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可能是我國歷史上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這個家族最核心的人物當然是曹魏重臣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是東漢末年京都長安的京兆伊司馬防次子,司馬防還有后來的漢兗州刺史司馬朗、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魏東武城侯司馬馗、魏鴻臚丞司馬恂、魏中郎司馬進、魏安城亭侯司馬通、魏安平亭侯司馬敏等七個兒子。因為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個“達”字,且均為一時才俊,時人并稱其為“司馬八達”。
“司馬八達”中最厲害的要數司馬懿(仲達)了,曹魏重臣司馬懿在史書上被稱為三國“?;?/b>”,有諺云“伏龍鳳雛幼麟?;?,俊美幼麟是周郎,蕭墻之內伏?;ⅰ?/b>。伏龍、鳳雛我們知道分指諸葛亮和龐統,幼麟是周郎(一說指姜維),其中的“?;ⅰ眲t是說的司馬懿。
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在世時就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狼顧之相”,心里一直對他忌諱、提防。他在臨死前曾經告誡他的兒子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說白了就是覬覦皇權和國家大位。
遺憾的是,由于司馬懿做事殷勤盡心,小心謹慎,而又善于偽裝,終于騙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這四人作為其核心心腹,史稱“曹魏四友”。《晉書》對此很直白地評述:司馬懿“飾忠于已詐之心”。
相傳曹操在世時曾夢見“三馬同槽”,就是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槽”諧音“曹”,“三馬同槽”不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嗎?后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父子三人不但相繼專嬗曹魏朝政,而且最終還滅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晉。民諺云: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他趁曹爽(曹真之子)陪魏帝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政變,殺死大將軍曹爽,并大肆誅殺異己。至此曹魏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在司馬氏家族手中。 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與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魏國名存實亡。
司馬懿父子還一步步擴大自己的權力,篡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司馬氏獨掌曹魏大權,引起一部分曹魏舊臣的不滿,先后出現了一些反司馬氏的叛亂,其中最有名、力度最大的就是所謂“淮南三叛”,即位于淮南的軍事重鎮壽春的幾名統帥先后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公元251年,坐鎮揚州的曹魏老臣太尉王凌首先發難,擁立曹操之子、威望很高的楚王曹彪為帝,以粉碎司馬氏父子通過控制幼主曹芳來架空曹魏的企圖。王凌何許人也?他就是當年用連環美人計鼓動呂布殺死權奸董卓的那位司徒王允的侄子。所以王凌實際上是世家大族出身,也算是“烈士”之后,他文武雙全,屢立戰功,逐步升遷至兵權在握的太尉,算是地方實力派。
狡詐的司馬懿一開始發布命令,宣布赦免了王凌的叛亂罪,并派人對他好言相勸以迷惑他。暗地里,司馬懿卻率大軍消無聲息地快速抵達揚州。 王凌戰敗被迫服毒自殺,他連同他先行去世的外甥令狐愚的棺槨被司馬懿打開曝尸三日,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司馬懿趁勢強逼曹魏宗室都遷居到洛陽城內,不準相互往來和自由進出,完全置于司馬氏的控制之下。
司馬懿去世后,幼主曹芳對接掌權力的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的極端專權頗為不滿,暗中下旨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不料事情敗露,司馬師強行廢了曹芳的帝位,擅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這令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因為這兩人都是對曹魏有著深厚感情的掌兵老臣。
