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Linux辦公環境安裝配置純小白包通過教程

先讀一下前面這段話,以決定是否要看下去:

這是寫給純小白的Arch Linux安裝步驟。Arch的可配置自由度太高,所以網上很難找到線性的,一步不漏的詳細安裝過程。實際上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安裝時的配置過程也不盡相同,所以也無從談起“一步不漏”這個說法。

筆者也經歷過從純小白到菜鳥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高手的教程要么極簡,簡到小白就算跟著教程也顯得無所適從,要么個性化太強,即使有些教程非常詳細非常優秀,但是由于每個人的配置環境不同,而沒有對通用環境下作出解釋,一個細小的問題,在小白那里,可能就是攔路虎。我是在經歷過幾十次重裝,筆記本臺式機三臺完全不同的電腦反復折騰,加認真閱讀wiki才終于算是第一次配置好自己還算滿意的Arch Linux系統的。在這個過程中,深有體會的是,其實小白玩archlinux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需要這樣一個不考慮個人需求和個性配置,能夠適應大部分場景需要的詳細教程。需要先解決掉系統能不能跑起來 ,能不能順利進入桌面環境的問題,然后才考慮Arch的可配置自由度。順便在第一次順利安裝的喜悅和經驗中,再來慢慢熟悉linux和Arch Linux的概念。

所以,這是一篇寫給linux純小白的教程,高手們可以飄過。這是一次引導小白用戶順利安裝配置一臺日常辦公學習上網環境Arch Linux的過程。這里沒有高深的知識,沒有編程,沒有服務器,不解釋復雜的例行和參數。但是這是一次線性的安裝過程。只要跟著走,一步不錯,絕大多數人能夠成功安裝,進入桌面環境,并配置好輸入法,辦公軟件和瀏覽器等基本工作環境。并且通過這次安裝配置,達到了解認識Arch Linux,在頭腦里形成基本概念,學習基本操作方法的目的。

所以,這份教程的目標讀者人群——你要會用電腦,至少會開關機,會上網,會打字,熟悉一般的電腦操作。最好多少用過windows的命令行,至少見過,不害怕面對滿屏字符的黑白屏幕以打字的方式輸入命令。同時有愿望了解和試用一下linux。特別是大名鼎鼎的以技術宅為標志的滾動發行版Arch Linux。解說力求詳細直白,所以對于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有些啰嗦。

下面是對還想讀下去的人做的說明:

以下的整個安裝配置過程,為了避免安裝失敗,電腦小白最好每個字都要讀。

首先請放心,這里面沒有深奧的知識,沒有編程,沒有很多技術難點,只需要仔細閱讀并且跟著做。只要跟著做,做不錯,成功安裝配置不難。

然后考慮到通用性,這次安裝不是最簡單快捷的步驟,也不是系統最輕量級,最小化安裝,不過力求不附加多余軟件包和多余操作,以使電腦占用資源更少。只是力求大多數人跟著做能順利完成。本安裝過程以配置學習,上網,辦公用電腦操作環境為目的。從安裝基本Arch Linux操作系統開始,也就是命令行模式的操作系統,然后安裝面向用戶的桌面操作環境,桌面環境隨著安裝過程,同時解說兩種。一種Kde-plamsa5,適合臺式機和較新的筆記本電腦,這種比較吃資源,但是界面華利,可自由配置度高。另一種Xfce4是輕量化桌面環境,適合性能一般或者較老舊的電腦。最后還要配置好基本的應用軟件。小白用戶比較習慣一成不變的微軟windows界面,這里要特別說明,Linux的桌面環境,只是附加在系統上的一個軟件,前期安裝的命令行模式才是基本系統環境。所以桌面環境的自由度非常高,每一部分幾乎都可以隨意拆解組裝,組合成任意你喜歡的樣子。

然后,這個過程需要一個U盤作為安裝盤,需要準備一個2G以上的U盤。當然如果你有刻錄機,并且會刻錄,刻到一張光盤上也是可以的。但是請記得選擇“刻錄鏡像文件”而不是簡單的把下載到的安裝文件拖進去。由于U盤更方便,我們這次以U盤作為安裝盤。光盤的唯一不同是從光驅啟動而不是從U盤。其他都是一樣的。

再者,由于各種電腦品牌不同,從U盤或者光盤啟動電腦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所以你要自己去搞定如何從U盤啟動。目前大多數電腦是開機時在你的品牌Logo出來以前按F12鍵進行選擇。很直觀的畫面。但是更老的電腦需要進入BIOS調整啟動順序。請使用百度或者請教身邊的人。前面說了,因為每個品牌有所不同,所以在這里沒法統一說明。只要能統一說明的內容,本篇都會詳細說明。

然后,我們開始……

我們的操作是在真實的電腦上進行,不是在虛擬機軟件里。所以,準備一臺你打算安裝Arch Linux的電腦。安裝過程中會從網絡下載大量內容,所以這臺電腦必須是接入網絡的。為了節省步驟,最省事的完成,請使用有線接入,即使你是筆記本電腦。

首先去下載最新Arch Linux安裝鏡像 就是下面那個BT下載,一個紅色小磁鐵和一個綠色向下表示下載的小箭頭。兩個隨便哪個都行,用迅雷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Arch Linux是滾動發行版,擱置太久的鏡像文件不要用,一定要使用最新下載的安裝鏡像。

下載到的應該是一個擴展名(擴展名就是文件名的"."后面那一部分)為iso的文件。這個擴展名在windows系統里,需要設置“文件夾選項”顯示隱藏的擴展名才能看到。

然后我們需要一個軟件把下載到的安裝鏡像文件寫入U盤。有些情況直接拷進去是可以的,但是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以。但是所有情況下用軟件寫入U盤都可以,所以我們用rufus(此處提供的是windows版) 這個軟件把鏡像寫入U盤。rufus不需要安裝,下載后直接打開。很簡單,正常的U盤插上會自動認出來,如下圖,只需要點擊“創建一個啟動盤使用”后邊的光盤圖標,選擇下載到的Arch安裝鏡像,然后點開始即可。如果有提示要下載兩個插件,說明是第一次使用,點“OK”。


