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用統整的方法學習同一類型古詩,發現其特點。
2.開啟想象,感受詩中景色。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遠見鏡未磨”的意思,感受湖光山色的壯美。
3.創設各種情景,誦讀積累古詩。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讀通詞句
1.繼續學習,引出古詩。
師:第一次見面用什么方式最好呢?我說用歌聲最好。我們來唱一首歌,好不好?
生:好。
師:我們來聽聽看唱什么歌?
(一曲《春曉》的旋律響起,學生跟唱,那清脆稚嫩的聲音十分悅耳。)
師:我聽到你們的歌聲了,聲音大一點更好,再來點掌聲更好。
(學生邊鼓掌邊唱,聲音洪亮有力。)
謝謝大家,不過我也不是白聽的,也想還大家一首,想聽嗎?
生:(興奮不已)想!
師:老師會帶來什么歌呢?(師用戲曲曲調演唱《飲湖上初晴后雨》。)
(抑揚頓挫的旋律婉轉回蕩、余音裊裊,學生掌聲熱烈。)
師:別鼓掌,別鼓掌,我又不是歌星,我頂多算個歌王。(全場大笑)知道今天學的是什么課文嗎?
生:(大聲說)知道,《古詩三首》。
師:沒錯。上節課大家已經學習了李白的《望天門山》,怎么樣,美不美?
生:美!
師:是的,大美,壯美。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另兩首同樣美的詩。
2.齊讀古詩,解釋課題。
師:第一首就是老師剛才唱過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代的蘇軾。我們來讀讀第一首的課題——
生:《飲湖上初晴后雨》。
師:大家肯定預習過了。我問一個你們都知道的問題,這個湖是什么湖?是我們的西湖,是吧!那好,誰來告訴我,《飲湖上初晴后雨》,課題是什么意思?
生:在西湖上喝酒。
師:解釋這個課題,關鍵是理解“飲”是什么意思。對了,“飲”是喝的意思。喝酒,在湖上,天氣預報一下?
生:先晴天后來下雨。
師:你再把它說一遍,我就明白課題的意思了。
生:在西湖上飲酒作樂,天氣先晴天后來下雨。
師:真好,聲音那么嫩,水靈靈的真好聽。古詩里面,最喜歡和小朋友玩文字游戲了。有時候明明意思在前的文字,會跳到后面去,而意思在后的文字,卻偏偏跑到前面。比如說這個“飲”字,它就跑到前面去了。這個小朋友很聰明啊,他在理解意思的時候,把這個“調皮鬼”找了出來,給它排排隊,放到這兒(課
件演示)。當然朗讀的時候,我們假裝沒看見。一起來讀這個課題——
生:齊讀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很久很久以前杭州市的市長,他的名字叫——
生:蘇軾。
師:真好。這節課學習的第二首詩,是老師沒有唱過的——(出示課題)
生:《望洞庭》。
師:作者是唐朝的——
生:劉禹錫。
師:他的詩沉穩凝重,白居易以“詩豪”贊美他。蘇軾喝彩的是西湖,劉禹錫點贊的是洞庭湖。大家預習過沒有?
生:預習過了。
師:大家會讀這兩首詩嗎?
生:(充滿信心)會!
師: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兩首詩——
生:(齊讀)兩首詩。(老師用手打著節拍。)
師:哇,你們第一次讀,就讀得那么好,真了不起!本來我還準備考考大家對生字、新詞的預習情況,現在看來都是太小兒科了。
生:是。(也有學生說不是。)
師: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說不是的同學很謙虛,你看看后邊聽課的老師還有點懷疑,他們都沒有給你們掌聲。(這時聽課的老師給予熱烈的掌聲。)
3.認讀生字,了解多音字。
師:還是過一下吧,顯得我們很低調。一個生字讀兩遍,如果你覺得這個生字同時也是個新詞兒,那就連起來當作一個詞兒讀兩遍,有點考驗大家,開始吧。
生:(齊讀)蘇軾。
師:真聰明,知道蘇軾是個名詞,所以連起來讀蘇軾。
生:(齊讀)瀲滟、亦、抹、庭、劉禹錫。
師:這個讀得更好了,沒有讀成“禹錫”,一起讀——劉禹錫。
生:(讀生字)劉禹錫、未磨、盤。
師:不錯。再來考考大家,這幾個生字里有兩個生字穿著“綠衣服”,說說這是為什么?(“抹”和“磨”兩個多音字教學。)
生1:多音字。
師:說說這個“抹”還有一個什么讀音?
