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詩人創作的源泉;酒,是政客借以提升的媒介;酒,也是孤獨最好的調味劑。獨處時,拮一口,含在嘴里,咽進肚里,慢慢的品味.....酒帶給人的那種苦辣酸甜的回味,如同今生所有的不快和悲苦,統統的咽進肚里,那種失落感會消失的無影無綜,代之而起的是迷迷糊糊的混亂.....!
但是,酒醒之后,夜還是寂靜的夜;人,還是孤獨的人;酒,還是枯澀的酒。一切的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是人的內心比以前更加的脆弱,只是人的外表比以前更加的顯得“堅強”了
酒與人生之酒中男女的酒醉人生
女人如酒,充滿浪漫,渴望燃燒自己,哪怕是生命的絕唱。
男人愛酒,酒不但能點綴生活,還能升華情感。但再有量的男人也有喝暈頭的時候。男人佩服男人的海量,可哪個女人也不會喜歡自己的男人愛上酒。
酒分檔次,有陳釀、有簡裝、有假酒。
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陳年佳釀,可佳釀是時間的沉淀,是歲月的洗禮,是大多數女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有了渴望,就有了女人的追求,有的從簡裝做起,有的走了捷徑,弄個包裝成了假酒。
酒如女人,看外表辨不出真偽。女人如酒,不品不知其味。
不懂酒的男人也不懂女人。有的人是喝,有的人是品。
品酒的男人,知道適可而止。即使喝到假酒,也不會受到傷害。品酒的男人知道珍惜身邊的女人,一如貯藏陳年佳釀。
喝酒的男人,遇酒就想喝。再好的酒,喝多了早晚也要吐出來。再好的酒吐出來,也是惡臉相向。一如男人擁有的女人多了,最終都反目成仇。
嗜酒的男人,喝一次醉一次,醉一次痛一次。醒來后,痛恨女人這杯酒太難駕馭。
品位女人,甘愿在瓶中陳釀自己,鎖住芬芳,等懂她的人來開啟。這樣的女人,一生只愛一次,用生命解讀自己。
如果男人遇見這樣的女人,要管好自己的胃。越好的酒,濃度越高,酒精超標,胃也會燃燒。
耐不住寂寞的女人,甘愿在男人手中,推杯換盞。酒色琉璃,醉一場,夢一場。不堪,杯碎,心碎。再找不到承載的那只酒杯。灑落一地的酒汁,無人拾掇。隨之一萬只腳踏上來,催促其逐漸揮發。
酒能亂性,女人如酒,男人愛酒。
酒喝多了,話就多了。話多了,假話也就自然多了。假話多了就演繹了曾經的誓言。只能說曾經,酒醒了誓言就還原成假話了。
女人有假酒,假酒也有人喝; 男人有假話,假話也有人聽。
女人讓男人越喝越醉,女人又沉浸在男人醉后的誓言中。
男人埋怨女人,是女人迷亂其心智;
女人埋怨男人,是男人欺騙其真情。
酒有白酒,紅酒。女人有剛烈有柔情。
白酒女人剛烈,敢愛敢恨,讓男人醉得快,醒得快;紅酒女人柔情,男人醉了,還覺得自己沒到量。
家中有酒天天喝,久而久之,喝不出酒味。所以男人喜歡在外面喝酒。外面可以拼酒,家中的酒有限,外面的酒,想喝多少有多少。最終,男人醉了,女人累了,這就是酒中男女的酒醉人生。
酒與人性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可見酒與人生有著不解之緣。
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曲解和誤解,寫下這個題目和這句話后我得趕緊聲明在先:筆者絕無教人酗酒之意,而是從文化學的意義上論述酒與人生的關系。不管我們對酒的好惡有多么大的不同,我們都不得不乘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無論是個體意義上的人生還是群體意義上的人生,無論是實踐形態上的人生還是理論形態上的人生,都與酒發生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
依個體而論,一個人出生時親戚朋友要來喝滿月酒,結婚時要喝喜酒,走完人生的旅途后還要喝白酒(喪事為白事),更不要說在日常生活中要喝的那花樣眾多的酒了:生日酒,獎金酒、年節酒、團聚酒、憂傷酒,慶功酒……置身于當代生活之中,除了極少數人之外,要完全不飲酒幾乎是不可能的。
依群體而論,酒有著聯絡感情、增進友誼、加深了解,消除障礙、活躍氣氛、平衡情感、解憂減愁等作用。大到國際往來,小到鄰里相處,酒都充當著萬金油式的角色。不同的時代,酒對人生的作用不同。