將下載的安裝文件寫入U盤

需要注意的是Windows上流行的U盤寫入軟件“軟碟通”適用于很多版本的Linux,但是不適用于arch。從U盤啟動的時候會停在一個EDD錯誤。

為安裝準備硬盤空間

打算整臺電腦上只安裝一個Arch Linux,不保留Windows的,這一部分可以不看,直接跳到“從U盤啟動”。實際上這一部分全部可以在U盤啟動電腦后安裝過程中完成,但是下面介紹的方法更直觀,更便于操作。

下面來為安裝系統準備必要的硬盤空間。對電腦小白們來說,這個步驟以及以下的安裝時分區可能是最難的部分。這里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電腦上原本安裝有一個windows系統,現在要安裝一個linux系統進去,與windows系統共存。需要哪個系統的時候啟動哪個。另一種是電腦上原本的系統不要了,單獨安裝一個Arch

Linux進去。后一種非常簡單。我們先說前一種情況。對電腦小白來說,前一種情況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去windows里面,利用系統的磁盤管理工具先給即將安裝的Arch

Linux騰出一塊空間。下面是詳細的操作步驟。

首先打開電腦啟動到windows。不管是XP,還是windows7,或者10,操作是一樣的。界面也大致相同。在“我的電腦”上點右鍵,然后點“管理”。win10默認應該叫“此電腦”或者你把它改成了別的名字??傊谏厦纥c右鍵,然后點“管理”,然后在出來的界面上,點“磁盤管理工具”??吹筋愃葡旅娴漠嬅?。不同的系統和分區方式略有不同。接下來的操作都是一樣的。

微軟windows磁盤管理器

這里是你電腦上安裝的所有存儲設備的情況。不止是硬盤,光驅和U盤(如果已經插入)也在這里。下面要有一段對硬盤分區比較長的解釋。不過這一段解釋不看也沒關系。接下來的操作照樣可以進行。上圖中是我的電腦。安裝有兩個硬盤(磁盤0和磁盤1),一個U盤(磁盤2),還有一個光驅。你的電腦上可能只有一個硬盤。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注意觀察上圖。深藍色的分區是主分區,淺藍色的分區叫擴展分區,綠色的是空閑沒有使用的空間。因為這篇東西是寫給純小白們讀的,所以我們不解釋很多關于硬盤的分區,關于不同格式的區別,關于MBR和GPT。盡管這些對深入學習Linux都有影響,但是現在對小白們來說不重要?,F在要做的是看看哪個分區里面資料少,空間大,能夠空出來給我們的Arch Linux使用。原則上,盡量把最后一個分區空出來,去“我的電腦”里把該分區下需要保留的資料復制粘貼到其他硬盤分區。然后把空出來的分區刪掉。是刪掉整個分區,不是格式貨。方法是在上圖中該分區上點右鍵,然后點“刪除卷”再確認。注意,這會抹掉該分區里所有內容,而且過程不可逆。然后該分區就會變成象上圖中磁盤1綠色的部分那種“可用空間”。這就是為Arch Linux準備好的空間。關于這個空間的大小,對于初步的接觸和學習來說,至少要30G以上。安裝系統及其他一些后面講到的目錄,需要15-20GB左右,還要有一個至少相當于你內存大小,最好是內存2倍大的交換空間。然后才是將來在Linux下供用戶使用的空間/home。所以如果小于30G,裝是可以裝上,但是基本上沒有空間給用戶存儲數據使用了。

另外,如果你的Windows下的分區空閑空間足夠大,不是必須刪除整個分區。可以從空閑空間里分割一塊出來。方面同樣很簡單,在磁盤管理器(上圖界面)中該分區上點右鍵,然后點“壓縮卷”,會讓你輸入一個數值,輸入的是你要分割出來的空間大小。這個數值1000大約相當于1GB空間。要分多大出來,就輸入多少,最大不能超過該分區的空閑空間大小。然后下一步確定就好了。會有一個整理數據和分割的過程,不用管他,等他整理完“空閑空間”出現就完成了。再一個提醒是:中間有分區間隔的空間不會合并在一起給你用,所以,不要想著從每個分區里拿一個空間出來湊足需要的空閑空間。

從U盤啟動電腦

插入U盤啟動電腦前,首先要插上網線,路由器上ip設置成由DHCP分配。可以在windows下先看一下現在的ip是不是由DHCP分配的。如果你的ip是手動設定的,尋找你的路由器說明書,如果沒有網上搜一下,一定會找到相關說明。在路由器上設置ip獲取方式由DHCP分配。即使你是筆記本電腦也請插上網線。相信我,對Linux小白說明白在命令行模式下連接無線是件非常麻煩的事。

電腦的引導啟動順序,一般開機時會有提示,大部分最近幾年的電腦按F12進入選單。比較老的啟動需要進入BIOS手動修改引導順序。各種電腦不完全相同。筆記本電腦更是花樣百出。聯想和ThinkPad品牌按F12,索尼按F11,還有些按F2或者F9。請網上搜索你的電腦選擇方式或者請教身邊懂電腦的朋友。成功進入選擇菜單會看到類似這樣的界面:


啟動順序選擇界面

界面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異。使用上下方向鍵選擇“USB HDD”如果使用刻錄光盤啟動選擇你的光驅。然后回車。

接下來如果情況正常,看到的就是下面這樣的畫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下面的畫面,是使用EFI或者比較老的BIOS啟動形式,或者單BIOS啟動。第二種情況是使用單EFI啟動,你看到的會是一個有差不多的選單,但是黑白界面,選項中帶有UEFI字樣。如果是另一個畫面,只能選擇第一項,然后按回車啟動。如果是下面這個畫面。有兩個選擇,第一項是64位系統,第二項是32位系統。根據自己的電腦配置選擇。Intle酷睿雙核以上的CPU都支持64位系統,如果內存不小于2GB,建議選擇64位安裝。選擇第一項,回車。


