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兒子要去趟學校交暑假作業。
我趕快翻了翻,一年級其實沒什么“正經”作業,不過那些零碎的作業,也是必須完成的。比如學唱一首紅歌,并錄下來。我想這個最簡單了,預估10分鐘就可以完成。
于是把他曾經唱過的一首《國旗國旗多美麗》拿出來給他錄。這首歌,一共就8句歌詞。
原本想得很簡單,這首歌聽他平時哼過,以為他肯定會。
結果,錄了10遍,還沒成功,不是唱錯歌詞,就是唱錯調子,要么就不小心用假聲唱,還有突然卡殼,總之各種錯誤。
我還算有耐心,每次說,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可能語氣有點嚴厲,結果孩子受不了“打擊”,趴在桌上哭著說“媽媽,你要求太高了!”
我說:“好吧,這是你的作業。你認為可以了,咱就可以了。前面錄的這些,你看還要不要重錄?你決定。”
他說:還是重錄吧。
咳,沒人喜歡被逼迫的感覺。我得趕緊調整策略。
然而,又出了點小錯誤。
我說,這樣,咱一句一句地跟唱好嗎?
他跟唱沒錯誤后,又錄。
錄的過程依然有一點瑕疵。
不過,我沒再講他,而是放給他聽,并鼓勵他,“寶貝,這一遍是我們錄下來最好的一次。”
兒子聽我這么說,也長出一口氣。
(我這么說,目的是解除他的心理壓力。)
我說,“你休息一下,如果你想試試,我就再給你錄一次。哪一次好,我們就交哪一個,好嗎?”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同意了。然后,又錄了3次。
每次,我都說,反正不好就刪掉,用前一次的。所以盡管唱。
最后,他選了表現最好的一次。
我說,“你看,你的努力沒有白費。你花了半小時,不但完成了作業。還弄清楚了怎樣把一件事盡力做到自己滿意。”
“哦,媽媽忘記了,剛才你是怎樣才錄到沒錯誤的呢?”
(順勢讓他學會對自己做過的事進行回顧和反思總結)
兒子說:“我試了好多次,然后選了最好的一次。”
我說,“對對對,我還發現一開始你錯誤很多,不過每次你都糾正了一個小錯誤,然后就沒錯誤了。看起來,從很差到很好,也不難嘛。就像吃飯一樣,一口一口的就吃飽了。”
(幫孩子做總結,讓他對這種過程的體驗牢牢記住。成功的經驗,是自信的催化劑。)
其實,孩子的自尊心比我們大人還要強。為什么?因為“弱”啊!越弱的人,越要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強。
自尊心越強,越經受不住打擊。所以,家長要敏銳的感受到,孩子的“抗打擊”點在哪里?不要“越界”。超過了,會影響孩子的自信。
在臨界點上,幫他建立自信心。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并讓他隨時發現,原來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從那個“差”走向“好”,從“好”走向“更好”。
另外,要想辦法讓孩子清楚,挫折是人生常態,所以不可怕。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要自己更好”的動力。當有情緒時,去啟發他,允許他暫時不去追求“最好”。一旦情緒沒了,那個希望自己更好的我就會出來繼續工作。
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面臨挫折的過程,我們幫孩子不斷去看到自己的努力,確認自己的進步,并擁有“成就體驗”。
肯定的不單單是結果,更是整個過程,這樣可以引導孩子從“結果”導向轉變成“個人成就”導向,看到自己的努力及結果。這樣的體驗越多,孩子就會越自信。
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力量并非來自外部,而是自己對自我的肯定。
以上所有的策略,也適合我們對待自己。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也住著一個期待你引導TA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