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身邊出現了想“逃年”的人們,大家嚷著沒年味,過年越來越沒意思。我能確定的是,年味一直都在,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而已。那正確的過年打開方式是什么呢,容我們把過年談論一番。
每個人都需要儀式,我們成長過程需要儀式,我們變老的過程也需要儀式,我們對人生經歷的回憶節點上同樣需要儀式。而過年,就是陪著你身邊最重要的那些人一起經歷一個儀式。
我們對生活要有合理的安排,這個時代需要我們花大把時間去工作,或為各種瑣事忙碌,或為理想去學習進步,去追逐。而我們不能一直都不停下來,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容易推著人一直盯著目標去追求,而忘了自己為什么要去追求,忘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哪里。過年就是最好的停下來的“儀式”,過年的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想想我們為什么去追求,想想我們的精神寄托在哪里,想想我們到底愛著什么;想想我們該從生活中帶著情感地體會些什么,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活著。
接下來我們要聊一聊,過年這個儀式上出現了哪些問題,導致我們沒能過好年。
1)過年突如其來,自己沒有很快適應過年,過年的時候被慣性牽著鼻子走,少了對每一個細節的認真體會。有一部電影《about time》告訴我一件事,如果你有穿越時間的能力,你可以保證自己的一生都會過得充實、快樂,只要你每一天都過兩次就行了。我們人生的很多時間感覺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是第一次過,第一次過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慌張來不及適應,會忽略很多美好的細節;當我們第二次過同一天的時候,因為我們已經經歷過一次,我們不會慌慌張張,我們會認真起來去留意第一次沒有留意的那一點點的美好。但是,如果你已經理解這一個人生竅門之后,你就不再需要真正的每天穿越時間去過第二次,因為你在第一次就會學著沉下心來,認真地去體會你生活中的那些點滴的美好,并立即沉浸其中去享受它。我們平日就容易在生活中慌慌張張,忽略掉一個個美好的細節,到過年時,我們更是措手不及,忽略掉帶著滿滿溫馨的一個個美好細節。
2)現在的年輕人太多元化,有太多種完全平行的內心世界,內在需求截然不同,但是我們還想以前的人一樣,用同樣的套路去過年,這樣是沒辦法滿足年輕人的多樣性需求的,于是我們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從過年中找到滿足感,換句話說,大部分人“用戶體驗”不佳,且我們沒有意識去提升“用戶體驗”。
如果你是一個搖滾青年或朋克青年,那么你過年的時候應該約上你的伙伴們,開著車、放著最燥的音樂,在除夕的晚上跑在自己家鄉那條你忘不了每一個細節的街道上,伴著喧囂的鞭炮、煙花帶來的噪音瘋狂地叫喊著,發泄著這一年擠壓的情緒,心里告訴自己,這就是你的過年儀式。如果你是一個文藝青年,那么就在除夕夜抱著民謠吉他,請求家人們把手里的事情放下10分鐘,來接收你送給家人的新年禮物,然后,請你忘掉其他一切,忘我地彈起表達這一年心聲的民謠,唱著你曾在過去的一年最為之動容的那一句句歌詞,讓家人來聽聽你在一年結束時想說出來的心聲,心里告訴自己,這就是你的過年儀式。如果你是個佛系青年,就在過年的時候看看大家的變化,聽聽大家這一年的樂事或苦事,自己用心去體會著那“一花一世界”,感覺把這一年所有人的喜怒哀樂都感受了一次,心里告訴自己,這就是你的過年儀式。又或者像我一樣,在新年打開電腦,總結一年,回味著這一年有哪些苦、哪些甜,有哪些得到,有哪些失去。把這一切用圖和文字記錄下來,心里告訴自己,這就是我的過年儀式。(這種世界觀,價值觀的多元化衍生,正是從80后一代開始。抱著一種開放體貼的態度,我將所有38歲以下的朋友,都稱為“青年”。)
3)人就是這樣,不懂得珍惜一直擁有的珍貴的東西。試想一下,當你一個人在外忙碌工作到除夕,看到其他人回家過年,你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公司,是否會有悲傷逆流成河的感覺。當你回家過年,而家人不在身邊,你看著朋友們都是一家人完完整整吃團年飯,你是否會有悲傷逆流成河的感覺呢。試想一下你碰到這些場景時,是否就明白了“過年”多珍貴,能跟家人一起過年多珍貴。
關于過年,還有一個重要的事:除了遵從自己內心的舒適,請始終記得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明白你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有多少種身份,明白每種身份對應著什么責任。正視自己的每一個角色,做好每一個角色,你是父母的孩子,你是老婆的丈夫,你是孩子的父親,你是朋友的老鐵。過年要跟你身邊每一個重要的人一起完成儀式,陪著父母吃團年飯,陪著老婆看煙花,給孩子派紅包,給親戚朋友拜個年。學會過年,就說明你真的成熟了。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樂,請珍惜你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