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
? ? ? ? ? 本書作者,在他臨終前五天交給他女兒,這本他花了一輩子的心血都在研究這件事的書的手稿,說了一句話:“這是我一生的追求”。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希望能夠喚醒更多的人:有覺知地生活。他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思想家——E.F.舒馬赫(he4)
? ? ? 前段時間有一部比較有趣的電影《失控玩家》,反應了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的一種生活狀態:生活在自認為真實的世界里,實際上,我們只是用固有的思維模式生活在慣性中,忘了感受生活,覺察自己,共情他人……我們只是機械化的物質化的活著,缺少真善美的思想。
? ? ? ? 首先:從被動到主動。這是我們每個人選擇的權利。
? ? ? ? ? 比如:每個人都有成為百萬富翁的可能,但是你現在是不是,不一定。是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行為,行為決定了你的結果。你此刻自由不自由就是你的一種選擇。從被動到主動也是你的一種選擇。
? ? ? ? ? ? 現在選擇主動學習的你,跟著我帶著“如何有覺知的生活”?一起學習兩種契合:
第一種(精神層面):1:頭腦和心智的契合
心智感知美好
? ? ? ? ? 有兩個修士都愛抽煙。找院長請示看看能不能抽煙。第一個問院長:我在祈禱的時候能不能抽煙?院長說:當然不行,祈禱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抽煙呢?第二個修士去問:我在抽煙的時候能不能祈禱?然后院長就撫摸他說:孩子,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祈禱。兩個人得出的結論完全不一樣。
? ? ? ? ? ? 在過去看這個事我們當作笑話,我們覺得:明明是一回事,這個院長竟然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但作者的解讀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認為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外在的眼睛看不出來,內在感官能夠看出來區別,
心智創造美好
? ? ? ? 貝多芬晚年是耳聾的,但是他照樣可以創作出非常棒的音樂來。為什么呢?因為那個音樂根本就不在外在的感官當中,他根本不是靠聽來解決的,所以他是靠心智,心智能創造美好。
? ? ? ? ? 所以我們要學會用頭腦看清楚事情本質,用心智發現它的真善美加以完美融合。讓我們遠離分裂痛苦,整體合一。
第二種(操作層面):理解科學和操縱科學的契合。
? ? ? ? 我們能否追尋更充實的生活,激發內在才智和創造力,做出收獲幸福的選擇,取決四個認知層次的契合度——如何看自己、看他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看世界。
喬哈里視窗(四種認知)
1:跳出慣性思維,關注內心,認識真實的自己。
2:不帶評判,建立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理解別人與別人溝通,真正認識別人。
3:我們并不是想像那么堅強,重新認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
4:認識世界,這個世界除了無機物,還有文明、哲學、信仰,道德,原則。避免做物質上的富人,思想上的窮人。
人生要解決兩大問題:
? 一:匯聚性問題:能被解決的問題。比如各個國家發明的桌子都大致相同的。有固定答案的科學方面的成就。
二:發展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復雜問題。舉例,如何教育孩子?管理員工嚴還是不嚴好?不要掉入陷阱,給發展性問題找答案。
? ? ? ? ? 這本書告訴我們,隨時隨地要提醒自己,我們是人,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有創造的能量,要保持好奇心,我們也有辦法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