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無錫被雪玩壞了。
在段子手高潮迭起的狂歡中,這條實在是令人拍案叫絕:整個無錫都在等雪,就像一個初戀的少女等待男友,又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所以,今天上一首很應景的詩。
? ? ? ? ? ? ? 夜雪
? ? ? ? ? ?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備注:
衾,被子的意思。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難著。
全詩很好理解。夜間忽覺被窩里有點冷,眼睛一睜,發現窗戶外亮亮的,時時聽見竹子被壓折的聲音,方知雪下得很大。
之所以推薦這首詩,一方面是配合這場據說今晚上會來的的大雪,二是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學寫作文。
別笑,我是認真的。
白居易是誰?在唐代,他可是被當時的人稱之為詩仙的人物,尤其在日本,粉絲多了去了。妖貓傳,妖貓傳,妖貓傳,說明一切。
好了,老師就這么敷衍了事地介紹完畢。
白老師小課堂現在開始。
一、角度
寫雪一般寫什么?
白茫茫,粉妝玉砌,銀裝素裹……顏色。舞翩翩,紛紛揚揚,瀟瀟灑灑……姿態。另外,就是千里江山萬里白,無限天地一籠統的遼闊。
可是,夜晚的雪,可以寫什么?黑咕隆咚,又在被子里躺著,什么都看不見。
白老師敲黑板時間:正面寫不了,寫側面啊。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于是醒了,睜開眼睛,“復見窗戶明”,眼睛看到了,明晃晃,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這兩句,都是在寫詩人的感覺,冷,明,卻處處讓人感受到雪的存在。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里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所以,20個字,無一處在寫雪的外形姿態,卻從三個側面反映出了雪重的實質,適時變換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二、曲折
詩人明確點出“雪”的主題是在第三句。
“夜深知雪重”——詩眼是“知”。
詩人為什么會知?因為衾枕冷,窗戶明,折竹聲。“已訝”“復見”“時聞”,就是對“知”的反復確認。可是,他什么時候最終確認下雪了?換言之,他為什么不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下雪了?小白會這樣寫:今晚下雪,被窩里好冷,窗戶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咔嚓咔嚓竹枝斷了好幾根。
老白可不會那么干。因為那樣就沒意思了,一馬平川毫無波瀾引不起興趣。
白老師敲黑板時間:別急著一開始就把底都交代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曲折才抓人。
看詩人寫的這幾句,像一幅拼圖,觸覺冷,視覺明,直到最后聽覺聲出現,才完成最終判定,板上釘釘——“知雪重”了。
三、濃淡
這首詩寫于詩人任江州司馬的任上。白先生的江州司馬這個官做得可是大名鼎鼎,《琵琶行》最后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此處的江州司馬指他自己,后來江州司馬被用來代指一切官場不順遂的人。
那么,白居易謫貶江州,心情自然是孤寂的。一首寫雪夜難眠的詩,自然也是不快樂的。
再仔細讀讀,好冷的冬夜,詩人徹夜無眠,被窩里冰冰冷。睜著眼睛睡,所以才看見窗戶明,能夠“時聞折竹聲”正是反襯出黑夜的寂靜與孤獨。所以,整首詩里充滿了孤獨寂寞冷的情緒,文字后面立著一個孤獨寂寞冷的詩人。但是,我們不會覺得生硬,尷尬,因為這些情緒巧妙地和對于雪夜的刻畫一起,渾然天成。
白老師敲黑板時間:抒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感覺不到你在哼哼。
白老師小課堂到此結束。
希望晚上下雪,明天有雪可以玩。
希望雪不要太大,水管里依然有水可以流,馬路上汽車依然可以開。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