對于宰予,我當如何責備他呢。原先我對于人,聽這個人的言語,即相信此人的行為,而現今我對于人,聽其言語,會進一步觀察這個人的行為。由于宰我的晝寢,使我改為察顏觀行。

解法二

宰予白天回寢室休息。白天應當在外,而宰我在室內休息,故孔子責其怠惰。(以下翻譯同解法一,略)

解法三

春秋時,士大夫多盛飾其宮室,宰我也繪畫寢室,奢華鋪張,未能免俗,故孔子斥責之。(以下翻譯同解法一,略)

宰予為升堂四科弟子之流,卻受夫子之深責,實乃宰予見當時后學之徒將有懈廢之心生,故假晝寢,托跡受責,以發夫子切磋之教。

【章旨】

此章勉人學也。孔子責勉弟子愛惜光陰,以勤學也。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5-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白話解釋】

申棖,字子周,魯國人,孔子弟子。

孔子說:我未見剛強的人。有人曰,申棖是剛者。孔子于是說:申棖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則不得曰剛。剛與欲不相容,剛必不欲,欲必不剛。

【章旨】

此章明剛。

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白話解釋】

子貢說:我不愿別人以非義加之于我身,我也不愿意以非義加之于別人身上。孔子說:此是恕道,尚非大賢所能辦到,這不是你能達到的境界,若自以為能辦得到,將停止而不進步。

【章旨】

章旨:此章明子貢之志,世人相處,也有加義于人者,如范仲淹立義莊、義田,賑濟貧窮人。而非加義于人者亦有,且為數很多,故子貢感嘆,乃向孔子自述其心:人之相與,我不加害于人,人不加害于我,不亦善乎!孔子則說此事非子貢所及。言子貢所想達到的,生逢堯舜之世或可達成,而生逢亂世往往人相加害于人,國相加害于國。孔子與弟子言道,無不正對國家發生之問題,提出合于道的解決方案。

蓋后篇,孔子告子貢有一語,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為孔子答子貢之事,若人人知恕道之可貴而行,則天下太平。

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白話解釋】

孔子之學有本性,有天道、有人道。子貢說:孔子形而下的學問,即六藝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是為了要修明政治,辦好國家的事,此屬人道,諸弟子所共修,孔子經常講習,故可得而聞。至于性與天道,則深微難知,孔子罕言,所以不可得而聞,能知道的,僅顏子、曾子、子貢幾人而已。

中庸、周易皆講性與天道,然不得其人,則不能傳。且性與天道及文章,實乃彼此互相資助,文章是用來闡發性與天道,性與天道令文章有光采。若文章無關于性與天道,是后世雕蟲小技,泛語浮說,哪里是夫子的文章?性與天道不見于文字,則無由闡明。所以夫子的文章即夫子闡明性與天道之言,言言皆文,言言皆道,日用平常無非性與天道的運用。只不過學者有迷悟之別,迷則文章、性與天道各別,悟則文章是性與天道,性與天道是文章。如此說來,本章子貢所說有誤嗎?正好相反,此乃子貢體悟之言,因受困于陳蔡而得聞性與天道,不禁贊歎之。夫子與子貢言性與天道散見于論語,如言: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或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曰:吾一以貫之。等等篇章,皆以性與天道指矣。子貢既聞之又心有所體會,故贊美之,猶如顏回喟然嘆曰章。

【章旨】

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難知也。

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白話解釋】

子路求學,聽聞而后能行動,不管聽聞是來自于師,或來自于朋友,當聞得某一種學問時,必立即實行。如果尚未實行,唯恐又聽聞其他學問。

子路求學貴在實踐,故能得到升堂地位,成就大賢。論語中記孔子弟子行事,唯此一章。由于子路如此性格,得諸弟子們的佩服,故特紀錄之。「唯恐」二字敘述子路的用心,亦見孔門善于形容人的賢德。

【章旨】

此章言子路之志也,即子路勇于力行,且恐有虛名。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白話解釋】

孔文子,衛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謚號。

子貢問說:衛大夫孔文子,生前亂于家世,其為人不足道,何以死后謚號為「文」。孔子回答的是:大抵聰明的人不甚好學,文子不然。不但聰敏好學,且不恥下問,他能以貴問于賤,以高問于低,以長問于少,以多問于寡。別人以為下問為羞恥,文子不然。文子雖有其他不善,然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二者,可以「文」的謚號稱之。圣人隱惡揚善,厚道之教,于此可見。

