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 ‘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游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這段話曾經在網上瘋傳,表達了很多人的心聲,其實,這樣的孩子讓很多父母也心生“羨慕嫉妒恨”。
不過,這樣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沒什么好羨慕的,畢竟就是個書呆子,成績優秀也沒什么了不起,真正令人羨慕的是另一類“別人家的孩子”:上學跳級,考試輕松,思想成熟,自信勇敢,人緣特好,輕松進入名牌大學,美國常青藤名校好像一直在等他們的到來。
這讓大多數父母們坐不住了: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來的?于是,有位“別人家的孩子”的媽媽就寫了一本介紹自己育兒經驗的書,沒想到一經出版,狂銷700萬冊。這本書的名字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同于今天泛濫的大多數家庭教育類書籍,沒有冷冰冰的教育理念羅列,沒有板起臉勸誡的居高臨下,而是介紹在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具體做了哪些關鍵事情,解決了哪些重要問題,并對案例進行專業分析,是一本讀起來故事性強、又不乏專業分析、還充滿溫情的案例式家庭教育書,書中的案例和方法可以直接套用在普通的家庭教育中,因此,該書自出版以來暢銷不衰。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是尹建莉,一位普通的教育碩士,也是書中所講述的女孩圓圓的媽媽。在女兒小的時候,尹建莉和先生還是地道的“北漂”,與另外一個家庭合租生活,甚至因為戶口和房子問題不得不全家遷至煙臺。但尹建莉同時又是一個用心的媽媽,不論生活多么艱難,她精心培育女兒,女兒連跳兩級,輕松被香港和內的名校錄取,并于2013年取得美國常春藤名校碩士學位。針對外界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顛覆了當前的教育理念”的評價,尹建莉很淡然地說,“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還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全書內容分為教育理念說明、學習能力培養、具體教育難題的處理三部分,主要側重了尹建莉女兒早期的教育情況和當前家庭教育中的熱點問題。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精華部分:
一、無論教育方法多么不同,它們都是建立在一些共同的教育理念之上
打針,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事情,但是在醫護室里,孩子們的表現卻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堅強的不哭,有的孩子僅僅哼唧幾聲,但有的孩子卻哭的聲嘶力竭,這些表現的不同,看似是孩子個性不同所致,其實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的體現。
那些強忍不哭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在來之前就跟孩子做了溝通,孩子理解了為什么打針,打針的疼會是什么樣的,并卻確定自己可以承受。打針,對這些孩子來說,就是一次和爸爸媽媽并肩共同面對事情的經歷,孩子當然可以更堅強。
那些哭的聲嘶力竭的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是以事情的便利為原則,至于孩子怎么想,會給孩子留下什么樣的心理影響,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父母強行按住拼命掙扎的孩子讓護士打針。對孩子來說,本來只是打針的疼,演變成了一場“恐怖襲擊”,沒有人和他們站在一起,對他們來說,世界是不可預測的,是有傷害能力的,他要么變得更加暴力,要么變得更加懦弱。
尹建莉是怎么做的呢?尹建莉首先告訴女兒,生了病就要打針,這樣才能早點痊愈,讓女兒從理智上接受打針這件事情;其次,告訴女兒,打針有點疼,就像摔個屁股墩兒一樣疼,讓女兒對打針的疼有了心理預期,覺得自己可以承受;再次,鼓勵女兒要勇敢,讓女兒感受到媽媽會同她一起面對這件事情;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尹建莉自始至終都表現的非常愉快輕松,沒有在情緒上給孩子制造緊張感。結果,小孩子在被連續扎針七八下的情況下,也只是哼唧幾聲,連護士都覺得非常驚訝。
與這次打針不同,當尹建莉帶女兒做“超聲霧化”理療時,因為沒有事先和孩子說明白,并且采取了強制措施,結果女兒拼命反抗,原定十分鐘的理療只做了五分鐘就無法持續了,可見,任何一件事情對于孩子來說,是否讓孩子知曉并做好溝通,結果大不相同。
其實,當我們面對孩子必須承受的痛苦或者困難,只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向他們說明,并和孩子始終站在一起,孩子們就會有足夠的堅強來面對一切困難,并能逐漸培養出理性、勇敢的健康心理,尹建莉女兒的勇敢和理性,與尹建莉的這種教育理念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每一個學習特別優秀的孩子,都會在早期教育中大量識字與閱讀。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的兒子,在上小學前就已經識字過兩千,尹建莉的女兒在剛入小學時就能達到一個三年級孩子的識字量,200年前的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兒子,在8、9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六國語言了,無數的案例證明,孩子早期識字與閱讀對于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那些宣揚卡片識字的方法,這幾位大咖對孩子的識字和閱讀教育,都采用“讀”的方法。尹建莉從第一次拿起書給孩子講故事時,就是“讀”,而不是“講”,而且采用“指讀”法,一字字給孩子指著讀,反復讀。當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尹建莉就讓孩子手指文字,孩子指到哪里,尹建莉就讀到哪里。
