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看育兒書籍,就覺得是很不錯的內容,然后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實施。最離譜的一次是給六個月的寶貝斷夜奶。當時專家說,孩子哭,不要管不要安撫,幾次之后孩子就可以斷夜奶了。當時也夠狠心,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天天晚上都要狠心的孩子斗爭。持續了一個月。結果是孩子確實斷夜奶了。但是這樣的方式真的特別不可取。因為感覺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特別不好。
? ? ? 如今看看自己的育兒路上,都不知道跌過多少坑。老大就是掃雷的,到了老二。真的是順暢很多。畢竟已經試過錯。
? ? ? 親密育兒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式。但是如果只是這套理論,我覺得對于我而言是不夠的。于是我了解要用發展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發育。
? ? ? 特別是要有框架思維去看待孩子。孩子是一個立體生動的靈魂。需要我們從精神上去喂養。父母和孩子的影響是雙向的。整個家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
? ? ? 有段時間,我是很忽視孩子的感受,經常犯了我要你干嘛你就干嘛的錯。感覺親子關系特別緊張。育兒是要有原則,但是這個原則要用對地方。
? ? 以孩子分床睡為例,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但是孩子的獨立性和是否分床睡不是一回事。當我用框架的思維考慮的時候,我知道,孩子的發展是從生理發展、認知發展,和社會化發展,情感發展相互影響的。孩子不能獨立睡覺,親密和獨立不是對立的。相反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其實父母經常關心孩子的感受,去撫慰她,成為她力量的來源,我們的關系更親密,孩子會更獨立。一個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來自于跟父母的親密關系,安全感和尊重。孩子也有要獨立的需求,隨著孩子的發展,孩子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很多育兒的問題來自于我們自己的認知。當我們放下我們的執念。其實育兒更輕松。
作為媽媽,更是主要養育人。孩子是不是就受父母影響最大?其實也不是的,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但是也會受到周圍環境,好朋友,以及重要生活經歷所影響。我們不能割裂的只看到一點,而是要用框架思維去做到平衡養育。
? ?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方式。沒有最優,只有最適合。如果所有的人都遵循一個方式成長也是挺可怕的事情。
? ? ? 每一個人都有他閃光的地方。用我們的愛去澆灌我們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