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并進兵項城,此為毌丘儉、文欽之叛。東吳知道后也派兵到壽春支援他們。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并指揮荊州刺史王基、諸葛誕、胡遵和鄧艾等領軍合擊叛軍。結果叛亂被平息,毌丘儉被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逃亡到東吳;東吳軍隊也在退卻過程中被擊敗。
其實,毌丘儉、文欽起兵叛亂前曾經準備和諸葛誕聯手,但由于當時的諸葛誕一向和文欽不和,他為了自保和向司馬氏表忠心,于是斬殺了文欽派來的使者,并公告天下,宣告他們倆的叛亂罪行。隨后,諸葛誕出兵占據壽春,配合司馬師等一起鎮壓了此次叛亂。此戰之后,諸葛誕因軍功出任征東大將軍。
諸葛誕,字公休,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豐之后,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由于諸葛亮是蜀漢名臣,諸葛瑾是東吳重臣,這二人是親兄弟;堂弟諸葛誕為三國后期曹魏的重要將領,所以后世評價其三兄弟時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這里狗是“功臣”、“功狗”的意思,沒有貶低或侮辱之意。
諸葛誕還與當時魏國的夏侯玄、鄧飏、田疇一起合稱“四聰”,即四位明哲之士;當時另有劉熙、孫密、衛烈三位世家子弟為一時才俊,合稱“三豫”;“四聰”、“三豫”連同上文提到的“司馬八達”聯袂組成當時的響當當的“四聰八達三豫”的中原名士團隊,諸葛誕就列身于這個名噪一時的團隊中,可見其名聲很大,很NB!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壓后不久,司馬師因眼疾病死于許昌,由其弟司馬昭接著執掌曹魏朝政大權。司馬昭不想再跟朝廷繞圈子了,欲立即取而代之。他派賈充到地方軍閥處打探風聲,看看他們的意見。賈充到淮南,問諸葛誕:“京城的文武大臣,都支持司馬氏取代曹魏,不知您什么意見?”諸葛誕正色道:“你難道不是賈豫州(賈逵,曹魏重臣)的兒子嗎?我們世受魏恩,怎能把魏國江山讓給別人?若發生篡權之事,我寧愿去死!”
前次鎮壓有功的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先前在壽春叛亂的王凌和毌丘儉等皆相繼被誅殺,特別是其好友夏侯玄(他堂叔夏侯霸因此降蜀)、鄧飏等人也陸續被殺,于是惶惶不可終日。這次他更加相信,自己是兇多吉少。于是他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
由于諸葛誕在淮南壽春一帶深得民心,而私下又對司馬家族不滿;為免司馬氏奪權時諸葛誕領兵反抗,有人建議司馬昭征召他入朝任高官。司馬昭于是讓皇帝下詔升諸葛誕為司空,并入朝任職,這實際是剝奪其兵權來架空他,明升暗降。雖說官銜大了,但是遠沒有領兵在外如同國中國的地方全權大員實權大。
諸葛誕接得詔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殺了揚州刺史樂綝(五子良將樂進之子),起兵反抗司馬昭。他征集淮南將士和一年糧食據守壽春,并得到東吳的支援。但這次叛亂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總體來看,“淮南三叛”中,王凌實際上是支持司馬懿誅殺專權而昏庸的大將軍曹爽的,但是反對司馬懿父子專擅朝政,他起兵的目的是另立一個可以和司馬家族相抗衡的曹氏新政權;毋丘儉和文欽的叛亂沒有什么明確的政治主張,更多的想要回報曹氏皇家的舊恩;諸葛誕起兵反叛是在當時司馬家族推進謀權篡位的背景下,他的一幫故舊、親朋先后被清洗,自己的根本權力和利益也受到威脅的時候,奮起一搏之舉!從根本上說他不是為了忠于曹魏,但是從斗爭策略上他還是打出“盡忠王事”、清除權奸的旗幟!
“淮南三叛”可以看做是司馬氏家族篡權曹魏的前哨戰。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經過了兩次權利交接,威望是一個不如一個,所以每次權利交接階段都有人反叛,也伴隨著權力洗牌。這三次兵變的失敗,使得司馬氏成功地鏟除擁護魏帝的勢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實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司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甘露五年(260年),少主曹髦不甘當傀儡,率領一幫親信臣子起來反抗司馬昭,最后被司馬昭、賈充及成濟所殺。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馬炎即篡魏稱帝,建立西晉,曹魏滅亡。
歡迎交流、分享? ?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三國系列:
6、桃園哥仨結義,咋劉備之子劉禪兩皇后都是張飛女兒而關羽一個都沒輪上?
14、三國四大奇才伏龍、鳳雛、冢虎、幼麟,四得其三的蜀漢為何最早滅亡?
15、三國第一謀士郭嘉郭奉孝
19、的盧馬為什么妨不了劉備?
20、劉禪未必真“阿斗”
24、“黑”上加“黑”的張飛
29、孔融之死
30、小人物大猛將之三國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