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家譜記載,我的祖上是因為官至巡撫,上任時才從天津舉家搬遷過來,后人從此就定居下來。而我家,許是哪一房的哪一支,幾經搬遷,就定居在現在生活的地方。
到我爺爺奶奶這一代,他們共生育了九個兒女。那時候,經濟落后,物質匱乏,吃飽穿暖成了最大的問題,然而人們多子多福,繁衍后代的意識卻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那個時代,往往婆婆媳婦此起彼伏坐月子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我的叔叔和我大姑的女兒是同年生人,也就是說我奶奶懷孕的時候我大姑也正挺著大肚子。這樣,家里差不多大的小舅舅和小外甥常常會在院子里為搶一塊饃饃而打架。
據說,我的三伯是出生在正在勞作的麥子地里。我的二伯,因為飯量實在太大,不得已就被送去參軍了,為的是能在部隊吃幾年飯。孩子這么多,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上學就成了很奢侈的愿望。最終,我大伯和排行老四的爸爸回家勞動掙錢支援大后方,三伯和叔叔繼續上學,所幸,三伯最后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而我的叔叔,則在十八歲時,就成為了農民企業家。這是我們家族興盛的起點。
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吃飯也不成問題了,可是,這個大家庭面臨更大的困難:孩子們該成家了。五個兒子,要娶五個媳婦。每娶進門一個媳婦,家里就會元氣大傷一次,就好像一個人被抽干了血,被榨干了油。我的爺爺奶奶,就這樣在一日一日的辛勤勞作和一夜一夜的盤算計劃中熬出頭來。到分家的時候,境況也依然不容客觀,五個兒子,幾乎都是一兩口鍋,兩三個碗,幾雙筷子就各自開始新生活。以后的日子,就像小學語文課本里寫的那樣:幸福的生活要靠雙手來創造!
我在這里描寫的不是個例,而是那個時代許多個相似家庭的共同寫照。
到了我伯伯爸爸叔叔的時代,已經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即便如此,不算姑姑家的孩子,我們堂兄弟姐妹依然有十二個。經過父母們的奮斗,我們都住上了新房子,有了寬敞漂亮的院子。新時期,有了新的氣象新的風貌,所有的孩子,無一例外,全都進學堂讀書。那時候,我們的父母白天流汗掙錢,晚上會到海馬歌舞廳去點燃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生活的希翼。于是,我們這群孩子,除了大伯家早已當了農民的大哥大姐,其他人從小學一路讀到中學、大學。然后分散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最后各自娶妻嫁人,結婚生子,陣容更加強大。但這只是表面風光,新時代的婚姻,消耗掉的是父母奮斗一生的積蓄,房子,車子,缺了哪一樣都不行。
我的爺爺奶奶,一生中從沒為自己活過一天,終其一生,都在養育兒女。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我們的父母,趕上了學費最貴的時代,也趕上了兒女婚姻硬件要求標準最高、品類最齊全的時代。若問他們累不累,幸福不幸福,我只能呵呵!
再回頭看我早已做了爺爺的大哥,他已經有兩個孫女了,卻還在為生活而奔波。
而我,對生孩子這件事情,沒有一點興趣。這,只是我的選擇而已。
其實,人就像是種在大地上的一茬茬莊稼。這大地上,從來不會缺少頑皮的孩童,俊俏的少年,堅毅的漢子,能干的婦人。只要有人,就有繁衍,就會生生不息。人,像莊稼一樣,春天萌芽,夏天旺盛地生長,秋天結果,冬天慢慢沉寂,永遠地沉寂……
我選擇不再生,希望自己慢下來,在寒冷的初冬的夜里,可以陪辛勞半生的父母敘話,而不是希望他們能放棄打麻將看電視跳廣場舞的時間幫我帶孩子。我選擇不再生,也希望自己能過和父母不一樣的人生,讓我有時間去欣賞春花秋月,而不是一不小心,就活到了五十歲。
寫這個話題,我就已經做好了挨罵的準備,我要強調,這不是價值觀世界觀的問題,只是我的選擇。幸好,先生跟我一樣,選擇不再要孩子。他說,以后你的時間,你負責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