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 意思是說,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夠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而你應該只關注你能控制的東西。
—— 如果你真的能區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將兩者區別對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會是不可戰勝的 —— 在面對人生起伏的時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
如果你能夠接受“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那么你的個人目標,就會從“外界目標”,轉換為“內部目標”。
比如找工作,面試官怎么樣和競爭對手你是無法控制的,但是我能控制的就是專注于做好面試的準備及簡歷,因為我設定的是我能做的內在目標,那么對于所不能控制的外在結果,心理上就沒什么可焦慮,面試結果如何我都能坦然面對。
想通了這一點,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這樣。
參加一個比賽,你要關注的重點應該是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一場漂亮的比賽,而不是能不能贏得比賽;你喜歡某個人,想獲得對方的愛,那么他/她怎么對待你是你無法控制的,但你能控制的是你對他/她的態度,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就像我上臺演講,別人怎么評價我講得好壞是我無法控制的,我能控制的我自己的演講內容就好。
當你關注你自己內在的時候,外在壓力就沒了。這就是“心法”的作用。
剛好前一陣看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的核心觀點跟今天講的不謀而合: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削,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p>
同佛所說的覺察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查覺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即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能控制的。2000多年前的古印度的佛陀和古羅馬的哲學家講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就像別人怎么看待我做的事是我不能控制的事情,我只唯一能掌控的是成就最好的自己,你是你自己的人生導演,想要生么樣的生活是我們自己能掌控的,鼓起勇氣去改變自己,給自己一些時間,鎖定某個領域,學習累積自己,不斷糾正偏離目標的方向,三年五年長期累積下去,相信變化很大。結果怎么樣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盡力做了。
現實中我們總是太注重外在的看法,外在的榮譽,或者說中國人的面子,小孩學習的好壞,老公賺錢多不多,總想控制別人的學習工作,達不到要求我們就開始焦慮,開始有情緒。通過二分法,專注于我自己能控制的就是過好我自己,多培小孩一起學習看過書,結果如何都能接受他們的不完美。
愿與大家共勉,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