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
這話眾所周知,村上春樹說的,你要做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許xxx不許xxx,也不準xxx。
我高一的時候看見這話,把它抄了下來,無法理解。并時不時地冒在腦海里,不敢去問。
現在細細想來,覺得這話讓我感到一股凜冽的感覺,有點悲傷,有點殘酷,還想抽泣。有幾個片段想要記下來。
*
去年年底,因為家里有事,朋友水寶從學校回了一趟家,回家前幾天她和我聊過很多,我們打了很久的電話,我讓她別帶太多行李回去,重。
回到家第二天很早她給我打了一個電話,那時我正在網吧通宵了一晚寫推文,頂著亂蓬蓬的頭發滿臉的油跑到廁所和她聊天,她說她就回來了,我還是那句,東西多嗎?有人送你去火車站嗎?自己注意安全啊....
要長大了,她小聲說句。透露著難過的語氣。那時候我已經走出網吧準備回校了,可能是冬天的原因,早上的風有點冷,我呵了一口氣,瑟瑟發抖,悄悄哭了一會。我一直都很心疼小個的她,提著大小行李力氣根本不夠用,大概家里人的不夠關心,她像個大人一樣去做任何事,無論去哪家人都不主動接送,她已習以為常。她一直都是大人的模樣。
突然的哭不是真的要長大了,而我一直都是個大人啊,長大個鬼啊。
為什么要說長大?我會因此這個難過,為什么我一直都當個大人,心里的那份童稚就沒存在過,我也一直都很懂自己內心的那個自己,我想要和一個正常人那樣前行,生活也不允許我躊躇不前,不會讓我停留在原地,這個世界也是。我想找回那個未知的自己。
?就如“沒有人愿意被壓迫跟妥協的,可是一旦能清醒地對自己達成認知,不僅僅清楚自己可以努力得到什么,更能自己無法得到什么。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全力以赴,僅此而已,以及無能為力的三大部分,于是你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作家達達令說的。是,我認識到自己就是那個大人,本應該沒什么好傷心的,哪怕和家人寒暑假的分別都不應該哭,可我卻常常在上車后自己面著窗外稀里嘩啦的一直哭到學校。
我不知道怎么和自己妥協,長大了?又不是生死離別,而我還是這個大人的角色。到現在分別已經不癢不痛了,卻還是那個從前的我,一樣擁有感情,只是現在我開始找回本來的我。
*
最近聽薛之謙的那首《我好像在哪里見過你》,放一次就哭一場,習慣半夜循環,明明是一首歌而已,卻聽得難受,可又喜歡。“我聽見了你的聲音,也藏著顆不敢見的心”“我躲進挑剔的人群,夜一深就找那顆星星”我一邊在告別那個我,一邊靠近更真實的我。有兩個自己,一個在白天,一個在夜晚,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到最真實那個自己。在一個城市里流動著,躲藏著,一邊接納和流出,一邊騰出空間看到那個想要的自己。
人吶,感性又理性。
*
水寶旅行去了,就在學校附近的城市,這是她第一次外出旅行,特別興奮才是。
可是她昨晚突然告訴我,她開心不起來,說不上為什么,就是沒有期待感,沒有想象中那樣開心。
估計是大姨媽,心煩意亂很正常??晌疫€是認真想了想,我也沒去旅行過,沒法體會她說的去了不期待。可我最近有在籌劃一場旅行,剛開始也是興致勃勃,到現在想起來也不咸不淡,沒有期待沒有渴望,但我依然想去,我承認這是個沖動的計劃,我卻當它是我人生的一次修行。
我說啊,現在不期待很正常,因為你還沒去,到你去實行了或許不一樣呢,雖然兩三天,只要那幾天感覺開心就可以。
嗯,我也沒法預測我去旅行會不會開心,又或許在那幾天待著就突然闊朗了。一萬種可能。生活就是需要這樣一步一步進行的,我們沒法把握每個階段我們必須要去做什么呢。
*
我也沒去過幾個地城市,可是我卻會依戀我自己所居的地方。雖向往外界,但心都是屬于我的小地方,用達令的一句話可以很好闡釋:因為于我而言,得以安放心靈休憩,唯獨這個城市的某個角落里的一個房間,那狹窄的一片天地。
那才是家。
也是歸屬感。我從來沒背叛過我的家鄉,那是養育我的地方,可卻并不是讓我安放的地方。
每當去學校,水寶常說,我沒搶到回肇慶的票怎么辦?回不了肇慶了...多好的感覺啊,是回,而不是去。前幾天跟隨父母來了海南,這是我小時候長大的地方,隔壁阿姨見到了我說,啊玲回來了呀...是啊回來了。
從小學就開始住宿到高中的我,無論我外出哪里不用多久我都特別懷念自己的住所,小學到高中想的都是學校,我幾乎生活中用到的東西都在學校里了,只有回到學校都特別有安全感,連踩著那片地都顯得溫柔。
包括現在大學了,在寒假前找了所出租屋租了下來,很多人都不明白我才大一為什么要自己租房住,同時,在所有人看來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罷了。但于我而言,那是心靈安放的地方是屬于我的空間,那里會收集我所有的哭笑聲。
那才是家。
接納了一些城市,我也融入其中。
我一直都在尋找那個自己,但不會長大了,于此,我會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今天抄了幾句喜愛的話,來源達達令的文章。
①“雖然壓力依舊在,可卻是那種自己有所期待,愿意迎接,并且得意收貨果實的壓力”
②“你是物是人非里,唯一的自己”
③“或許我是幸運的,我比大部分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什么樣的工作,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呈現,什么樣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