魏晉名士嗜飲,劉伶、阮籍常常酩酊大醉,那是要借酒遠禍全身。
李白,杜甫與酒為友,那是要借酒抒寫政治情懷。
不同的人,飲酒的方式和目的均不相同。
文人之飲尚雅,往往借酒尋求精神的解脫和靈感的火花。他們強調飲酒對象的高雅、環境的典雅、時令的幽雅、氛圍的清雅、酒令的文雅等等。
政治家之飲尚智,往往要借酒實現某種政治目的,如項羽的“鴻門宴”、曹操的“煮酒論英雄”、關羽的“單刀赴會”、宋高祖的“杯酒釋兵權”以及當代形形色色政治色彩極濃的宴會。
豪俠之飲尚勇,也即所謂的“酒助英雄膽”,如荊軻的“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之飲,關羽的“溫酒斬華雄”之飲,武松的“景陽岡打虎”之飲。
莽漢之飲尚豪,如張飛之飲、李逵之飲。有位作家給我介紹了一首當代酒鬼自編的小曲,也算粗豪得可以:好酒孬酒不論,有菜沒菜都中;早叫早到,晚叫晚到,不叫聞香自到,路遠路近,一概免接免送,刮風下雨,自帶膠鞋雨傘,撐死醉死,概與主家無涉。
酒對于人生的作用是如此的廣泛,以至于我們放眼人生的方方面面,隨時都能嗅到酒的芬芳:客從遠方來,無酒不足見款款厚意;友到遠方去,無酒不足見依依深情;良辰佳節,無酒不足顯其樂;喪葬忌日,無酒不足致其哀;困頓蹉跎,無酒不足消其憂;春風得意,無酒不足暢其懷。皇帝登墓要喝酒,舉子及弟要喝酒,老百姓生個兒子養頭牛也要喝酒;皇帝天下太平要喝酒,將軍打了勝仗要喝酒,老百姓多收幾斤稻米多打幾斤麥也要喝酒,皇帝祭孔丘、祭玉皇、祭祖宗神靈要喝酒,文人祭介之推,祭屈原要喝酒,老百姓祭祭死去的爹娘、祭祭廚房里的灶王爺也要喝酒……。
宛若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酒給人生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帶來消極的影響。歷史上,不乏飲酒誤國誤事、損人損己的酒徒;現實中,不乏沉湎于酒虛擲年華的酒鬼。當我們為“李白斗酒詩百篇”、“張旭三杯草圣傳”而拍手喝采的時候,莫忘了橫臥街頭的酒鬼可厭可惡的面目。當我們神往于酒打破了理性的藩籬時,莫忘了酒也放縱了感性的惡魔。當我們驚嘆于“酒助英雄膽”時,莫忘了“惡向酒邊生”。酒是一柄集天使與魔鬼、美好與邪惡于一身的雙刃寶劍。
人生需要的是天使與美好。那么,該如何摒除酒文化的惡的屬性呢? 簡言之,適中。古人認為飲酒的最高境界是“微曛”。當代作家老烈認為,飲酒宜慢,不可一大口一大口地猛灌,要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來,杯口貼著唇邊,輕輕送入口內,無聲無響,然后咽下。這種“呷”,最得體,所謂“淺斟慢酌”者是也。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中國酒文化特別講究“酒禮”。周代頒布的《酒誥》嚴申禁止“群飲”、“崇飲’,違者處以極刑?!对娊洝分杏袑iT的詩篇諷刺醉酒者的丑態?!秲x禮》中辟出專節,詳述宴席上敬酒和答酒的儀式。至于《酒戒》,《酒警》,《酒觴》、《酒誥》、《酒德》之類的文章規范,更是比比皆是?,F在雖無明確的禁酒、節酒令,但交通部門嚴禁司機酒后開車,不少單位禁止酒后上班,不少飯店禁止劃拳猜枚,社會議論對酗酒者的譴責,實際上都起到了抑制狂喝濫飲的作用。
豐富多彩的人生不能沒有酒的參與,否則人生便少了幾分空靈,幾分愜意,幾分詩情。積極健康的人生不能讓酒有過多的參與,否則人生便多了幾分頹唐,幾分放縱,幾
分消極。在酒與人生的關系問題上,著名詩人艾青對《酒》的描述是精警而生動的:
她是可愛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她是歡樂的精靈,/哪兒有喜慶,/就有她光臨。她真是會逗,/能讓你說真話,/掏出你的心。她會使你/忘掉痛苦,/喜氣盈盈。喝吧,為了勝利!/喝吧,為了友誼I/喝吧,為了愛情。你可要當心,/在你高興的時候,/她會偷走你的理性。不要以為她是水,/能撲滅你的煩憂,/她是倒在火上的油。會使聰明的更聰明,/會使愚蠢的更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