【章旨】

記孔子不隱沒人善。

參考:據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衛國有貴族名太叔疾,本娶宋子朝為妻,后與其妻妹私通。孔文子有女名孔姞,欲與太叔疾攀親,使疾與子朝離婚,然后再娶自己的女兒。不料婚后,太叔疾仍與前妻之妹來往,且安置在犁地(衛邑)作為外室,孔文子聽到這消息非常氣憤,要派兵攻打太叔疾,疾即逃往宋國,文子叫疾弟收孔姞為繼室。文子為人如此,而謚號為「文」,子貢懷疑名不符實,故有此章之問。考文子死于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此次問答一定在魯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的一段時間內無疑。孔子以此二語許之。

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白話解釋】

子產,即鄭國大夫公孫僑。穆公之孫,公子發之子,名僑。子產在鄭國簡公、定公時代執政,達二十二年,時當晉楚爭霸,鄭國處兩大國之間,子產內以禮法治理貴族,外以口舌折服治國,使國家不受兵災數十年,實是春秋時鄭國的良相。子產過世時,鄭國男子不佩玉,女子不戴耳環,大眾在街巷中哭,三個月間沒有人奏樂。孔子聞到消息也難過地流淚,稱他為古之遺愛,意即只有在子產身上,能看到古人的仁愛。書上記載,孔子以兄死之禮來對待子產。

此章乃孔子評論子產有四種德行,符合有德有位的君子之道。一是他的行事作為,如出入、起居、升降、進退乃至辦事等等,皆能恭敬于人。二是他對待君長能敬其事,例如鄭國是小國,處在晉楚兩大國之間,外交很難辦理。子產諸事總是小心翼翼,恰如其分。三是他教養人民給予恩惠,史書上記載,子產從政第一年時,人民非常憎惡他,三年之后,人民轉為擁戴。因為子產執政,法度雖嚴,但能注意到民生問題,使人民得以蘇息。四是他使用民眾,能得其宜,如不違農時等。

【章旨】

此章美子產之德。

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白話解釋】

晏平仲,齊大夫,姓晏,名嬰,謚號平。歷事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顯于世。

孔子說:齊大夫晏平仲,善與人交往,一般人交往到最后容易交惡,而與晏子交往日久,不但人愈敬他,他也愈敬所交之友,是不慢舊友的表征。

晏子以敬來親近善友,得到德學的增上,以敬來遠離小人,能不受小人之害,也不會在態度上褻慢得罪小人。

【章旨】

此章言齊大夫晏平仲之德。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白話解釋】

臧文仲,魯大夫姓臧孫名辰,謚號為文。居住在蔡地,蔡地出善龜,因名大龜為蔡。古時國有大事不決,則占卜,龜有靈氣,故以龜甲占之。占卜之龜有六種,周禮謂之六龜,各藏一屋,使龜人掌管之。臧孫三代為魯國掌龜之大夫,故曰居蔡。

孔子說:臧文仲居蔡地,在藏龜之屋施用山節藻棁,山節即刻柱頭為斗拱,其形如山。藻棁即大梁之上承托二梁之短柱,在上面雕畫藻文。山節藻棁皆為天子的廟飾,而臧文仲以此施于藏龜之屋,違制媚神,不重人事,是為不智之舉,故孔子論之曰:臧文仲,哪里稱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章旨】

此章明臧文仲不智也。

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白話解釋】

令尹,楚國官名,指宰相。子文,楚國有名的宰相。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據左傳記載,子文于魯莊公三十年開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讓位給子玉,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這二十八年中,幾次被罷免又被任命。

子張問說:楚國的宰相子文,三次上臺做宰相而沒有喜色,三次罷相而沒有不悅之色。且以舊政告知新令尹,必有所根據,其人如何?孔子回答:這樣稱得上盡忠。子張又問:這樣稱得上是仁嗎?孔子回答:但聞他盡忠職守,沒有智慧者焉有仁心?

子張又舉齊國大夫崔子弒齊莊公,因莊公私通他的妻子姜氏。而與崔杼同朝的陳文子,擁有十輛車子,四十匹馬,他放棄了車馬財富而逃到其他國家,但去到了他國,覺得各國都有如崔杼般僭越君王的臣子,所以陳文子一再的逃離。子張故問,陳文子如何,可以稱得上仁嗎?孔子回答:只能算是清流,因為齊君昏庸,未曾聽聞文子進諫,亦未曾聽聞他阻擋崔子弒君,是為不智,又怎么能稱為仁者。然得一清字,亦得一種人品,今世尤可貴。

【章旨】

此章明仁之難也。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白話解釋】

季文子、魯大夫季孫行父,謚號為文。忠而有賢行。

魯國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即多次思慮才行,不一定是三次,或許是四五六,或可二三,思前,思后,思現在,才決定,并不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孔子聽了以后說,思一次,再思一次就可以了。孔子此專對季文子而發,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