尹建莉教孩子識字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在生活中識字,無論是在大街上、還是在商場,只要見到字就不失時機地教孩子認讀。在這個過程中,尹建莉總是及時表揚女兒識字和閱讀行為,女兒逐漸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書也就越讀越多,字也就越認越多。當尹建莉的女兒上二年級的時候,同班同學還在把主要精力用在識字上,她已經開始一本本的讀大塊頭小說了。
閱讀帶來的學習能力是驚人的,尹建莉的女兒通過閱讀帶來的理解和思想成熟度,讓她很快就從小學二年級直接跳級到四年級,并且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相反,我們看到很多讓孩子參加集中識字的培訓班,盡管識字形式花樣百出,吸引了孩子的參與興趣,提高了識字量,但是因為沒有引發閱讀興趣,這些活動并沒有真正起到促進孩子學習能力提升的作用,反而這些單調的學習內容讓孩子有了厭學情緒。
孩子學習優秀就應該得到獎勵,起碼要表揚,這幾乎是一種共識,尤其是在周弘倡導“賞識教育”后,人人都想用周弘的“賞識”方法,表揚孩子,獎勵孩子,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無論是200年前養育出天才兒童的卡爾.威特,還是當今的尹建莉,都反對在學習方面獎勵孩子,甚至不允許表揚孩子。
在學習方面獎勵孩子,實際是否定了學習本身帶來的快樂,把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轉變成了外在動力,當這個“外在動力”不夠吸引孩子的時候,孩子學習興趣就會大減,而且,孩子也會某次因為某次考差了拿不到獎勵,而遷怒于學習,造成厭學情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很有研究,他從心理學角度對閱讀和智力的關系做了闡述:“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及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誰不善于閱讀,就不善于思考。”由此可見,對孩子的早期閱讀教育,不是一種時髦行為,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一種影響孩子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開發的必要活動。
?三、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每一個孩子都會通過試錯來認識這個世界,掌握這個社會的運行規則,從自然人成為一個社會人,但是,很多父母卻害怕孩子犯錯,孩子每次犯錯都會遭到他們的嚴厲處罰,這些父母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自律,但往往事與愿違,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基本都是孩子更加懦弱或者更加暴躁。
尹建莉的女兒也經常犯錯,比如初中住校時經常忘記帶必需品,就會打電話回來讓爸媽趕緊送過去,這時候尹建莉夫婦就會氣鼓鼓的,因為女兒的學校離家很遠,來回一趟半天的時間就沒有了,但是尹建莉從來不會因為這種事情對孩子發火,而是向孩子說明這種事情給父母帶來的不便,并給孩子支招:每次孩子上學前都提醒孩子,是否帶齊了用品。這樣幾次下來,孩子自己想出來一個辦法,建立了一個筆記本,把需要帶的東西記在本子上,每次上學前就翻看一遍。
實際上,犯錯的孩子受到嚴厲的懲罰,會抵消他們心中的自責,而且他們也會因為被罰而心生怨氣,影響對事件的理性思考,反而不利于成長。這種情況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玩手機的孩子的表現:孩子是否因為父母的懲罰就不玩手機了呢?恐怕很多孩子會變本加厲。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地懲罰孩子,結果只是孩子玩手機的方式更加隱蔽而已。
很多父母在嚴厲懲罰孩子后,會于心不忍,繼而又向孩子道歉。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同樣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有一次蒙臺梭利因為孩子的無禮而生氣地朝孩子大吼,孩子直接甩給她一句話:等一會兒你可別向我道歉。當時,蒙臺梭利正在氣頭上,也回應孩子絕不道歉,但是最后,等雙方都冷靜下來,蒙臺梭利還是向孩子道歉了。這其實是對待孩子犯錯的一種教育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以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促進孩子成長為原則,如果僅僅是懲罰孩子,逼迫孩子服從,不會給孩子帶來成長,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尹建莉的女兒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作業很不認真,爸爸批評她,并將寫了幾行的作業撕掉,要求孩子重寫,結果第二遍的作業寫得更差,在爸爸又一次撕掉作業后,孩子堅決不寫了。這時候尹建莉采取的措施是沒收孩子的作業,既然不愿意寫,那就不要寫了。孩子因為擔心第二天被老師批評,著急地搶作業,并答應好好書寫,尹建莉才還給孩子作業本,從此,孩子的作業一直很好。
作業不認真當然不好,但是父母采取的措施不同,結果卻完全不同,所以,當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冷靜地處理,并以調整孩子的認知和糾正孩子的行為為目的,那么孩子的錯誤就可以成為成長的資源。
總體來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更像是有關一個孩子教育過程的散文集。作者尹建莉對案例的詳細敘述,對情感的細膩描寫,對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著痕跡地融入,讓讀者不但具體地看到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如何一步步帶來的良好的效果,而且感覺到幫助孩子成長美好和為人父母的快樂。
每個孩子來到世間的時候都是天使,他們天真可愛、聰慧機敏,但是,一旦他們走入學校和社會,就會出現巨大的差距:有的成為特別優秀的學生和人才,有的則逐漸平庸,甚至成為“熊孩子”,看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就會明白,這個巨大的差距,其實是父母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