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平時很少看哲學方面的書籍,于我而言,哲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我首先想起的是古希臘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和他們的思想,對于中國哲學我知之甚少,或者說我從來沒想過中國也有自己的哲學思想,直到我看完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此書將影響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思想進行了系統地闡述,沿著歷史的脈絡對這些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讓我對以前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那些人物、思想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嘗試將書中一些我認為很精彩的部分摘抄出來,同時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寫下了這篇讀書筆記,幫助我更好的理解。
先秦思想
先秦指商周開始到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時期,這段時期出現的思想,一般被稱為先秦哲學。在商周時期,哲學和宗教思想聯系較多,推崇自然的力量,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春秋戰國時期先后出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等重要學派。儒家強調階級、秩序,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孟是其代表人物;墨家力求簡單實用,打破傳統的制度和常規,這與其出身“游俠”有關,他們是周后期封建制度解體以后喪失爵位的武士組成,后來更多的來自下層階級,對于他們來說禮樂都是奢侈品,毫無實用價值;道家不是普通的隱者,只圖“避世”而“欲潔其身”,不想在理論上為自己的退隱行為辯護。道家是一群退隱了還要提出一個思想體系的人,從而賦予他們行為以意義;名家在古代以“辯者”聞名,公孫龍和惠施作為代表人物,分別代表名家兩種重要思想趨勢:一種強調名的絕對性,一種強調實的絕對性;法家,并不是指法律和審判,法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陰陽家發源于方土,方土的數術分為六種: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刑法,術數的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這些不同的哲學思想既互相斗爭又互相吸取,才有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漢魏晉時期
這里的先提一下秦朝,秦始皇為了達到鞏固統一的目的,采取了許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思想,在李斯的建議下,所有與“意識形態”有關的書籍都被焚燒,可是,正是秦的殘暴促使它迅速垮臺,漢朝繼之而興,在哲學體系上也繼承了秦朝政治統一的思想,但沒有采取極端的措施,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擺在其它思想前面,進入仕途的各級官員不靠出身高貴,不靠財富,而靠順利通過一系列定期考試,當然,這種考試制度在漢朝仍是雛形,數百年后才真正普遍實行,一直到現在。這個制度是一個叫董仲舒的人發起的,他主張以儒家經典作為考試的基礎。他是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大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的巨著《春秋繁露》里。
道家在魏晉時時期又開始興盛,而這時主要是以“新道家”的形式出現,也可以說是“玄學”。這里的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向郭二人是新道家主理這一派,他們二人都對莊子的思想進行了注解,強調道是真正的無,道德應該隨著社會形式而變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若一個人能超越事務的差別,使自己天地同一,可以擁有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幸福。道家另外一派主情,這些人信奉“風流”,即自由、放達、文雅。楊朱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強調人活著應當任從他自己的理性或沖動,不應當遵從當時的風俗和道德。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很特別的一個階段,政權更替頻繁,社會動亂不斷,可是人們的思想生活卻異常開放,文學藝術百花齊放,涌現出一大批詩人,書畫家。
中國佛學
佛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一個漫長而逐步的過程,大概從公元一二世紀,佛教被人們認為是有神秘法術的宗教。后期佛教發展出許多宗派,每個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東西,但是“業”這一學說是所有宗派一致的。業,通常指行為,動作,但是業的實際含義更廣,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動,而且包含一些思想。它強調宇宙的心,就是說無論你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它一定會產生一個結果,無論是在多么遙遠的未來,這個結果就是業的報應。是因也是果,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連串的因果造成的,今生是什么,來自前生的業,今生的業又決定來生是什么,如此往復,以至無窮,這一連串的因果報應,就是“生死輪回”,它是一切痛苦的主要來源。要逃脫生死輪回,唯一的希望就是覺悟,修煉不再貪念什么而能避開貪念的業,有了這樣的業,就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也叫“涅槃”。
新儒家:理學、心學
新儒家分為理學和心學兩個學派,由兄弟二人開創,號稱“二程”。弟弟程頤開創的學派,由朱熹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而哥哥程顥開創的另一個學派,由陸九淵繼續,王守仁完成,史稱“陸王學派”,或“心學”。理學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了解人與萬物本來是合一的道理,而且要遵循這個道理做事,萬物都有各自發展的理,也就是規律,而且理是一直存在那兒的,不會因為人的想法而有所改變。朱熹對于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很重好的作用。他是一位精明、博學、多產的哲學家,他曾經對四書作注解,而且從元仁宗開始朱熹的注解獲得官方認可,一直到明、清兩朝。心學主張心即理,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先有心,沒有心就不會產生理。強調人的自我精神修養,遵從自己的良知而行。王守仁是陸王學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主要是指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讀完此書,我對于中國哲學的思想體系及其發展延續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但是我學習到的這些也只是皮毛,幾千年的文化思想不是一本書、十幾萬字能說清楚的,但是對于想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合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