啟動前版本選擇

然后看到的應該是一屏字符在刷屏,最后停留在如下圖的提示符。這里將是新手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很有可能有人會在這里報錯,無法啟動成功。下面是成功啟動后的畫面。如果不是這樣,說明啟動沒有成功,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啟動U盤制作不正確,或者啟動時版本選擇不正確。重新制作一次U盤,重新檢查一次你的電腦是否支持64位系統,你的選擇是否正確,然后重復從U盤啟動。


Linux這個提示符和windows里的不太一樣,但是不用管他,實際上這個是一個叫bash的命令行終端的提示符的樣子,是Linux自帶的基本的終端操作模式。這個bash為我們提供了安裝和操作Liunx系統必要的界面。等我們利用這個bash的界面安裝完基本系統,為了命令終端更好用,還會安裝另一個叫zsh的命令行系統來替代它。因為Linux這個東西用命令行操作很多時候比圖形桌面環境更便捷,所以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命令行的界面,看到什么樣的界面也不必驚奇。Linux就是這樣一個東西,每一個模塊都是單獨的東西 ,可以安裝,也可以刪除。

前面說過電腦使網線連接網絡,正常情況下Arch Linux能自動加載絕大多數個人電腦上的有線網卡,并連接到網絡。首先要通過一個命令驗證一下網絡有沒有連接成功。這是從安裝開始,第一次輸入命令,有必要的說明是,Linux與Windows不同,在Linux系統中是區分大小寫的。所以命令不能打錯。下面輸入下面的命令回車:

ping -c 4 www.sina.com

在上面這個命令中,“ping”是命令,“-c 4”是為命令設定的條件,“www.sina.com”是新浪網的網址,網址可以替換成確定能連接上的較大國內網站的網址。如果網絡是通的,會得到類似如下圖的結果:


網絡狀態是通的

還要確定本機使用UEFI啟動,還是傳統的BIOS啟動。輸入下一個命令:

efivar -l

回車以后,如果返回一堆變量,刷滿滿一屏,說明電腦是UEFI模式啟動,如果返回一行錯誤信息,說明電腦由傳統BIOS模式啟動。以下過程中會對兩種不同啟動模式下適用的操作分別作出說明,要注意區分。

分區和格式化硬盤

網絡接通,確定啟動模式以后,就要開始對準備好的硬盤空間進行分區和格式化。這一步要仔細操作,特別是電腦上同時裝有其他系統和數據的新手,誤操作有可能造成另一個系統的損壞和數據丟失,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首先查看存儲器也就是電腦的硬盤現在的狀態,輸入命令:

lsblk

回車得到如下圖結果:


這里對新手來說比較復雜,但是只要細心就不會有問題。在只裝有一塊硬盤的電腦上,看到的只有sdaX的分區情況,有多少個分區,就到幾。這里后面的a,b,c等代表的是第幾塊硬盤,后面的數字代表的是本硬盤上的第幾個分區。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人看到的可能是sda1,sda2,然后就會跳到sda5。因為硬盤的擴展分區規定從sda5開始,如果在sda5以前后面的數字有間隔,不是連續的,說明從sda5開始以后的分區屬于擴展分區。如果你看到的是hda,hdb,沒有關系,只說明你的電腦是比較老的硬盤,操作是一樣的,只是在所有操作中把sda替換成hda即可。

如果電腦中安裝有不止一塊硬盤,那么還會看到sdbX,sdcX就要看有幾塊硬盤安裝在電腦上了。還需要注意,啟動和安裝系統使用的U盤,也會顯示在這里。在我的電腦上只有一塊硬盤,所以U盤被顯示為sdb。下面使用cfdisk對硬盤進行分區。輸入命令:

cfdisk

我要對sda進行分區,所以不需要指定硬盤,cfdisk命令默認對sda操作。如果你的電腦上安裝有不止一塊硬盤,并且你不打算對第一塊硬盤操作,那么需要指定相應的硬盤。比如要對第二塊硬盤進行分區,輸入命令變成:

cfdisk /dev/sdb

dev就是device,電腦上的所有硬盤都在/dev下,所以每次指定對硬盤的操作,前面一定有這個/dev。目前這個問題不要深究。進入如下界面:


cfdisk分區軟件界面

我這里因為是已經安裝好的中文系統中,所以是中文的。安裝過程中應該是純英文環境??梢詫φ丈蠄D進行操作,界面是完全對應的。此時開始,幾種情況要分開操作。

之前在Windows系統中空出空閑空間的,這里會看到空出的空間。直接用上下方向鍵選中空閑空間,下面的菜單會改變成新建分區的操作菜單,開始新建空間就可以。

如果是新硬盤這里只有一個空閑空間,也可以開始新建分區。

如果是舊硬盤但是打算在電腦上只安裝一個Arch Linux操作系統,就從如上圖的界面開始,上下方向鍵鍵中一個分區,左右方向鍵選“刪除”。直到全部刪掉。之前沒有在Windows中事先留出空閑空間,但是要保留Windows系統的也可以在這里操作,但是需要自己非常熟悉硬盤的分區大小信息,能根據上面的圖標確認哪個分區是可以刪除的。這一點對小白比較難,所以之前建議去Windows的圖形界面中直觀的操作。

空出空間以后開始為Arch Linux系統分區。Arch Linux是可以不分區的,只建立一個分區直接安裝可以通過。但是萬一需要重裝系統,會把整個分區格式化,個人存儲的文件和數據都會隨著丟失。一般建議分四個區。還可以分更多區,把根目錄下的所有目錄都單獨掛載到一個分區。但是對個人電腦來說,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好處。

這四個區分別是:

