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閱讀筆記
1. 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
中學國文上的文章都是,大人或古人的作的,超出了學生當前的年齡和經驗,不是真正對中學生編寫的教材,所以感到國文課很難。經驗分內部和外部:外部差不多人人共同,內部的就各人不同。要從文字中去,獲取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鍛煉上來。
2. 方塊字
1.對《秋夜》、《登泰山記》的簡單講解;2.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簡單區別是用字的多少和關系詞的不同;3.詞的種類和性質(動詞、名詞。。。),我國文字沒有語尾的變化,什么字是什么性質,沒有一定,因所處的地位而不同。
3. 題目與內容
一般先有內容后又標題,練習作文先規定了題目,并不是作文這件事是出于被動而是為實際需要或生活做好準備;作文是生活,并不是生活的點綴。
4. 一封信
作文、說話時一樣的,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最好留心。用文字表達感情,還需要多練。
5. 小小的書柜
能讀書時好事,但是亂讀書有害無益。字典科隨時查閱,根據年級(高小以上)小說故事比較適宜,詩集先讀唐詩三百首,詞可不讀作為常識可讀《白香詞譜》、經書不可讀知道是什么性質就可以(作為中國人可以稍讀做人方面的)、史書這個最難,有了歷史課,不用看沒關系。
6. 知與情與意
“投稿”首認清目標(方向),預備是給什么人看的。
文字是心的表現,可分為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知是知識,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對于一事物明了害死什么,與別物有什么關系是知的作用;對于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是情得作用。對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么處置,是意得作用。關于抗日事件、外交、軍事上的具體辦法,抵制日貨的切實方案,這是知方面的事情需要讓專家去執筆;但是情與意方面的是都有的。
情意與知識,其實是彼此關聯的,情意不經過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像罵人的話只是單逞情意,不顧知識的毛病。
7. 日記
無特別的知識點
8. 詩
知道有陶淵明的那種趣味的田園詩作為常識,作為頭腦上的調劑就可以了,不可學習那種生活方式;時代有一定的特色,讀古人的書須留心他的時代,否則不小心會成為時代錯誤者。田園詩可做當代城市生活的消遣,當代人還是要在這大時代的漩渦中浮沉。
田園與工場,同為人的生活的根源,田園可吟詠,工場亦可。切不可說關于田園的辭藻高雅,是詩的,關于工場的詞類惡俗,不是詩。詩之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并不在乎詞藻的修飾。
9. 文章病院
用詞、用語不適當;意義的缺略和累贅;意義不連貫、缺照應;總體來說,就是思維習慣和言語習慣的問題。
10. 印象
游記有2種寫法。把走過哪里,到達哪里,看見什么,聽見什么,平平板板的記下來,是“記敘“;依自己的感受,把接觸到的景物從筆端表現,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是”印象的描寫“。
11. 詞
用詞要準確,可看《辭源》,還有類書。
12. 戲劇
目前不感興趣,做個標記,以后可讀。
13. 觸發
所謂觸發,就是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系,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對于目前你所經驗的食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觸發要是自己的新鮮的才好。
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學習文字。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更留心去讀沒有字的書,在眼前森羅萬象的食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14.書聲
本節主講讀書,真讀。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讀的文字須選意義內容已明白的。這里講的自己還不能很多的領會。(每個字的聲調,與高低、強弱、緩急有什么區別,怎么去展現不同的聲音變化)
15.讀古書的小風波
本章的焦點是新舊之爭。不主張讀全本的古文,但是需要一些文學史方面的知識,選取重要的名篇來讀。
把本國的東西看的特別了不起,對他抱有著神秘的崇奉觀念,走了極端。
考究出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關聯;因何發生、又因何衰落。這樣的來的才是真正的知識,對于我們的思想、行為最有用處。在這樣的研究態度之下,古書就和現代的論文、專著同樣是有用的材料,而并不是什么“骸骨”。
16.現代的習字
首頁要明確的是字是需要聯系的,但是現代同古代相比目的有所不同,因此標準和方法也不懂。從前的練字,是求功名或稱為書法家,與日常實際交涉較少,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非寫不可的情形,他們的方法是不限時日的,毫無目的的書寫;現代人已經沒有這種閑暇了,而是實際生活的一部分,達到迅速、準確、 勻整、合式(通用的格式)。
17.語匯與語感
本章以一個進步快速的學生分享自己進步快速的經驗,來講解用詞方面的知識點,當然老師也有一些補充。
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觀察,1. 文法上有無毛病,2. 用詞適當與否,3. 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思想內容是靠多讀多體驗的,無法速成。
用詞需要積累,需從意義、范圍、強弱、情味、吟味(聲音)考量。
18. 左右逢源
文字指示發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需從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結果文字也就空而無實。
還有國文課同其他學科之間的共同之處。
19.“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樂華停學,大家寄語歡送。
真要求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的。
學習的主體是我們自己。
退學不就是“失學”,唯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20.小說與敘事文
小說的本質是作者從那些實事中看出來的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小說的作者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敘述上邊,并不特別說明,讓人家看了他敘述,自然省悟他的意義是什么。
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
21.語調
這章把握給驚到了,原來從這這么細致的地方去理解,字數、句式、音節、句間關系、標點、句長等方面入手研究。
字數:中文宜偶數,雙字如是形容詞可以單字相接(毛毛雨、師范部);雙字動詞,大概不能與單字連接(翻閱書籍-->翻閱數XX)
除了有意義的重復外,要想文字的句調流利,句法需錯綜使用,切勿老用一種句式。
勿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弄得像繞口令;疊詞是可使用的,這種一般是一個詞。
關聯詞、標點...
