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這本書的名字是對于娟短暫一生的總結,也是那些愛于娟的人以她的名義延續未竟心愿。
于娟,博士學位、天之驕子、事業有成,然而,所有的快樂、美滿、平靜,所有讀書、留學、科研這一路辛苦艱辛后的甜蜜收獲,都在2009年10月之后,被乳腺癌晚期命運殘忍地打破了。
患病之前的于娟,博士學業已完成,事業正飛速起步,家庭圓滿幸福,是多少人艷羨的對象,但是,恰在羽翼始豐、振翅待飛的時刻,她卻遭到癌癥的迎頭一擊,折斷了雙翅。
在幾經生死拉鋸、嘗遍人間極致苦痛后,她寫下了此書,書里不可避免的寫到了患病之后的沉重經歷,包括曲折的就醫經過、殘酷的病痛折磨,但是,字里行間卻不全是沉重,更多的是幽默詼諧、是堅毅勇敢、是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友情的點點滴滴,是對于生存意義的哲思,是作為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病患的責任與擔當。即使是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也沒能阻擋她自然散發的生命的耀眼光輝;即使身處煉獄,她也不忘向人間播撒愛、歡笑與溫暖。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于病后所思所著,于老師用幽默詼諧的語調訴說著這世間非人的傷痛,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潸然淚下,既憐于她的經歷,又心疼她的勇敢與樂觀,她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足足印證了印證了這句“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然而,書并未到此結束,正如封面的那個逗號,翻開下一部分,你可以隨著她的文字回顧她這一生,從小到大的足跡。
書的后半部分為于老師年少求學時的所見所感,內容或許不太吸引人,個別觀點也與大眾不符,卻是真實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高學歷高文化學者特立獨行的思想感悟。
多希望現實也是如此,讓于娟在病痛之后又擁有了璀璨的人生。可惜!現實總是無情百倍,讓這樣一個陽光善良才情兼備的女子,在最好的年紀,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在痛苦與遺憾中離開了這個復雜的人間世。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得知生病后發生的一些事的記敘;第二部分是病中記;第三部分是專門寫給她的兒子土豆的;第四部分憶故鄉;第五部分在挪威;第六部分記錄的是從前的一些生活。
陽光灑脫,熱愛生活,樂觀堅強的高知女性生命本該燦如夏花,卻天公不作美,歿如冬雪。曾憧憬在大千世界奮力逐夢,擁抱無限可能,卻在人生深處兀自遭遇重病,踉蹌獨行,承常人難受之苦,受世人不堪之痛。在生命彌留之際,猛然頓悟:我們一路前進,奮力爭奪世間萬物,不曾停留,思考人生之意,好不容易幡然醒悟,只能在死亡凝視下,蒼白無力地心愛著曾忽略的彌足珍貴。
原來,當活著本就是一種輕奢,一切如水中花鏡中月。
原來,活著真好!
原來,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能堅強的活著。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為經歷,所以懂得!
三十歲生日,于娟寫道“上次寫自己的生日感言是二十歲,剎那芳華。”對于三十歲,于娟說“三十歲或許是女人最好的時光,尚有青春芳華,初識世間人性,生命猶如郁金香,豐盈且飽滿。作為成人,經歷了生與死、榮與辱、成功與失敗、離別與重逢;作為女人,經歷了愛情、婚姻、生育、璞玉初琢。”想想四十歲,于娟寫到“不知十年后,我是否仍然會在這樣靜思的夜里為自己寫生日感言。回頭今天,會不會莞爾這字里行間的稚氣未脫。人生浩渺,我等待我的那份精彩”。
一朵女人花就這么夭折了,在她最美的年華。人世無常,蒼天無眼,去的人永遠地去了,惟愿活著的人能珍惜生命,能活到風燭殘年,看兒孫滿堂。這是最簡單、最樸素的心愿。
海德格爾說,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脫對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雖然于娟遭受了那么大的痛苦,但從她面對痛苦,面對死亡的態度來說,我覺得她依然是幸福的,她明白了生的意義,那是很多人活完一輩子都沒有明白的事情,雖然是以如此極端的方式,她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提醒我們。
我們在途中,正體驗著一生的四季交換,這好似煙火,不要放縱,因為以后不可得;不要奢求,因為足夠璀璨。就這般,慢慢,珍惜中完成。
人生很短,請自律尊重生命,才能使我們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有尊嚴快樂的享受這一場世間的旅行。請路過的看到的一定要好好的愛惜自己的身體延長自己的生命,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人能活到銀發蒼蒼,回頭想想點滴一生,其實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人生不易,生命不長,所有生命的起點與終點都是一樣,珍惜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生命旅程,好好感受腳下大地的的穩重,沿路風光用心觀賞,細細品味,真的沒必要匆匆趕路,臨到終點才來懊悔錯過,生命是一趟單程旅途,錯過就是錯過。
生命只有一次。永無重頭再來的機會。好好珍惜每一天醒來的清晨陽光,珍惜父母在身邊的每一天,珍惜在家里吃的每一頓飯,珍惜健康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生在世,一切名利錢權皆是過眼煙云,多陪伴家人,多給自己放空的時間,多愛惜自己的身體,多珍惜這真實美好強有力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