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深入思考就是反復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思考。
準備《搭配的學問》這節課用了12天,這期間雖說不是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在備課上了,但至少這已經變成了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都會拿出來之前的稿子思考一遍,朗讀一遍,每次都能找到更好的點子來修改。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課堂整體的流程已經定好,每個環節對應的問題都已設計好,唯一棘手的地方在于重點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能用比較簡潔、抽象的方式時行表達,體會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符號化思想。以下是對這部分思考的設計,以及最終采取的方案。
補充一個內容:我們學區的教學模式為“變教為學”,要求課堂上必須有小組合作、匯報。如果沒有小組合作這個要求,也就不會有下面一系列的思考。
初期思考
打開教師教學用書,翻到搭配這一課,上面寫著一句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表達思考的過程,并在巡視中注意收集不同方法的樣本。我對教參的理解就是,教師收集學生樣本,全班交流時按照順序展示:
直觀無序(文字一一記錄方法,東一棒槌,西一榔頭的找搭配);
直觀有序(文字一一記錄方法,進步的地方是這里已經有了順序的概念);
文字連線(能夠用詞語表示衣服,并通過連線的方法搭配);
抽象連線(用符號代表衣服);
最初的構思是這節課去掉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搜集作品,請作者上臺匯報,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當我把想法告訴領導時,他說按照學區的要求必須有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的思考
** 一、小組合作目標? **
小組合作必須有明確的合作目標。當每位學生都創作好自己的作品后,讓他們合作什么?
思考依據
教學目標:讓學生體會符號表達的簡潔、明確特點。
每個孩子與每個孩子的創造肯定都不相同,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能跳到用符號表示同時做到有序思考,而有的孩子可能是用簡單的文字一一記錄且沒有有序的意識。那么小組合作的目標可以定位:在合作中讓學生取長補短,體會表達方式的多樣性。
** 二、小組上臺匯報內容? **
每個小組從組內選擇一副他們自己認為最清晰簡潔的作品上臺向大家匯報。教師在巡視的時候需要在自己內心有一個清楚地印象,每個組選的作品是什么樣的,這樣才可能按照預設的順序匯報。
再想一想,每個組內都會有一個優秀的學生,組員肯定都會推選這位優秀選手的作品,而這些優秀孩子的作品都是老師最希望的樣子。那么我預設的從直觀到抽象的順序就沒有辦法展示了,學生也沒辦法體會這個進步的過程。整節課就變成這些優秀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其他學生只有“望臺興嘆”的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更是虛設了。課堂氛圍肯定也會很單調,畢竟大家都心知肚明每個組的作品肯定都是組長的,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看來僅僅小組匯報,小組補充是不行的,怎么辦?
** 三、匯報形式的思考 **
-
1 小組匯報+教師補充
既然小組合作、匯報不能拋棄,必須在這個基礎上思考怎樣讓大部分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
教師在巡視小組合作時,收集那些被組內“拋棄”的原生態記錄方法,當一兩個小組展示了他們組內簡潔、清晰的作品(一定是抽象有序的)后,教師展示這些原生態作品,“剛才每個組內選出的作品確實都很簡潔、清晰,老師這里也收集了一些作品,我們一起看看。”一邊展示“原生態”作品,一邊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你們組內沒有選這一副當做匯報作品呢?”引導學生得出麻煩、混亂的結論,通過對比體會簡潔、有序的優勢。
但進一步,那些被展示不優秀的作品的作者會做何感想?他們就是用來在課堂上做對比的嗎?還有一點,小組匯報兩組后,不讓學生匯報了,老師直接上臺展示也太突兀了…
-
2 小組匯報+學生單獨補充
直到講課的當天,都在思考怎樣讓學生匯報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有展示、發展的機會。因為自己是第三節課才講的,所以還有兩節的思考時間。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我的思考依然沒有任何進展。因為一直在想怎樣在讓學生小組匯報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展示更多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經歷進步的過程。可同時小組展示的內容是不可能有我希望的原生態作品的,現在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已經有些來不及了。
讓學生小組上臺時展示組內所有的作品?他們的作品肯定又是參差不齊的,因為課堂上小組合作時間(40分鐘)不可能充分到讓組內每位學生都能有序的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時表達出自己完善的過程。我自己又找不到合適得體的話語引入老師的補充…感覺自己像是掉入了一個死循環,拼命掙扎著找出口。
時間已過去一半,只剩下一節課的準備時間。我走進班里看著學生們,囑咐他們拿好上課的用品。這時同班的一位老師跟我說起昨天一位語文老師也是用這班學生,她讓學生小組匯報后,個人補充。對呀,我也可以讓學生小組匯報,之后其他學生單獨上臺匯報,這樣課堂生成形式就會很豐富,同時多數學生都可以展示他們的作品,我的作用就是肯定他們的優點,同時讓學生與之前組的作品對比,體會哪個更簡便。學生自己發現不好的地方,遠比讓別人直接的指出要體面多了,這一點與我們大人不正是相同嗎?
-
3 定下的方案
有了同事的提醒,這節課最難的地方就解決了。先讓一個小組上臺匯報,無論他們組的匯報作品是什么樣的,在互動時肯定有與他們組不同的作品。然后個人上臺匯報,由一個人再引出另一個人的作品,這樣也不需要擔心沒有豐富的生成了。最后由我總結,引導學生一幅作品一幅作品的欣賞,按照第一部分的順序,讓學生體會他們的進步,這個過程像是學生作品的進化過程。
最終事實證明,這個嘗試很有效。學生既體會了符號的簡潔、清晰,又提高了參與感。
后思
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常常能迎刃而解。可換個角度又何嘗是那么容易,當一個人在某一個角度上思考的足夠深入時,換一個角度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在當前角度已經付出了足夠多的成本。
當我思考把小組匯報與教師補充結合的情況下如何更得體的指出學生的不足時,就已經屏蔽了去思考更好的匯報組合方式。又竟然是在這節課本身就是講組合的情況下,如果當初把各種匯報模式列下來(小組匯報,小組補充,教師補充,學生個人補充),再進行組合,這條探索的路或許就不會那么坎坷了。
在教學的路上持續迭代、精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