/mnt分區,用來存儲系統和將來安裝的軟件,這個分區一般要15G-20G合適,視未來計劃安裝多少軟件決定,也可以更大。

/boot分區用來存儲啟動信息,該分區有200M足夠了。

/swap分區,作為交換空間,相當于Windows的虛擬內在,該分區大小看電腦的內存情況,小于或等于2G內存設置為內存大小的至少2倍,大于2G可以設置為內存大小,足夠大的內存甚至可以不要這個分區。

/home分區,用于存儲用戶的數據,該分區就是用戶自己使用的分區,所以硬盤剩余的空間都留給這個分區就對了。

下圖是在硬盤空閑空間上建立分區的界面:


新建分區

選中剩余空間,選擇新建分區,分區的大小需要手動輸入,直接輸入多少g或者多少m就可以。新建立系統的安裝分區也就是/mnt的分區,再建立/boot分區,然后建立交換分區/swap,最后剩余的空間都留給/home分區。如果是BIOS啟動模式,選擇“新建”回車后有可能需要選擇建立“主分區”還是“擴展分區”(硬盤中沒有分區或者主分區不足4個,就會詢問,如果已經有4個主分區就不會詢問,默認建立擴展分區。EFI模式可以建立無限個主分區,所以不會詢問,直接建立主分區)。原則上盡量使用主分區。如果主分區用盡,建立擴展分區是注意不要修改分區大小,直接回車,因為擴展分區本身不是一個分區,回車后會發現擴展分區下的硬盤還是剩余空間,只是被劃分到擴展分區下了。繼續在剩余空間上操作分區。按上面說明的分區大小,分別建立四個分區。然后在退出前需要選擇“寫入”。并在下方輸入“yes”,是完整的yes不是輸入一個y。然后選擇退出就會退出到命令提示符。再輸入一次lsblk命令以查看新建分區的情況。

確認分區建立無誤,需要對建好的分區進行格式化。以下命令中以全新硬盤只有這四個Linux分區為例。指定硬盤分區的具體數字根據實際情況替換。

格式化根分區,也就是前面說的/mnt分區:mkfs.ext4 /dev/sda1

格式化/boot分區,為了通用性該分區格式化為fat32格式:mkfs.vfat -F32 /dev/sda2

格式化交換空間/swap分區:mkswap /dev/sda3

格式化用戶的數據空間/home分區:mkfs.ext4 /dev/sda4

格式化為ext4分區時通常需要輸入“y”確認,其他操作沒有報錯就是通過。然后需要將分區掛載到目錄。也就是告訴系統哪個分區分別用作存儲什么內容。

掛載根分區:mount /dev/sda1 /mnt

首先需要根分區,其他一切分區目錄都掛載在根后面。

掛載boot分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傳統BIOS啟動模式,一種情況是UEFI啟動模式。還記得剛開始先用一個命令來查看系統的啟動模式嗎,就是為了這里。首先要在根目錄下建立相應的目錄。

BIOS模式建立:mkdir /mnt/boot

UEFI模式建立:mkdir -p /mnt/boot/EFI

UEFI模式下建立了兩個目錄,boot和EFI。多出來的這個EFI可以單獨掛載,也可以與Windows系統的EFI分區共用。為了對小白清晰理解,我們直接把他掛載到分好區的boot分區。掛載這兩個目錄:

BIOS模式掛載:mount /dev/sda2 /mnt/boot

UEFI模式掛載:mount /dev/sda2 /mnt/boot/EFI

swap交換分區不需要掛載,但是需要啟用,輸入命令:

swapon /dev/sda3

建立home分區目錄并掛載分區(由此處可以理解,linux系統的每一個文件夾都可以單獨建立并單獨掛載到一個獨立的分區。但是每個目錄都必須在/mnt后面):

mkdir /mnt/home

mount /dev/sda4 /mnt/home

再次輸入lsblk命令查看硬盤分區情況,沒有意外的話,每個相應的分區后面應該已經標注了所掛載的目錄。到目前為止,分區和掛載已經全部完成,下載就是安裝系統了。以上過程如有報錯不通過的情況,為了節省排查問題時間,可以直接從重新執行cfdisk命令重新分區開始。重新分區前,已經掛載好的目錄需要把命令改成umount卸載。

安裝Arch Linux基本系統

安裝Arch Linux需要從網絡下載大量數據,而且主服務器在國外。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使用國外服務器超載會非常慢。因此,在這之前最好修改為首選使用國內鏡像網站下載,速度通常會提高很多。執行下載命令:

nano /etc/pacman.d/mirrorlist

這里的“nano”是系統自帶的文本編輯器,這條命令是使用nano這個文本編輯器打開了“mirrorlist”這個文件。在打開的文件最上面輸入以下內容:

Server = http://mirrors.163.com/archlinux/$repo/os/$arch

Server = http://mirrors.aliyun.com/archlinux/$repo/os/$arch

以上兩條分別是添加了網易開源鏡像網站的源和阿里云的開源鏡像源。可以都添加,也可以添加一個,還可以從網上搜索其他鏡像源使用。有搜狐,騰訊,清華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大,西南科技大,蘭州大學等眾多的輛鏡像源可供選擇。視自己網絡的訪問速度盡量使用比較快的源。添加國內源的部分,不一定添加哪一個源,也不能確保每個源隨時都能用,所以也可以不添加,系統會自動掃描全世界可用源里面速度較快的下載數據。

編輯好以后按“Ctrl+X”,然后按“y”回車保存退出。然后輸入以下命令刷新:

pacman -Syy

執行以下命令真正開始安裝Arch Linux系統:

pacstrap -i /mnt base base-devel

執行命令后會出現幾個選擇軟件包的提示,全都是“默認=all”,敲回車默認安裝。然后要輸入一個“y”確認安裝。然后開始從鏡像源下載并安裝。下載過程中會有意外斷流的提示,不用擔心,系統會自動從其他源嘗試下載,只要還在走,就是沒有問題。等待安裝完成。

