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機遇#
第1章 馬太效應###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叫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新約·馬太福音》
一直都知道馬太效應,也希望自己能夠扭轉馬太效應,讓自己成為正向的那一個,走向越來越好的路。看了異類對馬太效應的闡述,也許這種影響自小就已發生,與我們的體制息息相關。
人們常不假思索的將個性與成功連接起來,這種認識在傳統觀念中根深蒂固。
個性作用并非個人成功的決定因素。
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們以某種形式獲得家族的蔭蔽和支持。那些最終變得卓爾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個人奮斗,其實不然,事實上,他們一直得益于某種隱蔽的先天優勢或是非凡的機緣,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優勢,這使得他們的學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方式認識世界,出生的時代與地域對個人的影響巨大,而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以及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的東西,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已限定了我們獲得成功的方式。
就像一棵樹之所以長得高,不僅因為有優良的種子,還因為它生長的土壤深厚肥沃,在幼苗時沒有碰上兔子啃樹皮,也沒有被砍伐。
通過對加拿大冰球隊球員出生年月的研究,球員選拔年齡分界線對球員是否被選拔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最初的微小優勢,通過篩選、分別訓練等,又進一步形成優勢積累,對他們的職業生涯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比如加拿大冰球球員年齡分界線為1月1日,則篩選球員時,1月份的出生的選手由于微弱的身體優勢,被選拔的可能性明顯多于其他月份出生的選手,之后對被選中的選手進行分組和強化訓練,最后生日靠年齡分組日選手獲得了巨大的的積累優勢。
這種現象在很多領域同時出現,證明我們現行的人才選拔制度并非盡善盡美。
特例:在丹麥的教育政策明確規定必須等到學生滿十歲以后才能將他們按能力進行分組,他們希望等到年齡的生理差異淡化后,再區分學生的能力高低。
我們現行教育制度可能進行的改革:
在小學和中學,將5到8月份出生地分在一個班,9到10月份出生的分在一個班,讓處于同一發育水平的孩子同班學習,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如果真的這樣分,會不會出現老師覺得整個班都是不好的孩子,對自己的班級失去信心,與之配套要調整的還包括教師的培養與考核等制度。)
看完這一章我特別想知道,在我們的公務員或者干部隊伍中是否會存在9月出生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月份出生的人。
如果輸在起跑線上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
每天進步一點點,形成自己的積累優勢。
第2章 10000小時法則###
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也不存在“勞苦命”——一個人的努力程度比別人高卻無法比別人更優秀。
練習的時間超過臨界值,10000小時。
而成就10000小時的練習,除了本身的刻苦堅持之外,更重要的是機遇,能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練習,例如比爾蓋茨和比爾喬伊,能夠在分時系統出現后就用分時系統練習計算機編程,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實習鍛煉機會。
所謂時勢造英雄,也是這個意思。大多數情況下,商業大亨都來自特權階層,只有19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例外,因為他們的剛好年齡不大不小趕上了1860-1880的美國經濟轉型期。
因此,天才們的成功不僅僅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是獨特的成長環境促成的結果。
對我們來說,機遇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我們只能做好自己,在機遇來臨的時候抓住機遇。對于例如樂器類的學習,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依據目標,(成為演奏家、業余愛好等)做出針對性的練習計劃,這時就需要父母的督促和協助。
第3-4章 天才之憂###
智商與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相關聯,但一旦某人的智商超過120,此時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著同比轉化成更多的現實優勢。個性與性格,在這時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巧痰拈T檻效應
超越門檻效應,想象力開始發揮作用,用磚塊用途測試,可以測試學生的想象力。
另一種特殊技能實踐智力,包括“知道該向什么人說什么話,該在什么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p>
怎樣培養實踐智力?
