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26
001 “TA進步了”
我們有時會在群里聽見,社群管理者對某位群友給出如上的鼓勵。
這位群友以往在社群算不上活躍,有一天,他突然從低調開始變得積極,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這個社群,那身為管理員的我們,可以輕易地用“進步了”去評價TA嗎?
除非我非常了解TA過去的狀態,否則這樣做,或許并不好。因為他可能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直在深耕精進,而我只是以我所看到的去評價。
“讀書營”,可能只是老鐵們借力成長的諸多平臺中的一個,并不是唯一的。而成長,一定是多元平臺、多源信息的相互驗證、碰撞與啟發的過程,所以,不要僅以一個社群的表現衡量一位群友老鐵的能力。
以上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因為我觀察到,有老鐵對所謂“進步”的評價所表現出的不豫,所以我覺得這個細節值得一提。
002 “TA很少出現”(1)
由上述問題引申,可以得到第二個問題:對于那些確實很少在社群里出現的人,我們如何對待?
這里面固然存在沒有充分利用社群價值的人群,但也存在行多于言的實干派,他們可能只是不怎么花時間在微信聊天上而已。而后者,是社群中的一個寶藏,值得挖掘和標榜。
我們可以不定期地找不怎么發言的老鐵聊聊天,甚至做微采訪,了解他們的故事,分享給社群的其他人聽。
這樣分享的作用之一,是告訴那些確實還沒有行動起來的社群老鐵:
你可能看到有的人也不怎么參與社群活動,但是他們一直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前行,所以你也不要落下哦。
(其實,這里還涉及了另一個問題,對于一個長期性的、要發揮“陪伴”功能的社群,除了鼓勵大家經常發言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形式,可以作為老鐵們參與社群的方式呢?)
003 “TA很少出現”(2)
參與社群的基本邏輯之一:
只有經常發聲、主動表現,才更有可能被人看到、被人了解;而你越是被人看到,就越有機會去鏈接更多人,去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當我們越來越多去關注那些靠自己主動表現贏得關注的人時,那些沉默的人也在越來越沉默,甚至“邊緣化”——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這是自我選擇的一個結果。
但是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我們的運營還缺少一些環節,可以更多地調動起那些相對慢熱和低調的人的參與度?
不管是小灶還是讀書營,這樣的長期社群、這樣的運營節奏,最先受益、受益最大的往往是Disc性格類型中的大D、大I。其他的性格類型,則可能需要留待一定時間磨合。但是,能否磨合得好,很多時候就看緣分以及管理組的能力了。
004 “精神鼓舞”
抽象的精神鼓舞所帶來的正能量是有限的,因為它只能感染“系統一”,即人腦的情感系統。
只有切實可見的進步和成長,才能帶來更持久的有效激勵,因為它撬動了“系統二”——這時候,理智在告訴我們,行動是有用的。
2018.2.27-2.28
001 如何保證社非全職運營者的熱情和精力呢?
節日里,牛牛的annie做完分享,私信大家詢問反饋時,我提過一個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管理組為“搞活”社群投入了不少精力,為剽悍老鐵們制造混社群的動力和熱情。那么,作為社群運營的臺前幕后人,管理組的動力和熱情如何持續被創造呢?如何避免管理組產生“身體被掏空”的疲憊感呢?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以前我以為自己在時間管理上是得法的:上班的時候就專注于工作(碎片時間兼顧社群情況);下班后,集中時間處理社群信息和任務。不管多忙,畢竟是自己主動申請管理員職務的,所以,“忙”不能總成為借口,該擔的責任應該擔起。
但是很快我就發現,上述的時間分配方法并不完全管用。從社群運營的一面來說,很有可能當我有時間處理群消息時,我會發現:
1)樓層已堆得很高,而集中性地閱讀大量消息,一則有一種落后人一步,需要抓緊補讀的壓力感;二則,比較容易看漏信息。
2) 等我有時間著手處理一些社群事務時,發現一些積極的戰友已經幫忙把事情都處理妥當了。這樣累積的次數多了,在不知不覺間,自我的價值評價就會降低。
從本職工作的一面來說:
我(包括其他很多管理員戰友)還處于職業的成長期,不僅需要白天在崗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效率,還需要有足夠多的業余時間,給自己的專業充電。
所以這樣一想,不管是社群運營還是工作,我似乎都沒有做到極致——盡管我聽了那么多“極致付出,才能脫穎而出”的故事分享。
可以說,非全職運營者的時間平衡,是比較難掌握的。比較理想的一個狀態是:做到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相對平衡,有時主攻工作,有時主攻社群運營,再有時主攻其他生活問題,當精力不濟的時候必須要有人配合協助。
這里插一嘴:對于雙重目標設定下的時間精力管理困境,前不久安叔的一次分享,確實讓我收獲不少。但與此同時,我也發現了安叔介紹的方法與我自身的不兼容之處,那就是:
如果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就不應該是被各類任務追著跑的狀態,而應該是能夠主動給自己布置任務,調劑生活節奏。
但我目前遠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我會被動地陷入任務積累的境地。當這些任務壓到我面前,不得不一一處理的時候,我于是開始尋找科學有效的工具和技巧,比如安叔分享的一些方法,以試圖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好,話說回來,時間、精力上的困境很容易引發人們做事熱情的消磨和狀態的不穩定。
對此,有效的解決方法我還在摸索中,但是,根據“香蕉-橙子”原則,我們在社群運營技巧上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有一些簡單的思考:
管理員們所在的聊天組,也是社群,也需要運營,而不只是作為一個任務/心得交流小組而已。管理員們互相賦能,很重要。
我們的運營節奏是否在制造焦慮?不管是對于老鐵,還是對于戰友,我都問了自己這個問題。
借用安叔時間管理分享中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讀書,只看到自己有多少沒讀,別人已經讀了多少,那壓力會很大,開始行動的難度也會很大。倒不如只想著,每天能讀多少是多少,先開始做再說。
這就好像,我們不斷地在社群中,突出那些持續行動并且已經行動出成績的老鐵,把他們作為榜樣,以形成激勵效應,初衷是很好,但是對于不同性格的老鐵,一些人可能確實受到了正向的鼓舞,但還有一些人,可能會更畏縮、自嘲和慌張。
所以,現在我還蠻想在我們連隊每天的碎碎念儀式中加一句:
親愛的,別管太多,別想別人,今天的你,能進步多少就是多少,很棒!