生:抹 mā。
師:我們在二年級的語文園地的時候讀到它的不同讀音,一起念出來——
生:“抹布”mā 布。
師:這個“磨”還有一個不同讀音叫 mó,當工具用的時候就念 mò,此外都念 mó。
二、比較閱讀,體悟寫法
1.聽句猜詩。
師:生字讀熟了,多音字也知道了,現在讀起來一定更棒了,我們把生字和多音字放在古詩里,請大家好好地讀一遍。我想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個組讀,好不好?
生:(響亮地回答)好!
師:比一比哪一組讀得好。第一組——青蛙王子組,男生來做,起立。第二組女生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隊,你們就讀第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起——(男生齊讀)一本正經,表情嚴肅。
師:真棒!太了不起了,聲音亮亮的,脆脆的,讀得有板有眼有節奏,請坐下。白雪公主有壓力嗎?敢于站起來讀嗎?
生:(信心十足站起來)敢!
女生齊讀第二首——《望洞庭》面帶微笑。
師:自我感覺怎么樣?
生:還好。
師:比較謙虛,和剛才那組青蛙王子相比較來說,你們更注意了兩個方面:第一,讀出了古詩的韻味;第二,讀出了這首詩的感情,這是蘇軾在為西湖點贊,我們應該用贊揚的口氣來讀。節奏感和音樂感都讀出來了。看到你們每個人都笑瞇瞇的,看到這么好的湖光山色,你們覺得——
生:很美。
師:想夸贊它幾句,真好。
師:不過對三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光會讀詩還不是很厲害。
生:要會背。
師:我們來玩更厲害的,誰能夠根據老師說的話,猜一猜這是哪句詩,還玩不玩?
生:(學生興奮不已)玩!
師:請聽題,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妝也好濃妝好,總是一樣漂亮、美麗。一起說!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真聰明,再來一句。這次我不說話,你就看著一張圖,猜猜是哪句詩?(出示圖片:遠遠看去洞庭山一片翠綠,好像白銀盤里裝著的一顆青色的田螺。)
生1: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大家知道是哪句詩了嗎?—— 一起來讀。
生: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還真難不倒你們。不過現在更難的來了,還玩不玩了?
生:(興致高昂)玩!
2.比較發現。
師:我要大家看著這兩首詩(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想一想,這兩首詩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也可以翻開書本第74頁。允許同桌或者四人小組討論,請你們找一找,比一比,發現一處說一處。誰先來——
生1:都是描寫山水。
師:專門寫山水的詩叫山水詩。這是他的發現,還有嗎?
生2:都用了比喻。
師:哪里用了比喻呢?
生2:欲把西湖比西子,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青螺”其實是什么?
生2:湖中的山像青螺。
師:白銀盤指什么?
生2:湖水。
師:這個同學發現了都有比喻,還有嗎?
生3:這兩個都是說杭州的。
師:你太有家鄉意識了。不過,洞庭湖可不是浙江的,是人家湖南的。
生4:都是寫湖的,一個是西湖,一個是洞庭湖,都很美的。
師:現在,我請一個同學把剛才這幾個同學說的給歸納一下,有哪幾個相同的地方,比如第一、第二、第三,用這樣的方式說。
生5:第一,這兩首詩都用了比喻的方法來表現作者對優美風光的喜愛之情;第二,蘇軾用了一個比喻,劉禹錫用了兩個比喻;第三,這類詩叫山水詩,用來歌頌山水的;第四,都介紹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旅游景點。
師:你簡直就是我的老師,謝謝!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原來這兩首詩里有這么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們再好好地讀一讀這兩首詩。(齊讀)
三、解釋詩句,想象詩意
師:現在老師又有問題了,剛才大家都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是個比喻句,還說把西湖比西子,那么你知道西子是誰?
