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上午,正忙,很久沒聯系的老大突然在微信上找我。
“在嗎?”雖然就兩個字,但兩千公里外,我卻聞到她的一絲焦慮。一定有事。
電話打過去,果然那邊急沖沖來了一句:“我這次大姨媽45天沒來了。”
最先,我以為她擔心的是:成為第三個孩子的媽。聽她說完才明白,原來,無關懷孕,大姨媽逾期不來,全是新工作給害的。
半年前,在家賦閑多年的老大,經不住老同學的慫恿加利誘,答應掛帥對方設在她常住地的貿易公司CEO,主營五常大米、進口紅酒四川白酒各一款。眼看年關將至,公司還沒躍過虧損線。責任感忒強的老大,急火攻心,致力要對得起股東,于是拿起電話,把關系好的人都拜訪了一遍。年終沖刺,結果出師不利,響應者寡。
她百思不得其解。她平常待別人不薄,為何自己有難,大家都不幫忙呢?其實,種瓜未必得瓜。否則,老祖宗留下的就不是“投桃報李”,而是“投桃報桃”了。
你對別人好,未必能從別人處得到你想要的“好”。朋友能給你什么,和你想要什么,從來都不會絕對地契合。否則,這世界上就沒有那么多恩仇和情仇了。
2015年被媒體稱為微商元年。沉醉于刷朋友圈的人,可能一覺醒來,發現朋友圈里又多了一個商人。許多人發現,自己的領空都快被做微商的朋友占領了,五花八門的代購商品目不暇接,只好默默地拿起手機,對TA開啟了屏蔽模式。如果TA不知道,大家的關系還能繼續。一經發現,十有八九的結局會是朋友反目,“朋友”再見。
萬眾創業的年代,我們到底要如何愉快地做朋友?正確的經商姿勢又是什么呢?
很早以前,一個認識的微商在朋友圈發表過一個觀點,大致意思是,不接受她商品信息的人,就不是真朋友。當時覺得這話有道理,畢竟人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都希望朋友無條件地站在自己這邊。但是,漸漸地,當你的朋友圈淪陷為百貨大樓,心理陰影面積大到隨時會發病,這才會發現,自己遠沒有想象的那么胸懷博大。我們所崇尚的,往往是我們無法做到的。原來,比起關注朋友發布的商品,我們更需要與他們對流感情。
可能許多人如我老大一樣,都覺得,讓朋友幫忙,這不是自己有難處嗎?我開口求人,首先要沖過自己多少道心理關卡,說出來我容易嗎?換位思考,不支持者也許有不支持者的難處。當每個人都有難處時,難處也就不是難處了。我對老大的建議是:
1、 豐富產品線。把僅有的三個單品擴充到更多品類,從依靠個人魅力銷售回到依靠產品魅力上來。哪怕是面對熟人營銷,也盡量讓朋友多些選擇,送你個順水人情,買到他們真心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感覺自己被你以友情的名義綁架了。
2、 縮減信息量。把每天在朋友圈發布的高達20條上下的信息量(我相信,再好的東西,吃多了肯定消化不良),精簡到2條,避免過度宣傳。尤其是那些轉發的心靈雞湯,一定要自己先嘗嘗看,真正好喝有營養的,再分享出來。
3、 提升品牌力。在朋友圈里做生意,要么接地氣地賦予產品(服務)以娛樂精神,要么高大上地做出文化內涵。直接用商品轟炸友人眼球,無異于在電視劇里強行插播硬廣,后果不言自明。
我認識的一個女性朋友,從單位辭職后專心做起電商,偶爾會利用朋友圈做些營銷。但是朋友間聊起她,卻沒有一個人討厭,為什么呢?有個朋友這樣回答,“因為她發的都是自己對產品的使用體驗,而且也不是每天都發。”
有個小妹,因為供房壓力,工作之余也兼職做微商補貼用度,但是從來沒見過她在朋友圈里發過一條代購信息。一次有意問起這事,她說自己專門申請了另外一個微信號做代購,朋友間只是私下告訴過大家她做海外代購,確實有需要經常購買的朋友,她才告訴對方另外的微信號,讓對方去看詳細信息。現在,她那個代購微信號上的買家,都是朋友和熟人給介紹的,主動待在那兒的人,也才是真正的顧客。她利用自己的海外資源,幫大家買回物美價廉的正品,朋友們也樂意支付她一點代辦費。兩全其美,又互不干擾。
人常說,自古商人重利輕義。我不認為,商人畢竟也是普通人,是人就會需要朋友以關照自身。那商人們如何愉快地跟熟人做生意?最好在商不言商。真正的朋友,能幫你時,不需你說,自在心中。不是朋友,你把廣告貼到對方門上,人家也未必掏錢賞臉。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老大,你的大姨媽為啥木有準時來?因為你一直在透支自己的私人關系來支撐別人家的生意。而忙可幫一時,不可幫一世。最終成就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一定是產品(服務)本身,人情只是同等機會條件下,你比陌生人多的一塊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