安裝完成重新返回到命令提示符下,需要生成fstab文件。fstab是一個關于文件系統的文件。在開機時就這個文件告訴引導程序文件系統的掛載情況。我們的配置現在都是基于U盤啟動環境的安裝盤。電腦上安裝的系統中并沒有配置情況,執行以下命令在電腦中生成fstab文件:

genfstab -U -p /mnt >> /mnt/etc/fstab

為了確保無誤,用文本編輯器打開看一下文件是否成功生成:

nano /mnt/etc/fstab

fstab文件生成無誤,按Ctrl+X退出nano文本編輯器。

到目前為卡,操作一直在U盤啟動的環境里進行。下面要進入新安裝的電腦系統中繼續以后的安裝和配置。執行下面命令進入電腦的新安裝系統:

arch-chroot /mnt /bin/bash

現在我們進入了電腦本身的系統。先要做一些配置工作。此時的電腦只有系統,但是沒有引導文件,所以此時不能重啟,否則電腦是不能啟動的。需要繼續配置。

系統中默認有一個用戶叫“root”。這是個超級用戶,擁有對系統的一切權力。即使讓系統刪除自己本身也會執行無誤,所以我們首先要給root用戶設置密碼?,F在我們安裝系統默認使用的就是超級用戶。輸入下面命令來設置密碼:

passwd

象我們熟悉的那樣,密碼需要兩次確認輸入。然后就生效了。

在Windows環境下我們的電腦都有一個網絡ID,比如在辦公環境的網上鄰居里,你與同事交換文件時就可以看到。Linux下電腦同樣需要一個名字。下面來配置電腦的主機名:

echo 你電腦的主機名 > /etc/hostname

然后打開/etc下的hosts文件,把主機名字進去:

nano /etc/hosts

看,我們已經在主機的根目錄下,所以再編輯里面的文件,就不再需要前面的/mnt了。當然你輸入上也不會出錯。我們本來就在根目錄下面,只是顯得有點多余而已。就象你在自己家對孩子說:給爸爸從咱家的冰箱里拿瓶啤酒。這個“咱家”是沒有必要的。言歸正傳,打開文件以后交主機名添加在如下示例的位置:

#<ip-address> <hostname.domain.org> <hostname>

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你電腦的主機名

: : 1 localhost.localhost localhost 你電腦的主機名

添加好以后按Ctrl+X,按“y”,按回車保存退出。

安裝grub引導系統啟動

前面提過,現在的系統還不能引導啟動電腦。現在來安裝grub使系統能夠引導啟動。安裝grub使用的是pacman,這是Arch Linux的軟件包管理器,擔負著安裝,卸載軟件,更新系統,刪除無用的軟件包等眾多的任務。此后在Arch Linux中,會經常用到這個命令。還有眾多不同功能的參數。

grub是一個引導器,同時支持UEFI和BIOS啟動,還支持Windows系統,所以我們使用這個引導器。在單系統并且BIOS啟動時,只需要grub就夠了。UEFI啟動還需要安裝efibootmgr,電腦里有多個系統,比如前面說的之前有Windows系統,還需要安裝os-prober。根據自己的情況執行下面命令安裝自己需要的軟件包:

pacman -S grub efibootmgr os-prober

是的,pacman可以同時安裝多個軟件包。每個軟件的名字用空格鍵分開。用pacman安裝軟件包時,每一次都需要按“y”確認安裝。

然后將引導信息寫入硬盤的引導扇區(一直要記得選擇哪塊硬盤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哦):

grub-install --recheck /dev/sda

最后來生成引導配置文件: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在這里會提示你沒有找到安裝U盤的系統,也沒有找到Windows的系統,沒有關系。等我們重新啟動成功后,再執行一次這條命令就找到了。

好了,現在電腦已經可以從Arch Linux啟動了。為了重啟后還能使用網絡,我們需要執行下面這條命令:

systemctl enable dhcpcd.service

現在不是可以使用網絡嗎,為什么還要配置網絡呢?因為現在的網絡是U盤啟動的安裝系統默認配置好的。新安裝的電腦系統里并沒有配置網絡。上面這條命令可以讓我們在重啟拔掉U盤以后仍然可以使用網絡。

現在退出臨時進入的新系統,退回到U盤安裝環境中:

exit

然后重啟電腦:

reboot

此時,在電腦關機的時候,拔掉安裝用的U盤(如果是光盤,取出來)。

系統重新啟動,先是grub的啟動選單。但是沒有Windows系統,別急,這事兒上面解釋過了。

成功啟動以后,需要登錄才可以繼續。上面說過,系統有一個默認的超級用戶,我們還為他設置了密碼。輸入用戶名:root,回車。輸入剛才設置的密碼,回車。當當~,成功登錄新的系統。

不要忘了還有另一邊的Windows系統呢。重新生成一次grub的配置文件,等下次啟動的時候,grub的啟動選單里就會有WindowsbootManager了。再執行一次這個命令: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前面說過,現在使用的root這個用戶權力非常大,即使刪掉系統本身,也會被執行。所以,為了避免日常工作中的操作失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需要添加一個普通權力的系統管理員。平時就在這個普通的系統管理員用戶下使用電腦。但是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獲得臨時的root權限。執行以下命令建立一個隸屬于wheel組的新用戶:

useradd -m -G wheel -s /bin/bash 你的用戶名

為新建立的用戶設置密碼:

passwd 你的用戶名

然后輸入兩次密碼確認。建立密碼成功。

為了使新建立的用戶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提權,獲得臨時的root權限,需要修改一下wheel的權限設置:

nano /etc/sudoers

在打開的文件里,找到"wheel ALL=(ALL) ALL"這一行,一般在文件比如靠后的位置。把前面的“#”號去掉。#號在Linux系統中起注釋的作用。前面有這個符號的命令不起作用。去掉這個#號,然后保存退出。(什么,你不知道怎么保存退出?翻前面的內容,已經用過好幾次了。)從次以后,新建立的這個用戶,平時使用自己的權限工作。在需要執行需要root權限的命令時,在命令前加上"sudo"與命令以空格間隔,就可以獲得臨時的root權限執行該命令。