生1:西施。
師:你知道西施是誰嗎?
生1:古代美女。
師:你們想不想看這位古代美女的樣子?
(生不好意思地支吾)
師:別不好意思的,一起看看吧。(出示西施圖文)我們一起讀一讀介紹。
生:自由朗讀介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用自己的才華和美貌拯救了國家。
師:同學們讀到了哪些信息?
生2: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師:(出示西施名片)那為什么不寫西施呢?
生:因為西施拯救了國家,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所以叫西子。
師:沒錯,“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水平人的尊稱。你還知道哪些帶“子”的名人?
生3:孔子,孟子,老子……
師:對了,孔子地位很高,那就把這句詩改為“欲把西湖比孔子”好不好?
生3:不可以,因為后面說了淡妝濃抹了。
師:淡妝濃抹是什么意思?
生3:因為孔子不是美人。
師:這首詩中有寫西湖的美嗎?
生4: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師:這個我已經知道了,西湖哪個地方的美景作者已經寫出來了?
生4:水色。
師:把它讀出來。
生4: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這兩句話寫了西湖之美,美在水色,美在山色。(出示西湖風景)我這里有兩張畫,想看嗎?我們玩個倒計時好不好,喊 3-2-1,圖畫就來了。猜一猜,哪一張是水光瀲滟的美,哪一張是山色空蒙的美?
生:(學生目瞪口呆被圖片驚艷到)下面那張是水光瀲滟,上面那張是山色空蒙。
師:水光瀲滟美在哪里呢?天氣預報一下。
生:晴天,方好。
師:山色空蒙的時候是雨天。
生:雨天,亦奇。
師:現在我們明白了,晴天,湖面上(水光瀲滟),很好;雨天,(山色空蒙),很奇。我們一起把這兩句詩連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哪個同學再來讀一讀,要讀出西湖的美麗,美得沒法說,美得驚呆了,用你的朗讀告訴我。
生5: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其他學生跟讀)
師:剛才我們看著文字想象出畫面,現在到最難的時候了,(出示圖片,指導看圖)看著圖片想一想,這張圖是哪一首詩中的哪一句?拿出筆畫一畫,同時想一想這句詩它的詩意是什么?有兩個問題,聽清楚了嗎?開始動筆吧!(學生圈畫)
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來說。
生6:這幅圖是《望洞庭》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一句。
師:詩句找到了。那么,詩句的意思會說嗎?
生6:月光和水色相融在一起,湖面就像沒有打磨過的銅鏡。
師:你講得真好,你姓什么?
生6:我姓唐。
師:在古代的話,稱他為“唐子”。叫他一下。
生:唐子。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湖光秋月兩相和——
生:潭面無風鏡未磨。
師:讀得有些拖,請唐子同學帶大家讀一讀。
生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齊讀)
四、誦讀古詩,升華詩情
師:對了,我想起一件事,今年國慶假期,我去紹興景區旅游,看到一個地方在舉辦“你背經典,我送禮”的活動。假如,我說是假如,假如有一天,西湖和洞庭湖也推出這個活動,你們會去參加嗎?
生:會。
師:哪個同學來參加,我挑一個。告訴老師你姓什么?
生1:我姓劉。
師:我是西湖旅游公司的,歡迎來參加“你背古詩,我送禮”的活動。你會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嗎?我聽聽,開始吧。
生1:(背誦流利、順暢)《飲湖上初晴后雨》。
師:西湖美不美?
生1:美!
師:是的,西湖的晴天是美的。
生1:西湖雨天也是美的。
師:水光瀲滟是美的。
生1:山色空蒙也是美的。
師:答得多好,這個禮送不送!