22. 兩首《菩薩蠻》
詞有名長短句,和詩不一樣,每句長短不一,除幾短的小詞外,每首都分上下兩截(上闕、下闕),每句應有幾個字,因曲調而不同。
詞以表現境界或抒寫感情為主,即詞的內容不外是情境。
作詞其實也不難,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譜填寫,平仄字數一一遵守就是。所以又叫“填詞”或“倚聲”。
23. 新體詩
按詩的意境來分,古風、樂府、律詩、絕句是詩,詞和曲也是詩,新體詩也是詩。
新體詩與散文的區別:詩是最精粹的語言,最生動的印象,普通散文沒有那么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詩篇來得多;又并不純取印象,所以意境差一點。
詩的意境的得到并不在提筆來就寫,而在乎多體驗,多思想。著名詩人的詩也不是篇篇都是名作。
24. 推敲
有人請教樂華修改文章。
25. 讀書筆記
這一節介紹讀書筆記,從古人到今人的都有,各種類型的都有。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讀書筆記是讀書不茍且的一種方法。一般記為議論文,但全體須簡介,出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不別多說無謂的話。
讀書筆記的本意,原為了自己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將來的查考與運用。材料,可大可小,或著眼于字或詞,或考察某一事件,或疑問,或與生活的印證等等。
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的一種判斷,用作議論文的態度去寫,但全體須簡介,不要詞藻修飾,以簡短樸實為宜。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嗎,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26. 修辭一席話
修就是調整,辭就是語言,修辭就是調整語言,使它恰好傳達出我們的意思。所謂修辭學,便是在依照意思調整語言上,除去小異抽出大通出來詳加研討的學問(依照意思調整語言的一般現象的一種學問)。懂得大略的修辭知識,幫助讀書時的理解與鑒賞,供寫作時的參考與運用。
作文或說話,普通總不外兩件事:一是“說什么”,一是“怎么說”。“說什么”就是內容,”怎么說“就是形式或方法。內容與形式或方法,其實不應分開來說。從修辭學看來,“怎么說”處處都得依據“說什么”來確定。
我在這里想對諸君提出'情境'二字。修辭在一方面固然與所說的事情有關系,在一方面也與說那事情時所感受到的情境有關系。這情境二字包含很廣,不只所說事情的形象、環境包含在內,就是說者與聽者的關系以及說者所居的地位、所處的時 代、所有的心情乃至說話的上下文的關系
也都包含在內。情境與修辭,關系非常密切,不論在消極修辭或積極修辭。諸君所用的算學書,不是用現代語寫的昭?這也 不外乎是顧到情境的一種現象,因為寫的看的都是現代人,用現代語比較明自的緣故。算學書之類,性質是抽象的,知識的。所注意的,只是消極修辭,利用情境之處尚有限,與情境關系最多而最可利用的當然是積極修辭。
消極的修辭:求語言意義上沒有毛病; 積極修辭:利用感覺的要素,增加語言的力量。2中方式要區別運用。
積極修辭與情境,修辭的各種方式,各種方式以適合情境為條件,即就是應看情境而運用。諱飾、鋪張、明喻、隱喻、借喻、映襯、作風。。。(詳細的可參考書本)。
27. 文章的組織
寫作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不是隨便的玩玩的游戲,為要充實我們的生活,所以必須修煉寫作的技能,寫作方法的研究也要從實際生活出發不可。本文不從書上總結文章組織法,而是根據生活經驗來討研,所得出的不是公式而是原則,所以不用死板套公式,原則可以隨時隨地應用;原則具體來說是:怎么開場、怎么說出主要的意思、怎么做個收束,即秩序、聯絡、統一。方法是‘回問自己’,問為著要說些什么才寫這篇文章(中心);這個中心在我們的意念中是做那么來的(秩序、聯絡);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思的存在嗎?(統一)。
解說文/議論文:所說明的是什么?說主張的是什么?例證是什么?論據是什么?反襯的例證是什么?旁及的論據是什么?把什么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效果!