【章旨】

此章是孔子評論魯大夫季文子之德。

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白話解釋】

寧武子,衛大夫寧俞。謚號為武。

孔子說:衛大夫寧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則施展他的智慧才能。當國家政治昏亂時,則韜光養晦,表現得像愚昧的人一樣。雖然看似愚昧,實則為有智慧,否則國家有道時,如何能變為智者。武子表現聰明才智處,是他人學之可及,然表現愚昧處,是他人學之不及者。人不知道他,他也不生氣,這是他不可及的緣故,此古人所難能。

【章旨】

此章美衛大夫寧武子之德也。

(公冶長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白話解釋】

孔子在陳國,思歸魯國,時為魯哀公三年,此時孔子年已六十。發此感嘆,說:歸去吧,回魯國吧。在魯國的弟子們志同道合,積極進取,志在大道,在文章等方面已有成就可觀,然尚未明白大道,故對于大道還不知如何裁減抉擇,要等我回去調理、教導他們。

【章旨】

此章言孔子欲歸魯明大道。

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白話解釋】

伯夷,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七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

叔齊是孤竹國君主亞微內定的繼承人,但由于有悖于傳統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倫理,叔齊不忍心與長子爭奪王位,伯夷也不愿違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齊雙雙出走,離開了孤竹國,禪讓予亞憑。

伯夷叔齊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養老,與周文王關系良好。后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滿武王身為藩屬討伐君主,加上自己世為商臣,力諫。武王不聽,不久周滅亡商朝。

兩人憤愾,決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對殷商的忠心,最終隱居在原殷商荒蕪之地首陽山,以樹皮,野菜為食,最終餓死。

解法一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會對過去憾恨之事耿耿于懷,反之能對過去豁然忘懷,若有人冒犯于己,不會記怨,所以少與人結怨。

解法二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時之惡而欲報復,故少為人所怨恨。

解法三: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故鮮少為人怨恨。

【章旨】

此章美伯夷、叔齊之德也。

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白話解釋】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素來以正直出名。微生高有一次與女子約會于橋下,女子不來,結果下雨淹大水,高守其信,抱橋柱不離去,最終溺死。當時之人以為守信如此,應該是正直之人。

孔子不以為然,舉微生高不正直的事來說明:有人向微生高乞討醋,應該有醋就給,沒有則推辭。微生高卻不直接告訴乞討的人他沒有醋,而轉向其他鄰居乞討醋,冒為己物而與人,用意委曲,不是個正直的人。

【章旨】

此章明直者,不應委曲也。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白話解釋】

孔子說:言語說得好聽,顏色容貌裝得美好,態度表現恭敬來取悅他人,這三者皆是虛情,欺騙普通的人可以,欺騙有見識的人則不可。魯太史左丘明,知《春秋》義理,一看到這種人通身是假,覺得此人很可恥。與人結怨,小則解之,大則以直報怨,若怨恨他人,卻把怨恨藏匿在心里,假裝與他人做朋友,用心險詐,是以左丘明覺得這種人很可恥,孔子也認為這二種人很可恥。

【章旨】

孔子勸人存心要正直,凡是在言語、表情、態度上諂媚人家,或假裝與人友善,都不是以正直待人之道。

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白話解釋】

顏淵、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何不說說你們的志愿。子路說:我愿以我的車、馬、衣服、皮衣,與朋友們共用,即便用壞了,也沒有遺憾。顏淵說:我愿有善不自稱,不以勞苦施加于人。子路說:愿聞夫子的志愿。孔子說:我愿撫恤老年人,使老年人得其所安。以信待朋友,無論通財、勸善、規過等,一切以信實無欺待之。以慈惠待少年人,引發其感懷之心。

子路輕財重義,人人可學。顏子有善而不自稱,卿大夫當如是,不施勞于人民,國君當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懷,視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

【章旨】

此章仲尼、顏淵、季路各言其志也。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白話解釋】

孔子說:罷了吧!我未見過有人能見到自己的過失,而在內心責備自己。訟責自己的過失,就如同訴訟于公庭,必求勝訴才肯罷休,訟責即是在內心深處不斷的責備己過,必求完全根除過失,然后才停止訟責。可見夫子教人要徹底改過。

【章旨】

此章疾時人有過,莫能自責也。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白話解釋】

孔子說:雖然是只住了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一樣忠信的人,但不像我這么好學不厭。

【章旨】

此章夫子以身示教,勉人好學,以全忠信之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86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56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97評論 0 379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9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5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5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22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7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1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33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16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8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7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8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46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30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