生:送!
師:我先欠著,現在我再挑一個女同學,好,你上來。我問你現在老師應是哪家旅游公司的?
生2:(毫不猶豫回答)洞庭湖!
師:歡迎你參加洞庭湖旅游公司推出的“你背古詩,我送禮”的活動,小同學,你姓什么?
生2:我姓陸。
師:陸子同學,給我們背背《望洞庭》如何?
生2:(搖頭晃腦地開始背誦)好,《望洞庭》。
師:背得怎么樣,來點掌聲。(生鼓掌)陸子同學背得真好,而且你的表情笑瞇瞇的,聽你一背,月光下的洞庭湖是恬靜美麗的。我還想代表旅游公司問你一個問題,劉禹錫要去月光下看洞庭湖就看洞庭湖吧,他帶著鏡子干嘛?
生2:他沒帶鏡子的。
師:那這句“潭面無風鏡未磨”不是有鏡子嗎?
生2:那是他把洞庭湖水比作了鏡子。
師:哦,原來這樣??!洞庭湖水在月光下特別平靜,就像一面沒有被打磨的鏡子一樣。謝謝了!你們說,這個禮送不送?
生:送。
師:還有人要背詩嗎?
生:(大聲回答,氣氛熱烈)要。
師:那我們就一起背吧?。ㄈ啾吃?。)
師:都很好,都應該有禮。這樣吧,老師就集體送一個禮給大家,好不好?
生:(興高采烈)好!
師:請收好。(音樂起,老師用戲曲曲調演唱《望洞庭》,生邊和節拍邊唱。)
師:收到了嗎?這個禮物好不好?
生:(學生激動鼓掌)好!
師:想不想帶走?
生:(迫不及待)想!
師:那就帶走吧。生學唱“白銀盤里一青螺”。(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時叮鈴鈴下課的鈴聲響起。)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意猶未盡沉浸在歌聲中)老師再見!
? ? ? 點評
? ? ? ? 童話古詩:在比較中循“戲”悟理
? ? ? ? 打開統編語文教材,傳統文化的魅力,可謂直擊心扉。這里有山水寫意、民間剪紙、戲曲人物、節氣歌謠……特別是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更是占到了課文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一年級上冊來說就入選了《詠鵝》《憫農》《古朗月行》《風》等詩作。然而,年幼的兒童理解古詩文是有困難的,因為古詩文與現代文不僅存在著言語形式的區別,更有著歷史社會背景的差異,因此在誦讀古詩文中如何開展“童趣”的教學新路,能夠從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入手,讀出兒童喜歡的情味來,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 ? ? ? 在這方面,何夏壽老師的《比較閱讀〈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這一課例,頗能獨辟蹊徑而復歸兒童,歸納起來有以下五大特點:
? ? ? ? 一、以兒童語言構建對話
? ? ? ? “對話”是教學活動最主要的載體。古詩的特點是高雅、深邃,但要讓兒童喜歡古詩,可不能從高雅、深邃處入手,而應以生動有趣的語言為主,這不僅讓孩子易懂感興趣,還能在情意上溝通,方能構建起對話的言語氛圍。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用戲曲的方式演唱《飲湖上初晴后雨》,立即引起了兒童的注意和興趣,然后解釋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將動詞前置的特殊文言句式,說成是“古詩非常喜歡玩文字游戲”,引出“應當在前的文字,偏偏藏到后面去,而明明在后的,卻要跑到前面去”?!拔覀儗W古詩的時候,要把這個調皮鬼找出來,幫它排好隊,這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但是,誦讀的時候,我們又要假裝沒看見,還是這樣讀。”老師作如此戲說,不僅可以深入淺出地正確引導兒童解讀詩句,而且能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使之覺得古詩也這樣調皮、可愛。綜觀全課的教學過程,教師對教程的穩步推進,基本上都是由這樣的兒童言語來承載,來溝通。所以筆者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就是小學生(尤其中低年級)古詩教學語言,應當從符合孩子心理特點的語境來構建,這無疑應是“童趣古詩”的起點,也是它的基本立足點。