獲得這類技能的場所是家庭。
中產階級,父母總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曉之以理,他們不會硬性下達命令,他們希望孩子與他們頂嘴,和他們討價還價,并站在成人的角度問他們問題。這種教育風格稱為“協同培養”,挖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
讀了這兩章印象最先想到是那篇為什么“為什么寒門再難出貴子”,階級固化帶來優越性,即使同樣智商高的聰明孩子,家庭背景帶來的差異,是難以彌補的。
我們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時,要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
第5章 喬·費洛姆的三個啟示###
講述了關于喬·費洛姆成為傳奇律師的故事。
喬·費洛姆也曾身處前景不明的領域,但他用了20年刻苦磨練技巧(積累了10000小時),原先的逆境忽然之間變成了機遇。
出生在生育潮的低谷,可以享受更好的學校,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功的可能性不來自我們自身,也不來自我們的父母,而來自我們的時代,即我們在歷史上所處的特定地點和所面臨的特定機會。
自主性、復合性、付出與回報的關聯,以上三點是任何一份稱得上令人滿意的工作應該具備的屬性,而服裝行業正具有這三點,使我們快樂的源泉正是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實現自我。
只有艱苦從事沒有意義的工作,才能稱得上是艱苦工作。
成功不是隨機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預知的、強而有力的優勢環境和機遇構成。
第二部分 文化傳承#
第六章 小鎮哈倫###
我們總是避免因為民族特性標簽而對個人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人們的確深受種族文化的深刻認識。
在哈倫小鎮發生的血腥慘案,由擁有典型的榮譽文化的南方人造成,他們很久以前是從事游牧的牧民,更多依靠自己,因而養成了好斗的性情。
榮譽文化的含義——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對危及他們名譽的,哪怕是最輕微的挑戰予以最堅決的反擊。
榮譽文化的傳承,造成了現代南方人好斗的性情,即使他們和祖先不再有相同的生活環境,不再從事游牧,但是榮譽文化卻傳承了下來。
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響長存。
這讓我想起我們平時所說的地域刻板效應,例如提起山東人、河南人、東北人……,我想你心理已經勾畫出了那個形象了。
中國是最注重文化傳承的國家,5000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在每個人身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禮義仁智信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人都說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丟失,其實他們還在我們的心理,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
第七章 飛機失事的族裔理論###
權力距離是指人們對待比自己更高等級階層的態度,特別是只對權威的重視和尊重程度。
從艾維安卡航空052航班的空難,逐步探究,一探:墜毀原因,因為機長開老式飛機,操作費力,導致疲憊,判斷力下降,沒有清楚表達油要用完的事實。二探:副機長在說話時采用緩和性語氣,讓塔臺的工作人員以為只是普通的抱怨,沒有注意到事情的緊迫性。三探:由國家文化特性導致,人們普遍具有高權力距離指數,因此,副機長難以在機長面前發表或維護自己的意見。
而韓國是飛行員權力距離指數第二高的國家,以此揭開大韓航空空難頻發的原因。
對大韓航空進行的改革措施:1.全面評估公司所有機組人員的英語水平。2.將培訓外包給西方公司,所有課程使用英語。
說英語可以幫助飛行員打破森嚴的韓國等級文化:正式稱呼、非正式稱呼、直接稱呼、熟人稱呼、親密稱呼和普通稱呼;同時還可以利用另一種語言的文化優勢。
文化在生活中是強大的,無所不在的,即使文化的實用性已經消失,其影響也會長久存留,但同時文化影響即使再堅固,也不是不能改變的。
第8章 稻田與數學###
數字優勢:人們記憶數字的長度與該語言的數字發音長度有相當的關聯性。
在亞洲語言(漢語)中,數字0-9由單音節構成,比英文簡潔,而且在10以后,亞洲語言更具規律性。
數字系統的邏輯性意味著亞洲兒童在進行數學基本運算時更容易。
因為中國農業社會的特點,導致人均擁有的土地很少,所以成為技術導向型農業,想要增加產出,只能依靠更熟練的耕種技術、更精確的耕種時間,以培育更優良的水稻品種,付出更多的勞動。
而稻田的種植與麥田及其他作物等不同,需要更精細的控制,付出更多的辛勞。有專家估計從事水稻耕種的亞洲農民一年的工作時長約為3000小時。
而流傳下來的信條也以刻苦努力、未雨綢繆、自我襄助,與他人合作終究會得到報償等為主。
顯然,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質在亞洲人身上很常見。
因而,稻田中產生的文明精華是通過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貧窮中尋找人生的真正價值。
考查學生的努力意愿程度,就可以考察出的不通國家在數學競賽中的成績排名。
第九章 瑪麗塔之幸###
KIPP的成功并非依靠環境、師資或制度創新,它的成功依靠的是人們對文化傳承的深刻理解。
--亞洲農業--稻田文明,每年種植兩季甚至三季水稻,休耕時間短。
--西方農業-無論麥田還是玉米地,每隔幾年必須休耕,否則土地會很快貧瘠。
因為特色的文化遺產,美國的暑假假期長,對美國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深遠。
富裕家庭孩子與貧窮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時間內形成。
KIPP將稻田文明的精華引進美國,延長學習時間。
放慢節奏可以使學生學的更多,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更深刻。
記起高中時期的物理老師G,別喜歡他不緊不慢的性子,上課的時候經常一節課只講一道題,但是他會分析的很透徹。因此放慢節奏,并不只是單純的延長教學時間,也與老師本身的教學水平有關。
異類總結了成功要素
才智+機遇+文化+勤奮
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
天時地利人和+勤奮
201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