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見之物, 都只是你想看見的, 你不會看見你不想看見的事物。 當然, 這個想, 是潛意識里的想“
今天在實際生活中著實體會了一翻這句話的涵義。
一早起來行禪, 如常的準備拿出舊鞋New Balance,找遍了常用的方——鞋架、不常用的地方——鞋柜、小房間, 找了三遍,都沒有找到, 好奇怪、好納悶。然而沒有時間再找了, 欣喜地拿出新鞋Skechers, 是的, 欣喜。 幾天前新買的健步鞋, 舒服得穿上就舍不得脫下, 但一直舍不得拿出來穿, 想著舊鞋還沒穿壞,一旦穿了新鞋舊的就要束之高閣了, 會有點對不住它;再說春節快到了, 留雙新鞋過年穿也很好。
這是理性上給自己找的理由, 但我知道自己一直留戀著新鞋的舒適感,盼望著穿上它健步如飛。
果然, 穿上新鞋行禪走得都不想停, 如果不是要上班真想一直走下去。
回到家中, 想起舊鞋, 不相信一雙鞋子能不翼而飛, 再次打開鞋柜,它在!它在!它就在那啊!可剛才怎么找了三遍都看不到呢?!
自動的, 奇跡課程與及陳少宇老師提到的一些話語就出來 : 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得見某人的優點, 是因為你身上本來就有, 比如你聽一個老師的課, 覺得他很有智慧, 是因為這個智慧本來就存在于你身上, 不然你是不會認識到老師的智慧的;過去你之所以沒發現自己身上的這些智慧,是因為你沒有”憶起“它, 老師只是幫助你”憶起“它罷了。 再比如, 你看見某人的缺點, 感覺不喜歡,事實是你身上也有也有這個特質,只是把它判定為”不好的“, 不允許自己表現出來, 然后你把它投射到別人身上。 (關于投射,很喜歡許自呈老師的解釋:己所欲, 施于人, 是分享;己所不欲, 施于人, 是投射)
關于”看見“,陳老師還分享過許多例子:比如孕婦效應, 懷孕的人走到街上更容易發現孕婦;用了華為手機發現街上很多人在用華為;開了奧迪才驚覺大街上有那么多奧迪。。。。。。
早上“看不見“舊鞋,是因為我心里一直在想著新鞋, 就是想穿上新鞋。
關于”選擇權“
一直渴望有多一些個人空間, 可以隨心所欲, 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 可是種種原因, 一直都覺得自己缺少了個人空間。
前天突然心血來潮, 下班不想換乘地鐵, 就想一趟公車就能到家。于是去坐了那一趟一直以為會”經常塞車“的公交。 一路上, 經過一些熟悉的、不熟悉街景,許多回憶涌出來, 許多感受涌出來, 熟悉的, 陌生的, 熟悉而又陌生的, 看著路上行走的人, 街道上的樹木, 才發現自己很久沒有注視著這個生活多年城市了。我喜歡這樣無所事事的時刻,我是享受懶庸的,可是我很久沒有讓自己有這樣的時刻了。拿出本子,帶上耳機, 選上喜歡的音樂, 記下這一刻的思緒,我甚至希望這輛車可以開慢一點, 久一點才到家。。。。。。馬上決定,以后下班都坐公車回家,這樣我就多了一段屬于自己的時光,可以貼近自己, 可以跟自己對話——又多了一個小時的 自由書寫時間, 好興奮,平時也不是沒有完整的屬于自己的時間,但在那樣的時間里忍不住看微信,其實我一直喜歡可以同時做兩件事, 也許這樣更有“賺到“的感覺, 也許這樣看起來會比較有效率,所以因為一點點不一樣的選擇,我在下班的路上“賺到了”自由書寫, 哈哈哈。
最近看到一中醫書上說, 冬天要冬藏, 不宜太早外出。 于是我開始糾結要不要繼續堅持早上的行禪,外出早不好,可是不早就趕不及上班,先生聽到我的糾結來了一句”你先吃早餐再去行禪不就行了嘛“。 對哦, 我總是想著要行禪回來再早餐,其實空腹禪是提倡飯后馬上行禪的。
原來不是沒有選擇, 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改變慣性模式, 敢不敢走出舒適區,其實,任何時候,任何境遇,我們都是有選擇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