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你,是否為了這些事而糾結:談戀愛是找對自己好的人還是長得好看的人?工作中是質量優先還是效率優先?就業是選擇壓力大賺錢多還是壓力小賺錢少的單位?諸如此類左右為難的問題,就好像是一根繩子的兩端,似乎兩者之間只能二選一。
然而,通過微軟公司的一道面試題就會發現,只要運用好的思考方法,一些看似兩難問題的答案仍有更多可能性。題目如下:昨天的我,8:00開始爬山,20:00到達山頂;今天的我原路返回,8:00開始下山,20:00到達山腳。問在什么時候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處在同一個位置?在沒有給出更多已知條件的情況下,我們想要知道答案準確的答案并不容易,但是該題要的并非準確答案,而是解題的思路。根據時間和線路推算,估計很難解答,可如果以時間為橫軸,空間(山頂和山腳)為縱軸畫一個坐標系,任意畫出一條上山的線與一條下山的線,就會發現兩條線至少有一個點相交,而這個交點就是時間與空間重合的地方,也就是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在處在同一個位置。(見圖1)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以此說明“數形結合思路”對于幫助我們思考問題、解決難題的妙處。學會用坐標系拆解問題,就能幫助把復雜的抽象數學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模糊問題可視化。從而化難為易,找到簡便易行的成功方案。
不僅如此,引入坐標系分析問題,還能增加我們思考問題的維度,將一些看似兩難的一維問題,拆分成多個并行或串行的子問題,以結構化的形式進行系統思考。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贏在中國》談到企業用人觀時說:“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才無德,堅決不用。”(見圖2)
他就是用德和才兩個維度為基礎,把選人、用人問題結構化的拆成前后、左右、上下三個方向分別進行研究,最后再將其所有要素疊加起來予以深度思考,據此建立起系統的用人觀。事實上,拆分—研究—再疊加的思考方式,對于我們解決難題具有普適性。
不知道細心的你是否注意到這兩句:“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為什么不是反過來“有德無才,限制錄用;有才無德,培養使用”?對此,劉潤老師有著深刻的洞察,他認為我們需要引入“可塑性”這個變量來理解。加入對“德”與“才”的“可塑性”分析,也就在二維坐標系的上面又多加了一個思考的維度。
試問,對于一個人的能力和態度,究竟哪一個更具可塑性呢?當然是能力!
除了少數天才,絕大多數人的能力水平相差并不大。工作中,只要態度端正,勤奮好學,個人工作能力相對容易被塑造。可態度則完全不同,態度是被一個人過去幾十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綜合因素塑造的結果,一旦形成閉環,極難改變。較之于能力,態度的塑造性較差。
總結,引入“數形結合”的思路解決難題,不僅能幫助我們把抽象的復雜問題具體化、可視化,更能實現升維思考,建立起結構化、系統化的思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