配置區域環境,時間和語言

修改locale.gen文件,配置語言環境:

nano /etc/locale.gen

找到en_US.UTF-8和zh_CN.UTF-8,取消前面的“#”號。保存退出。如果需要系統支持其他語言,也可以同時取消其他語言前面的井號,比如zh_HK.UTF-8是香港中文。有眾多的語言和編碼可選,但是Liunx下建議選用UTF-8編碼,會比較少出問題。

保存退出后重新刷新一下區域信息:

locale-gen

將區域信息寫入locale.conf文件: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需要說明:這里可以設置成中文,但是locale.conf文件是全局設置,在這里設成中文或者其他非英語環境,桌面環境下會正常顯示,但是命令行模式下會變成亂碼。中文的問題在后面用其他方法解決。

下面設置時區為亞洲上海,是的上海,在Linux系統里中國的時區是上海,不是北京: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對系統時間進行配置。單系統環境下,建議將系統時間設置為UTC,并且開啟網絡對時:

hwclock --systohc --utc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與Windwos共存的系統,建議系統時間設置成localtime,不要開網絡對時,否則兩個系統的時間會不一致:

hwclock --systohc --localtime

至此,Arch Linux的基本系統安裝完畢。如果是一個服務器系統,為了節省資源,不需要桌面環境,直接配置服務器軟件就可以了。但是我們是要配置一臺日常辦公娛樂上網的電腦。所以,需要安裝桌面環境,安裝相應軟件。

安裝桌面環境

Arch Linux的可自由配置度非常高,可以使用非常多桌面環境。這里選用兩種桌面環境KDE和Xfce同時進行說明。

KDE桌面環境是歷年來排名第一個的Linux桌面。其特點是界面華麗,支持的特效多,可定制性非常高,插件多,幾乎可以按意愿改成任意的樣子。但是也因此消耗電腦系統資源比較多,需要電腦有比較好的配置。但是仍然要比Windows占用資源要少得多。基本上可以任為,可以流暢使用Windows7和Windows10的電腦,都可以使用KDE。KDE的最新版桌面叫Plasma。

Xfce是一個輕量級的桌面環境,占用系統資源比較少。它不是最輕量的,但是在輕量化,功能,和美觀上取得最佳平衡的桌面系統。大部分普通電腦和比較老舊的電腦,適合安裝選擇Xfce作為桌面環境。該桌面目前的版本是Xfce4。

另外還有gnome,LXDE等眾多桌面環境可以選擇。但是相比較而言,要么可定制性不如KDE,要么雖然足夠輕量化,但是界面太過簡陋。

要安裝桌面環境,首先要安裝xorg。xorg是所有桌面環境的基礎。安裝所有桌面環境都要依賴它:

pacman -S xorg

象安裝系統一樣,會詢問安裝其中的哪些軟件包。對于新手來說“默認=all”是非常保險的選擇。

然后會有四種不同的實現方式,直接敲回車“默認=1”也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接下來安裝登錄管理器,它負責銜接終端和桌面環境,使用桌面環境登錄系統。登錄管理器有些地方也叫顯示管理器。同樣有很多種,而且可以與不同的桌面環境相互交叉組合使用。但是每一種都有建立的組合,或者比較適合在一起的組合。

配合KDE-plasma使用的最佳選擇是SDDM顯示管理器,KDE和Arch官方都推薦使用此組合。

配合Xfce4使用也可以使用SDDM,但是我們更希望為它選擇一個同樣輕量化一些的顯示管理器。之前有個輕量化的是SLiM。但是現在該管理器已經停止更新,官方網站也已經關閉,所以不再推薦。另外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是lightDM,非常輕量化也好用。但是對新人來說,它的greeter和自動登錄設置并不容易。所以這里選用LXDE桌面使用的LXDM作為Xfce4的登錄管理器。這樣做的缺點是不支持XDMCP協議。但是對新人來說,什么是XDMCP協議……

為KDE-Plasma桌面安裝SDDM(Xfce4也可以用):

pacman -S sddm

運行以下命令查看是否安裝成功:

systemctl start sddm

登錄界面成功顯示,說明安裝成功。先不要急著登錄,桌面環境還沒有安裝,登錄不進去的??梢园碈trl+Alt+F2(或者2-6中任意一個),切換到一個tty界面,登錄root帳號繼續安裝。設置SDDM開機啟動,這樣下次開機就會直接進入圖形界面,而不是黑白分明的命令行:

systemctl enable sddm

對于Xfce4桌面,安裝LXDM登錄管理器(也可以使用上面的SDDM):

pacman -S lxdm

設置lxdm開機自啟動以便下次開機直接進入圖形界面:

systemctl enable lxdm

這條命令Arch的wiki上說是:systemctl enabl lxdm.service。經常實驗會反復載入而不能進入桌面。wiki上提醒要修改lxdm.conf中lang=1,實際上默認已經是了,不必修改。但是對于下面這條是正確的,我們要安裝Xfce4桌面,LXDM是LXDE的默認登錄管理器。需要修改為Xfce4:

nano /etc/lxdm/lxdm.conf

找到:session=/usr/bin/startlxde這一行,修改為:session=/usr/bin/startxfce4

同時找到#autologin=username,取消前面的#號,并將username修改為前面建立的系統管理員用戶名,可以實現不輸入密碼直接登錄桌面。保存退出。

分別安裝KDE-Plasma桌面或者Xfce4桌面。

pacman -S plasma kde-l10n-zh_cn

pacman -S xfce4

這里安裝的都是系統的基本組件,不包括桌面系統提供的應用軟件包。kde-l10n-zh_cn是Plasma桌面環境的中文語言包。Pasma桌面的附帶軟件包是kde-applications,可以選擇安裝,會增加一些小工具。Xfce4的附帶軟件包是xfce4-goodies。

