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諸子:道家∩名家=問題解決者∪守護者
文/似或存《九型諸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這一句在《道德經》里面為什么不接“德可德也,非恒德也”,而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這是一個問題。書中又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可見,“道”和“德”的關系,以及“道”和“名”的關系,均是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一句又一次提到了“道”和“名”的關系。“道隱無名”幾乎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一個推論。
老子對“道”和“名”的討論比較抽象、簡單直接了些,而在“黃老”的相關書籍中,這個問題則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黃帝四經》中“道”和“名”并無直接相關的討論,反而是“形”和“名”相關,如《稱》篇:“道無始而有應。其未來也,無之;其已來,如之。有物將來,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經法·道法》:“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名聲號矣”、“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形已定,物自為正”。又如《經法·論約》:“故執道者之觀于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順有立,死生有機,存亡興壞有處”。《經法·論約》這一句其實也點明了“道”和“名”的關系,據此回過頭來看《道德經》第一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老子在“道可道”后面要接“名可名”了。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名家的缺點:“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其實老子的“道可道”也是足夠“苛察繳繞”的,只不過道家的“名”沒有名家的“名”那樣專注于概念。李若暉《老子集注匯考·第一卷》一書,只涉及《道德經》“道可道”這第一章,用了800多頁。先秦名家的學說可沒有這等待遇。
5W6:道家偏名家→問題解決者(Problem-Solver)
《黃帝四經》中“形”與“名”是較基本的概念,雖然并非每一章都提及,但在四篇之中均有出現。比如《經法》篇以道、形名、法為脈絡,以“道法”章開篇,以“名理”章結束;《十大經》出現不少黃帝君臣的對話,以“名形”章結束;《稱》、《道原》篇幅較短,也都討論了“形”、“名”。
《黃帝四經》較《老子》更明確地提出“帝王之術”,而書中的“形名”意識似乎是一種基本功。
“《黃帝四經》的‘名’,弱化了《老子》中的抽象性,卻還沒有完全落到治理國家的實用層面。”(《先秦道家名思想研究》)
“《鹖冠子》的‘名’思想,在理論性和實踐性上都已成熟而完備……融合儒墨,對治國提出了一套詳細方案。”(同上)
《鹖冠子》也是黃老學說的著作,根據出土文獻的證實,這本書并非后人偽造,且成書于秦朝焚書之前。
黃老學說的著作比較偏于解決問題,如《黃帝四經·十大經·五正》講述黃帝擒獲蚩尤之前,他和臣子的對話,閹冉分析形勢:“今天下大爭,時至矣,后能慎勿爭乎?”黃帝問道:“勿爭若何?”閹冉以人作比喻并說:“枯骨何能爭矣?”于是黃帝重用閹冉,后來閹冉認為時機已到,可以攻打蚩尤,他說:“可矣。夫作爭者兇,不爭者亦無成功。何不可矣?”這一章的對話,就和《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相徑庭了,這反而是在分析事實之后,積極進取從而使得事情獲得成功。
《九型人格的智慧》:觀察力與有條理和注重細節結合起來,給了這種亞類型的人從各種各樣的事實中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的能力,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作出預測……(一般狀態)他們是環境的“分析家”和“編目家”,是問題的解決者,擅長剖析問題或事實的構成以發現其運作機制……他們并不喜歡內省,而喜歡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世界。
6W5:名家偏道家→守護者(Defender)
《尹文子》一書,歷來在史書記載中均歸入名家。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認為是黃老學派的,也有認為是法家的。
《莊子·天下》將宋钘、尹文一起評論:“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這段描述頗有道家、墨家合流的傾向。當然后文又說:“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此處“禁攻寢兵”的風格和惠施、公孫龍的“偃兵”主張是一樣的。
《尹文子》一書則更多地體現出以名家為主的特質,兼有道、儒、法的內容。書中有幾處舉例探討“命名”的問題,比如討論“好牛”這個說法的實質,比如將一只普通的鳥稱為“鳳凰”帶來的影響,比如老丈給兩個兒子名為“盜”和“毆”引發的問題,比如鄭人、周人都喊作“璞”的東西實際上相去甚遠。而書中的形名理論,頗偏向于實際用途。
《尹文子》探討了社會觀念、政治主張,也有形名理論、哲學思想,內容上又雜合百家。書中的形名理論又有它自己的特點:
“在先秦的名辯思潮中,講形名的人固然不少,但都沒有尹文論述得系統。因此,系統二字可以說是尹文形名理論的一大特征。”(《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下)》)
《九型人格的智慧》:這種亞類型的人通常在各種專門技術方面非常優秀……他們被知識體系所吸引,在這些體系中規則和限制因素已經明確建立……他們通常會擔當弱勢群體的代言人和捍衛者。(一般狀態)這種亞類型的人往往認為這個世界是危險的,結果導致他們持有黨派性和保守的立場……他們又牢牢地被具有專制因素的體制、聯盟及信念所吸引。
文/似或存《九型諸子》
拓展參考資料:
論文/《先秦道家名思想研究》周曉東(博士論文)
書籍/《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上下冊)董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