? ? ? ? 二、以比較閱讀激發思維
? ? ? 何老師執導的是統編本三年級上冊的《古詩三首》,包含了《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何老師把后兩首放在一起教,目的是為了展開比較閱讀。有比較才能有辨別,才能為學生思維的展開找到依托和參照。教師正是充分地利用了這種比較機理來層層推進學生的感性和理性思維的發展,從而達到了提升學習深度的目的。如朗讀時要讓學生明白蘇軾喝彩的是西湖,劉禹錫點贊的是洞庭湖。如在聽句子(教師讀)猜詩句(學生猜)時要讓學生比一比,這兩句詩中有哪些相同點(都是山水,都用比喻,都寫出風景的美)。應當說,這種比較閱讀的機理是貫穿了全課的,它一樣非常適合于兒童的心理特點。
? ? ? ? 三、以圖文對照打通讀解
? ? ? ? 插圖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語文是一門極富人文內涵和審美藝術的課程。而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十分喜歡讀圖,所以何夏壽老師不僅充分運用了課文中的插圖,而且還根據教學的需要補充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畫面。如在探討“西子是誰”時出示的西子畫像;在弄清“白銀盤”和“螺”的比喻時則問,“這張圖片中,白銀盤在哪里,青螺在哪里”,等等。除此以外,教師還在“以圖畫猜詩句”,“請你看看這些圖片,猜猜是指哪些詩句的”,“哪一幅圖片反映的是‘水光瀲滟’”……特別是對“潭面無風鏡未磨”這一句,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聯系“湖光秋月兩相和”分析理解寫洞庭湖的“鏡未磨”是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等等。在講解詩的關鍵處,教師都運用了相關的圖片,用形象的感知印證相對比較抽象的詩句,使圖片發揮了極妙的作用。這不僅充分吻合了兒童長于感知的心理特點,也充分體現了山水古詩“詩情”“畫意”的互補相襯。
? ? ? ? 四、以游戲方式循趣悟理
? ? ? ? 兒童的核心精神是游戲精神,把游戲說成是兒童性格,誰也不以為過。為此,在年幼的小學生中教授古詩,應盡可能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兒童讀解古詩。何夏壽老師采用的游戲方式很多,也很有效。如開課階段分別由教師將兩首詩以戲曲的唱腔來表現,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如“講讀接龍”,由教師說解釋,學生接讀出相關的詩句。如看圖猜句,從展示的圖片中,由學生猜出相應的詩句,并說說理由。還可以模仿某些旅游景點“你背經典,我送禮”的活動方式,背出關于西湖和洞庭湖的詩句后得到小禮物,相信學生當堂就背熟了這兩首詩。
? ? ? ? 五、以“點”上開花得其意趣
? ? ? ? 對于特別重要的解讀點,教師也可以游戲的方式,以“點”上開花引申和拓展,使兒童很快地得其意趣。如在討論“西子是誰”時,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西施可以稱西子,再說為國家作出貢獻,有品德,有學問,有水平的人可以尊稱為“子”,又由“子”讓學生列舉出孔子,孟子,莊子……接著再說能把西湖比作孔子嗎,然后導入水光瀲艷的晴好,山色空蒙的雨奇。淡妝和濃抹都是那樣的美麗,引導出雖然孔子是很偉大,但不是美人……這樣,抓住一點一個“子”字而拓展到全詩,深入淺出,讓學生在意趣盎然中品賞了詩句的豐富意蘊。
? ? ? ? 對于一首古詩,其意蘊是不變的,但因為讀者的不同,解讀的途徑和方式就會不一樣。如何在小學的古詩文誦讀中構建一條適合兒童的合理而有效的感知渠道,或另辟一個“童趣古詩”的教學空間,何夏壽老師的課堂實踐是一個很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