安裝完成以后,如果現在重啟電腦,應該可以進入圖形界面,登錄我們安裝好的桌面環境了。但是這時候的桌面環境是全英文的。

設置系統本地化,實現中文顯示和輸入

首先要至少安裝一種中文字體,這里安裝“溫泉驛米黑”字體:

pacman -S wqy-microhei

然后設置中文區域:前面說過在locale.conf下設置成中文,會影響到命令行下亂碼。所以我們新建~/.xprofile文件(如果已經有此文件就打開此文件),寫下這樣幾行:

export LANG=zh_CN.UTF-8

export LANGUAGE=zh_CN:en_US

export LC_CTYPE=en_US.UTF-8

保存退出。這里的~/指的是該用戶名的主目錄。也就是某個用戶名登錄后默認的位置?,F在所有的目錄正常情況下應該是root的根目錄。這個文件會在系統載入圖形界面時讀取,只影響本用戶,對其他用戶沒有影響。為了避免重復輸入,把新建的文件拷貝到之前建立的普通“系統管理員”的主目錄下,以便使桌面環境也是中文:

cp .xprofile /home/你的用戶名

到目前為止,桌面環境設置好了。此時重啟會進入中文的桌面環境。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Arch Linux的許多操作依賴于命令行終端。但是我們在桌面環境下不希望經常需要來回切換。我們希望在桌面環境下安裝一個虛擬的命令行軟件,以達到臨時使用命令行的目的。如果沒有安裝相應桌面的軟件組件包。在Xfce4中,按本流程安裝后會自帶一個虛擬終端。但是KDE-Plasma下不會有虛擬終端。KDE的默認虛擬終端是Konsole,可以直接安裝。但是為了更好用,我們安裝它的一個變體yakuake:

pacman -S yakuake

當然Xfce4中也可以安裝這個虛擬終端使用。同是Arch Linux系統,只是桌面環境不同,軟件之間并沒有那么明顯的界線。

可以在這里把需要的所有軟件都安裝完,重啟進入桌面環境后可以直接使用。為了引導小白用戶熟悉桌面環境下的操作?,F在重啟電腦,進入桌面環境繼續安裝其他需要的軟件,輸入:

reboot

回車,重啟。

進入桌面環境,安裝和配置必要軟件

不出意外,現在 已經進入桌面環境了。久違的桌面,久違的鼠標。對于Xfce4,之前如果在安裝LXDM登錄管理器時設置了自動登錄,會直接進入桌面,否則需要輸入用戶密碼登錄。KDE-Plasma第一次登錄需要輸入用戶密碼登錄,可以在桌面環境下設置免密碼自動登錄。因為之前設置了中文環境,沒有特殊情況進入的桌面應該是中文環境。如果還是英文,最有可能的兩種情況,一種是~/.xprofile文件位置不對,這個文件的正確位置是用戶的主目錄,root用戶在/root,其他用戶在/home/你的用戶名。另一種情況是文件內在輸入有誤,打開桌面下的虛擬終端重新編輯文件內容并重啟。

Arch Linux沒用支持圖形界面的軟件管理。所以安裝軟件時一直需要使用命令行下的pacman。去“程序啟動器(相當于Windows系統的開始菜單)——系統”下找到虛擬終端,

KDE-Plasma虛擬終端是之前安裝的yakuake,因為它是Konsole的衍生版,所以會同時安裝原生的Konsole,兩個都可以用。yakuake第一次打開會提示以F12為快捷鍵打開,可以按自己需求修改為其他熱鍵。

Xfce4的虛擬終端是自帶的terminal。無論哪種虛擬終端,界面的顏色字體都可以自定義,甚至可以設置背景為透明,在空白處點右鍵——編輯當前方案即可。

首先解決系統沒有聲音的問題。Arch Linux安裝時默認是靜音的。對于KED桌面很簡單,點擊系統托盤上的小嗽,對揚聲器和麥克風(如果有)取消靜音既可。對于Xfce4,需要先安裝一個工具來取消靜音,打開虛擬終端執行以下命令:

sudo pacman -S alsa-utils

然后打開聲音工具:

sudo alsamixer

這時會看到一個聲音設置的界面。下面標有“MM”的聲道是靜音的,用左右方向鍵選中靜音的聲道,按m鍵取消靜音使其變成“00”,按ESC鍵退出即可。可以執行以下命令測試聲音是否正常。其中的數字按自己電腦聲道的多少改變:

speaker-test -c 2

將終端修改為zsh,加強終端的功能和易用性。首先安裝zsh和git:

sudo pacman -S zsh git

因為桌面環境默認登錄的是之前建立的系統管理員用戶,所以使用安裝命令等需要root權限的命令時需要加上sudo,并且輸入密碼。下面設置zsh為默認終端:

chsh -s $(which zsh)

這樣當前用戶的默認終端就修改為zsh了。現在執行:

zsh

提示符的樣子稍有變化,好像沒什么特別的。不過zsh比之前使用的bash要強大得多。為了進一步增強zsh的功能,給zsh安裝oh my zsh:

sh -c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com/robbyrussell/oh-my-zsh/master/tools/install.sh)"

執行后視網速情況有一個克隆的過程,看到字符排列出的oh my zsh的大圖標,提示符的樣子又變了?,F在我們擁有了一個強大得多的終端。接下來先在這個終端下安裝一樣常用軟件。首當其沖是中文輸入法,安裝fcitx小企鵝輸入法模塊:

sudo pacman -S fcitx-im fcitx-configtool

需要設置輸入法的環境變量,打開~/.xprofile文件:

nano .xprofile

編輯用戶自己的文件不需要root權限,所以沒有sudo,增加以下內容:

export GTK_IM_MODULE=fcitx

export QT_IM_MODULE=fcitx

export XMODIFIERS="@im=fcitx"

