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自己跟自己的對話,請勿對號入座」
暑假給孩子們開讀書會的課,因此有了另一個在暑假進行教育觀察的機會。
上周日的那場讀書會的主題是“復述”,說好了每個孩子自主看完文章,逐個上臺復述給大家。于是,練習結束后,第一個上臺,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到第五個該上臺時狀況發(fā)生了。
第五個孩子說什么也不上臺,我在勸說無效之下,只能妥協(xié)“好吧,也許你還沒準備好,那你就先不上臺。”說完這句話,我的目光移動到第六個孩子身上。我相信她會上臺,因為剛才她很認真的看文章還做筆記。但是沒想到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也沒準備好…”
也許你會覺得,不至于后面的孩子也都“沒準備好吧”?但真的就是這樣。而后面那幾個,幾乎也都是在練習時間認真準備的…
這個小插曲讓我一路想到今天,平時的課堂其實也遇過這樣的情況,難免有時候的提問,有些學生被叫起來回答卻答不出來或者不想上臺,我一般就是讓這樣的同學重新坐下,然后尋找能答能上臺的。只是平時的情況沒有今天這般集中。
現(xiàn)在想來,“有問卻可以不用答”也許并沒有我想的那么簡單!
學生的思維受課堂文化影響程度很大,而課堂文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試想,“有問卻可以不用答”,這給學生的是什么樣的暗示呢?是“遇到你不會或者不想做的,你可以放棄”。
可是,我們不是應該告訴學生,“遇到困難要積極嘗試”嗎?
所有,也許我不應該給學生“有問可以不用答”的暗示,而應該是“許老師的課堂有問必答”。這是我從上述插曲中學到的。我想,這不是不可能做到。
可能你會說,“萬一學生是真的不會回答”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對對對,這么說也對。可是,注意,我說的是,我要追求的是“有問必答”,而不是“有問必正確回答”。也就是是,即使答錯或者重復老師告訴他的正確答案也沒關系。
我們來模擬一個師生問答的情境。
高一經(jīng)濟生活新課上,老師問小明。
老師:小明,商品的價格和價值有什么關系?
小明:不知道。
老師:(轉頭問旁邊的學霸小花)小花,商品的價格和價值有什么關系?
小花:商品的價值是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價格是價值的貨幣體現(xiàn)。
老師:(回頭看小明)小明,現(xiàn)在你知道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什么關系了嗎?
小明:知道。
老師:好,請你復述一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小明:商品的價值是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價格是價值的貨幣體現(xiàn)。
學生應該知道一件事情:無論他們遇到什么樣的問題,無論他們是否有能力解決,他們都有責任積極想辦法解決。
回到開頭說的小插曲,也許我不應該說“好吧,也許你還沒準備好,那你就先不上臺”。也許——請另一個準備得更充分的孩子上臺展示后再請第五個孩子直接按照第六個孩子的回答復述——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