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他很近很近,院士不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我們有一面之交,在課本上;我們有一粒之遙,在飯桌上;我們有一世之緣,在人間里。
一位行走大地的人
一顆普通的心
一雙不凡的眼睛
那個人
創造出一個世紀的神話
那顆心
容得下天下蒼生
那雙眼
超越地平線
(袁隆平,出生北京,籍貫江西,畢業重慶,研究湖南,造福于全人類)
旭陽外甥 寫道:
他俯下身
是一個世紀
他直起腰
卻已是2021
他做了一個夢
因此成就十四萬萬人的夢想
他哈哈一笑
洋溢出萬萬人的笑臉
明年小滿過后
我們再一起坐在禾苗邊
吹涼風,賞明月
想必您也在那顆星星上種滿水稻
他活在每一穗風垂的稻穗里
與我們共饗這盛世
老鄉們說:
“90年代,自從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我的父輩們每年的秋收都特別的開心,一大家子吃飯問題解決了,孩子們的學費有了希望,生活得以改善…袁老先生,一路走好!中國的驕傲,地球人的驕傲!”
“記得小時候家里水稻產量好才800一畝,今年爸爸讓我買水稻種子隨口問了下每畝產量多少,爸爸說1600到1700左右,我想這就是袁老的功勞吧,袁老我們老百姓不會忘記您的,您一路走好…”
禾葉:
上午看到有人痛批謠傳,心道不好了,袁老今年91,身體大約是出現什么情況了。生老病死雖然是常有的事,但有的人如鴻毛,有的人卻是泰山。袁老是中國人的定心丸,這是眾多院士中唯一一個真真正正關心老百姓吃得飽不飽的人。
下午,噩耗傳來,幾番落淚,仿佛被人拿去至親之人,失去心靈的依靠一般。
“我還有三個愿望,高產,再高產超高產。海水稻。雜交海水稻。”這位91歲的老人保持著他一生純潔又簡單的想法。提高水稻產量,解決水稻種植中的實際問題。
我以為他像我的父輩們那樣,經歷過五九年,經歷過課本上不能描述的餓殍年代。然而他卻有著穩定良好的條件,父母是高知識分子,家庭不必為吃喝發愁。這個人也是個普通人,曾經年少貪玩曾經青春幻想曾經想當運動員,然而當他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時,他便一心一意地去做這件事了,這一做就是一輩子。
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
他這一輩子做得事一句話說得清楚,雜交水稻,提高糧食產量,養活更多的人。
人類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增長,主要原因是食物問題取得突破,比如用火做熟食;比如馬鈴薯被用作食物;比如水稻產量的提高。人類也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博士,院士是人類寄予厚望的開拓者,開拓新領域新境界。排除那些徒有虛名的人,那些真才實學的人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真正的領航人。
忘記那些如雷貫耳的政治家吧,他們是世界游戲的操控者,事實上他們也是生命切割機。唯有像袁老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踏實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人。
袁老說他還有一個夢,坐在高高的稻谷下乘涼,看稻子結得像葡萄一樣飽滿的穗子。“我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福特曾在2020年錄制一段袁老的專題報道,40多分鐘的鏡頭里袁老吃飯,睡覺,參加活動,接受國家勛章。在和孩子們一起時,他總會打起精神和他們合影。
有一次,和研究生一起合影,學生們排著隊數著三二一的快節奏和他合影。但就是這次為了滿足孩子們的愿望,袁老堅持站著,回去后身體就出問題,不得不吸氧。就這,老人一句怨言也沒有。對那些榮譽上的事他說不重要,但對于新生代和年輕的孩子們他盡可能多做一點。
我喜歡看他笑起來的樣子,當他看到稻田當他看到水面上嘎嘎叫的小鴨子,這位耄耋老人忍不住笑了,像個孩子般開心地笑了。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重要的人在為我們活著而努力付出,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無聲地關注著這個星球。一顆星星的升起,將會照亮更多的地方。袁老,我們將好好吃飯,尊重每一粒米。誰說那些吃米的人當中沒有新的小星星在成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