28. 關于文學史
告誡不要讀文學史而忽視了文學本身。(以后可再研讀)
29. 習作創作與應用
文章與繪畫都可以分這三個項目來講。先說繪畫,李先生在教室中作寫生范畫,替朋友畫扇面,是應用之作;自己練習石賣模型或人體寫生是習作;這次的《母親》是創作。再說文章,諸君的寫書 信是應用之作;作文課是習作;將來擇定了題材,自由地無拘束地去寫出文藝作品 來,便是創作。習作只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應用之作只是對付他人和事務的東西;創作才是發揮自己天分的真成績。無論繪畫和文章都如此。習作是畢生隨時都可做的,每次大概有一定的著眼點;一次習作,不必花過多的時間和勞力。應用之作是對付他人和事務的東西;有他人和事務在眼前,也不許我們多費時間,致與他人和事務有妨礙阻滯。至于創作,全是自由的天地,盡可盡自己的心力忠實地做去,做到自己認 為滿意了才放手。
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的程度,才能談得到應用,才能談得到創作。近來有許多青年,想從事創作,我知道諸君之 中,也有這樣的人。如果想創作,非先忠實地在習作上做功夫不可。學繪畫的先在形象及色彩上用功;學文章的先求文從字順,熟悉種種文章上的普通法則。習作是一切的基礎,應用之作和創作都由習作出發。應用之作的目的,在對付當前的事務,就大體說,原用不著過子苛求,只要在習作上用功至相當的程度,也許已夠了。至于創作是無程限的,所需要的習作根底也無程限,習作的根底越深越好,越是想從事創作的人越應該重視習作。
諸君是中學生,中學原是整個的習作時代,創作雖不妨試試,所當努力的還應該是習作。近來頗有一派青年愛好創作,目空一切地自認為創作家,把習作認為卑不足道的功夫。學繪畫的厭惡寫生,專喜隨意亂涂;學文章的厭惡正式教室功課和命題作文,專喜寫小說詩歌,這不消說是錯的。希望諸君勿走這條錯路,我的意見就只這些
創作:1. 創作第一步的功夫是發現題材,題材須是有新鮮意味的才值得選擇認定;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來,這是創作家的第一種資格。2. 第二步還要使它成熟,無論在讀書的時候,看報的時候,聽別人談話的時候,獨自散步的時候,都要到處留心,遇有和這題材有關系的事項,一一搜集拔來,使內容豐富,打成一片。3. 僅有題材是無用的,要寫成作品,就非有熟練的手腕不可。如果一個畫畫的人有了某個很好的題材,而手腕不夠,畫起來臉不像臉,手不像手,成什么話?文章的創作亦 如此,題材雖已整備得很成熟很好了, 如果他基本功夫沒有打實在,文句未通順,用詞多錯誤,那么即使寫了出來也是糟 糕。
30. 鑒賞座談會
幾個學生聚在一起,討論有關“鑒賞”的話題。鑒賞的意義-程度、態度--玩、經驗、預備知識、反面、需要想象。
31. 風格的研究
具體例子:司空圖《詩評》、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判別文章風格,不必憑主觀觀感,從文章的本事檢點客觀的條件就是。古人把文章看作了不得的東西,仿佛其中含有好多的神秘性,所以索來說去總帶點玄味;今人把文章看做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文章慣用分析、歸納、說明的方法,其結當然簡單而明顯。
取材的范圍、作者的品性、作者的語言習慣、寫作的習慣。
32. 最后一課
可閱讀、寫作更深入的東西;文法、修辭上的改進;歷代文學的主潮;參考書、工具書的應用;可演繹、歸納些讀書筆記;文學史的略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各門功課的最終目的在于整個生活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