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家姐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請爸爸媽媽放慢腳步,更多耐心去引導弟弟,讓他慢慢的成長。長大后她會像姐姐一樣懂事聽話的。”
是的,在面對著三、四歲的孩子。起初我們當爸爸媽媽的可能沒有留意到自己的語氣和心情變化,在面對著弟弟時而哭鬧、時而大吼大叫、時而發脾氣、時而做某一件事情慢吞吞、或者會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時我會嚴厲的批評弟弟,呵斥他,崔促他,甚至代勞他,而這一切的行為背后,卻讓姐姐看到了爸爸媽媽的心煩,難過,不知所措等等。所以每回出現這種情況,姐姐都會說:“他還是個孩子”。而每當我們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都特別的暖心。也知道了我們當父母在面對教育孩子問題還不如一個九歲的孩子。所以非常的慚愧。也覺得我的姐姐怎么能這么成熟懂事呢?稍微不留意,她已經是個大人般的啦,獨立做所有的自己的事情,從不讓我們擔心她的學習,生活。
姐姐的獨立能干,從小培養。印象她是從3歲開始管理自己的錢財,每年春節當所有的孩子都要把紅包錢交給父母或長輩保管時,她卻能拿著幾千塊錢的小提包,從這條村去到那條村走訪親戚,而一分不少保存完整。然后年后自己規劃如何使用壓歲錢,而她日常的玩具,從不會破壞,完整干凈收拾歸類。當很多的家長都擔心,家里面零食、牛奶會被孩子沒有節制的吃而偷偷收藏時。我家姐姐卻能做到每天就吃一個/瓶,去超市,她從來不會說我要買這個那個,由給她任選買一樣,她就覺得很開心啦。所以這么獨立而有自控能力的孩子,4歲配備4千多塊三星筆記本電腦和2千多平板電腦給她,且由她自己定好一天能玩幾次,每次多少分鐘等。我完全不用擔心她玩電腦游戲會廢寢忘食。
隨著年齡的長大,她的見識和周邊的朋友也多啦。她和我說要手機,因為手機可以查詢日常不會寫的作業詞組,而且她們還有一個學習幫,同學群。我是覺得現在科技網絡時代,給她一部手機并沒有多大的關系,把我換下來的蘋果6給她使用。不僅QQ、微信游戲都給她配全。也允許她有私人交友談心的空間。而她也和我制定了使用手機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沒特殊情況是不允許玩手機的,星期六、星期天是可以玩,但每次玩20分鐘休息一下。且也一直堅持一年沒有改變,她也做到了。
前段時間她問我:“我同學很好奇地問我,為什么星期一至星期五不玩手機?”;我問她:“那你想玩嗎?”她說:“不想玩。是我很好奇他們的爸爸媽媽怎么會允許他們玩?難道都不怕寫不完作業嗎?或者會影響視力嗎?”;我說:“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一樣,而你的同學和他的爸爸媽媽制定玩手機時間不一樣,所以他們應該也是正常完成作業后,每天能玩多少分鐘吧”;她說:“我懂啦”然后擔心她有對比后會想玩,很誠懇地告訴她:“如果你覺得現在我們制定玩手機時間太少,你能保證每天完成作業后,我們可以改一下規則。”,姐姐依然搖頭確認她不需要。
確定好她不變想法后,我也沒再多想,而她也按原來的設定規則在做。我以為相安無事啦。上周六、日回玉林外公家,她和她的表弟(小她3個月),兩個小朋友年齡相仿,從小感情很好,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那類型,那兩天在一起,每個人都捧了一個手機,玩起一個游戲好像叫置換空間。兩個人同時在線玩,可以互相裝飾對方房間,也能贈送好禮等,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游戲。沒認真聽,也沒有去細究。只是覺得他們玩的還比較開心,且認為他們周末偶爾任性玩一下無所謂,畢竟他們還是個孩子。
就是因為一直覺得他們都是個孩子,有時候允許他們任性,允許他們放縱一下。只要他們開心就好。所以手機我也沒去留意她沒有歸位,而我也沒有去監督她。昨天晚上晚飯后也和一大家人在2樓看戰狼1,她卻上4樓她的房間做作業去了。
大約是21:10左右,我上到4樓她的房間,推開門沒見到姐姐,我很好奇的說:“姐姐去哪啦?”,姐姐從衣柜出聲音:“我在這兒”,我也沒想到她在衣柜做什么?就好奇的問:“你躲衣柜干什么呢?”起初姐姐還不覺得有什么就說:“不可以嗎?”我說:“不是不可以,而是躲在衣柜里面空氣不好,你做了什么不能讓媽媽知道的事情呢?”姐姐臉一下變了,有點擔心,也有點怕;我試著問:“你是不是躲在衣柜玩手機啦?”;起初不太愿意承認,我也知道我直接作出反應,可能她會受傷或者因為我的權威而妥協,但內心深處是不服氣的。所以試著讓自己冷靜,一再強調自己:“”她還是個孩子,她還是個孩子。”
………………未完,請繼續關注更新“我還是個孩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