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讓正在備孕二胎的媽媽小林心有余悸。
那天,7歲的女兒去樓下便利店幫忙買東西回來后,就一直悶悶不樂,小臉皺成了一團。
詢問之下,孩子這才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便利店售貨阿姨沖她說了一句玩笑話:等你爸爸媽媽有了弟弟妹妹后,就不會再喜歡你了。
而后,女兒意味深長地看著她,遲疑片刻后問:“媽媽,是不是沒有弟弟妹妹,我就能得到你們全部的愛?”
小林坦言,她被這話嚇得冷汗直冒,趕忙安慰女兒。
萬一,女兒真的以為自己不愛她了,該怎么辦?
萬一,女兒聽信他人的話,做出傷害小寶的事,又該怎么辦?
那些肆意口嗨,喜歡無下限逗孩子的大人們,他們可曾想過,隨口一句玩笑話,看似無關痛癢,卻分分鐘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樣的「逗孩子」,樂的只有大人,傷的卻是孩子。把自己的快樂凌駕于孩子的痛苦之上,有什么可值得稱道的?
我們時不時會聽到
有人這樣「逗孩子」
“你爸媽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聽話就會被野獸吃掉!”
“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
“這(酒)是個好東西,來嘗一口?”
這樣的話說得多了,很多家長習以為常,選擇一笑而過,但卻往往忽略了:在孩子心里,這可是天大的事情!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說過:“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只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在孩子面前,開玩笑請一定要適度。如果信口開河,孩子非但不覺得好笑,反而會流露出驚懼的神色,那就是恐嚇。
最終,這些漫不經心的玩笑話,會像小刀刺痛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成為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
父母的愛,
是孩子最大的保護傘
調查顯示,有85%的人小時候都有過被開玩笑而內心不舒服的經歷,可大部分家長卻選擇不管不問。要么礙于面子,要么根本不把這件事放心上。
但其實這時候,最應該站出來給孩子解圍的,是父母!試想,如果連最親的父母,都不愿安撫無助的孩子,又有誰能幫到他們呢?
下次遇到有人隨便逗孩子,請記得以孩子的內心感受為重,第一時間站出來勇敢說“不”!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回絕:“請你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了。”
這會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站在自己這邊的,始終會自己的想法為重。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面對他人的冒犯和無禮行為,他們才有底氣去給出有力的回擊。
一次去朋友做客,她5歲的兒子長得很可愛,客人們也都很喜歡他,總會忍不住去捏捏他的小臉。可小家伙卻委屈地說:“叔叔阿姨,我知道你們喜歡我,我也很開心。不過你們可以不要捏我的臉嗎?這樣會很疼的。你們可以多抱抱我,或者陪我玩,我會更喜歡。”
后來,朋友告訴我,從小她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對方讓你感到不適,不要一味隱忍,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而是要學會以適當的方式拒絕。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被重視,被肯定,被期待。
只有這樣,當外界不和諧的聲音和干擾不期而至時,孩子才能夠自信滿滿地反擊,才不至于讓自己委曲求全,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