而在管理群中,感受也是類似的。如果出差閉關一段時間回來,會發現運營進度上已經落下了很多,此時要即時回歸會有點難度,不得不先把前面錯過的消息都補上,心里才有底。
所以,這里我想到了兩點,一個是前面提到的管理組也需要運營的問題,比如,可能需要定期的小報。
另一個,我們到底如何定義“回歸”這個概念?
或許,不是說一定要馬上“扛起槍”,調整自己進入快節奏的運營狀態才算回歸;而是,透露出你現在已能調配更多的時間和注意放到社群運營上,給予其他戰友支持,有這樣一個消息就好,然后,再逐漸調整自己。這樣,可以降低回歸期間的焦慮感吧。
002 更好地發揮我們的陪伴功能
1)采訪
有老鐵不喜歡主動發言,沒關系,管理組或者采訪組,可以不定期地邀約采訪(但也不強求),邀請他們傾訴、分享他們覺得有價值且想要分享的故事。
2)樹洞
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社群,因為正能量可以互相感染,塑造集體自信。
但是,就如我們的一生有峰期、谷期,情緒的起伏原本也是人之常情,只不過波動的幅度和頻率人各有異。
如果總是只督促大家釋放正能量,會形成情緒壓力,特別是對于非典型樂觀性格的老鐵來說,很容易適得其反。這是長期社群和短期社群運營很不一樣的一個地方:
要有情緒的疏導和陪伴
我們可以挖一個樹洞,明確告訴大家,偶有抱怨、疑慮,都是正常的,讀書營會陪伴你,幫助你,同你分擔。
老鐵們可以隨自己的心意,不定期去樹洞,以匿名的方式,無格式地吐槽。其他老鐵看見后,覺得有自己能幫忙解決的問題,就可以在下面跟帖回復,并且不強制留名。
當然,這樣做并不是指望,通過老鐵們的互相留言,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彼此問題的方法。只是說,我們提供一個平臺,引導大家舒緩情緒,引導大家釋放壓力,引導大家歇一歇,然后重新打起精神來,繼續做真實、有干勁的自己。
利益驅動是一件事開始的強大推動力,但終究,回歸人性、以人為本,是一件事長久可維系的源動力。
2018.3.2-3.3
001 簡單運營(1)
運營的原則之一是簡單,越簡單的方法和方法論,越實用。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是否可以考慮降低搞新活動的頻率,而騰出時間和心力,把已上線的一些活動,做得更漂亮?
畢竟,搞事的關鍵,并不在多。它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創造驚喜感、新鮮感,延遲用戶活躍度降低、黏性降低的可能性——那么只要搞事的頻率可以滿足這個目的就好了。
讀書營當前的運營節奏,是“線(自由運營)—點(主題營)—線(自由運營)”式的,即使沒有其他大型的新活動,這個節奏已經很不錯。
那如何把已上線的項目做得更好呢?比如,在騰出時間后,管理組花更多的心思,認真閱讀盡可能多的老鐵的發言,跟他們交流,向他們學習,為他們點贊,提供他們足夠的認可和尊重,而不只是把這些事授權給職能組代勞。畢竟,由普通老鐵組成的職能組vs管理組,這兩個身份對大家而言,所代表的意義不完全相同。
另一方面,管理組也可以嘗試參與到“每日三件事”等學習活動中,與普通老鐵一起行動。以實際做法感召、帶動更多的人參與社群,而不只是以言語呼吁,否則,說服力會不夠。
這樣的兩件事,可以提高社群參與者的成就感,以及社群跟用戶的交互性。在之前分享過的《小群效應》這本書中就提到,用戶活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獲得成就感和反饋。
002 運營標準化
關于一些活動的運營,是不是由讀書營全營統一頒布的話術和形式,實行標準化作業,效果會更好?
這對于讀書營各連隊的老鐵來說,意味著更均等的參與機會;而對于運營團隊來說,則意味著降低時間成本,是“節流”思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