保存退出。如果系統中有多個用戶,將本文件復制到相應用戶名的主目錄下既可生效。不必一一輸入。本文件只對當前用戶有效。

可以直接重啟電腦使輸入法生效,注銷也是可以的。但是有時候我們不好判斷哪些設置需要注銷,哪些需要重啟,所以干脆在大多數時候重啟生效。重啟系統后,系統托盤的通知區域出現了鍵盤圖標,在鍵盤圖標上點右鍵——配置,點右下角的加號添加自己需要的輸入法,五筆拼音都有。并且可以在“全局配置”里更改輸入法快捷鍵和候選詞數量。如下圖:


fcitx輸入法配置

如果你喜歡使用使用英文桌面,但是要安裝中文輸入法,以上界面是英文的。取消相應位置的“僅顯示當前語言”,同樣可以找到中文輸入法添加。

安裝應用軟件和中文語言包。

下面的事情就簡單了,Linux下有海量的開源軟件供我們使用。辦公軟件有openoffice,libreoffice后者是前者的一個分支,功能有所擴展,甚至還有wps-office等。此三者都能兼容微軟office。但是因為編輯和字體等,以及其它某些方面微軟的專有版權原因,打開微軟office文檔會有排版的錯位問題。就象我們在Windows下使用WPS的感受類似。瀏覽器就更眾多了,比較主流的有谷歌的Chrome,Mozilla的火狐Firefox,都是兼容性非常好,功能非常強大的瀏覽器。比較輕量化的還有著名的Opera。它們每個都有眾多的衍生版本,功能增強不一而足。

下面列舉一下筆者選用部分軟件及理由:辦公軟件使用lbireoffice,因為它比openoffice更激進,新功能更多,而且是開源的,WPS是一個專有軟件。瀏覽器使用火狐firefox,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谷歌chrome在內地使用不能網絡同步,而且比較吃資源。圖片處理軟件自然是gimp,其實krita也很好,可惜沒有中文。矢量圖編輯軟件使用inkscape。音樂播放器使用Audacious,輕量化而與KDE桌面結合完美。播放視頻當然用強大的mplayer,自帶大量解碼器,不必再費神解碼器的問題,同時安裝Smplayer前端以便在圖形界面操作,不必去命令行運行。本篇中的屏幕截圖使用KDE原生的Spectacle,安裝以后可以去系統設置的鍵盤設置里自定義截屏快捷鍵。文件管理器使用KDE原生的Dolphin,系統原生,不必解釋。其它更多需求請用戶自行探索少量軟件倉庫。

關于某些軟件需要中文語言包的問題。可以在安裝時使用終端的自動實例功能查找并安裝,以安裝火狐瀏覽器Firefox為例。安裝好火狐瀏覽器以后,發現是英文的,需要中文語言包,打開虛擬終端輸入以下命令:

sudo pacman -S firefox

此時不回車,按兩次Tab鍵,這個命令就變成了:

sudo pacman -S firefox[Tab][Tab]

此時會看到如下圖的畫面,終端列出了firefox這個軟件包所包含可以安裝的所有擴展組件:


使用自動實例功能查詢軟件可選包

尋找其中帶有zh-cn字樣的包,一般就是軟件的中文語言包。用方向鍵選擇,然后回車確認安裝。再次打開軟件就是中文了。

至此,我們已經完整配置了一臺日常辦公娛樂家庭上網用的Arch Linux系統個人電腦。最后還有一件事情——

使用AUR

AUR是Arch Linux上的“用戶軟件倉庫”,它與pacman的區別是后者的軟件是經過官方驗證的,官方提供的軟件倉庫。AUR中提供的軟件包,是由用戶自己編輯,自我上傳的,數量眾多,功能豐富,但是兼容性,穩定性沒有得到驗證。當然也不排除別有用心者上傳的包中含有惡意代碼程序。當然絕大部分還是好的。

使用AUR最簡潔的途徑是安裝yaourt。首先需要在pacman中添加中文源,這是軟件包管理器的源,不是軟件安裝時那個源。以網易開源鏡像源為例,具體源的地址可以去相關鏡像源網站的幫助文件里獲得。

編輯/etc/pacman.conf文件:

sudo nano /etc/pacman.conf

在文件最后添加如下內容:

[archlinuxcn]

SigLevel = Optional TrustedOnly

Server = http://mirrors.163.com/archlinux-cn/$arch

保存退出后刷新pacman數據庫:

sudo pacman -Syy

安裝中文源密鑰:

sudo pacman -S archlinuxcn-keyring

安裝yaourt:

sudo pacman -S yaourt

好了,yaourt可以使用了。使用方法與pacman一樣。在pacman中找不到的軟件,可以用yaourt試試。例如在官方軟件倉庫中是沒有QQ的,但是在AUR中有wineqq可以用??梢匀缦掳惭b:

sudo yaourt -S wineqq

注意:此處只是示例,說明yaourt的用法。實際安裝中需要先安裝wine,還要解決字體庫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都解決了,Linux下的QQ也并不好用。所以不建議小白用戶在Linux上安裝和使用QQ。如果確實有需要,可以暫時去使用官方提供的“SmartQQ”,并向官方呼吁推出Linux版本。


至此,一臺完整的Arch Linux桌面系統個人電腦安裝配置完畢。如有錯漏請不吝指出,筆者虛心接受,即刻改正。上文花費筆者幾天時間寫就,只希望對Linux小白用戶體驗使用Arch Linux有所幫助。本人對本篇擁有完整版權,任何人可以在保留作者信息的前提下自由轉載引用于非商業營利性用途。本文作者網絡ID:沉淪的菩提,新浪微博ID:沉淪的菩提。歡迎交流學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283評論 6 53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947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09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48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68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17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06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39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51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662評論 1 366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88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07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04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563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255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3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