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時,有次課堂上,專業課老師給我們出了個題目。規則是第一位同學開個頭,隨意說一句話,后面每位同學接著這句話繼續說下去。比如,第一位同學說:今天早晨我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孩,看上去三四歲的樣子。第二個同學可以接著說:那個小孩看上去很迷茫,要哭了!這樣依次說下去。最終這個小游戲在我這里中斷了。因為我就是開不了口。現在回想起來,很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原因當然有很多了,最關鍵的一點可能是自己欠缺講故事的能力。
近年來越來越覺得,講故事,對于無論是職場中的人,還是文字工作者來說,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當你想要向別人表達一個觀點時,如果能用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故事來傳達,往往會事半功倍。因為大家都愛聽故事。那么如何編出一個好的故事呢?一個完整的故事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在《這樣寫出好故事》一書中,作者做了非常詳細地介紹。
《這樣寫出好故事》作者詹姆斯·斯科特·貝爾是創意寫作高手,出版過20余部小說,2000年克里斯蒂小說獎得主,《圖書館周刊》贊其為“懸疑大師”。美國《作家文摘》經典寫作指導書系作者,佩珀代因大學虛構寫作教授。
好的故事,能夠牢牢得吸引住讀者的目光,讓讀者愛不釋手。那么如何寫出好故事呢?好的故事,需要有好的情節來支撐,作者研究了大量的情節后,總結出一個簡單的重要原則,稱之為“LOCK系統”。LOCK代表主角(Lead)、目標(Objective)、沖突(Confrontation)和沖擊結尾(Knockout)。
1.主角
“最好的情節中,主角必須引人注目,迫使我們從頭到尾都盯著他瞧。”
接著開頭的故事講,主角是個三四歲的小孩,他有什么特點呢?如果他只是個普通孩子,那可能很快就失去吸引力。但是他身上背著書包,而且要哭了。讀者可能會想,三四歲的孩子怎么會背著書包,他是不是要找媽媽呢?他為什么會一個人呢?
2.目標
“目標是小說的動力,驅動故事前進,避免主角在原地踏步。”
忽然小孩眼睛一亮,前方有一位中年女子,他很開心地向她跑過去。他有了目標,找到媽媽。但是路上有很多車來車往,而且那位女子并沒有看到他。他一路向媽媽奔過去。一輛小汽車從他面前嗖地穿過去了,緊接著后面一輛車“嘎吱”一聲緊急剎車,停下了,險些撞到他。是不是很為他揪心?通常好的故事需要設置障礙,如果只是簡單地說:他穿過馬路,找到了媽媽。那會很難吸引讀者。另外,作者在書中還提到“如果主角的目標跟保命有關,肯定可以吸引讀者。”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我們要給故事的主角設置生死攸關的障礙。
3.沖突
“讀者想為主角擔心受怕,這樣才能從頭到尾深深投入小說當中。”
當孩子搖搖晃晃地穿過馬路,將要靠近女子時。那個女子扭頭走開了。她可能并不是孩子要找的媽媽。而這時走來了一位看上去很面善的老爺爺,他笑瞇瞇地跟小孩說話,又拿出糖果來給孩子吃,拉著孩子的小手,眼看著孩子就要跟著老爺爺走啦。
4.沖擊結尾
“帶領你的主角走上達成目標的旅程,然后把對手也丟進戰場吧。”
你的腦海里浮現出很多可憐的被拐賣的孩子形象。就在老爺爺要把孩子帶走時,一名男子沖出來了。看到孩子后,一個健步沖過去,把老爺爺推到一邊,抱起孩子。孩子很害怕,轉而又很開心了。老爺爺踉踉蹌蹌地走開了。
一個簡單的故事就勾勒出來了。這是“LOCK”系統的簡單運作。可能你會說,這只是很基本的寫故事的框架,它并不能保證我們寫出特別好的故事。是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講的,這就像學習圍棋一樣,當你掌握了基本原則后,你并不會立刻成為高手。但是起碼也不會讓對手覺得你對此一竅不通。
當我們心中有這個基本原則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稍微留意下:你每次聽到的故事,為什么會吸引你?它是怎樣開頭的,角色有什么很特別的特征?他有目標嗎?他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碰到什么困難?最終結局如何?是實現目標還是逃避目標了?
另外自己在講故事時,如果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么也要注意以上這些要點了。因為成功地吸引到注意力,才有可能把你想要傳達的想法傳達出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