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渡邊淳一
圖片發自簡書App
跟朋友吃飯,聊到了鈍感力。
鈍感力這個詞來自于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書籍《鈍感力》。按作者本人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頓感與敏感意思相對,互為反義,頓感度越高意味著人的敏感度越低。它聽上去似乎給人非常負面的感覺,但它強調的更是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遲鈍,是對困遇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它試圖傳達出不因眼光短淺而喜憂、保持信念往前走的重要性。
鈍感力有五大鐵律:
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2.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初次聽到這個詞,是在一個博主的分享中,當時他說:“鈍感力非常重要,和我主要目標無關的事我通通不關心。造謠我中傷我誘惑我吹捧我……我都不在意,因為他們既無助于我的目標也不會阻礙我的路徑,關注它們只會讓我分散精力。”
當今社會是個壓力極大的社會,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太敏感的人容易受傷,容易患得患失,容易放大人生中的磨難,平白給心靈增添波折。時間和精力會在思慮重重中被消耗,執行力往往也會隨之消弭于無形。而擁有鈍感力的人更能忠于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界干擾地向目標前進,他們不會因外界的否定和打擊而停下腳步,也從不在意流言蜚語,他們能能更快的從失敗的打擊中恢復過來、重整旗鼓,或許……他們也并未把這些看做失敗,而是一種鼓勵,是勝利之前的必然。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鈍感力,使我們得以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保持從容,使我們在遭遇困境時能泰然處之,使我們能夠將全部精力集中于目標,無所畏懼地堅持一些自己所堅信的東西,更好的面對人生,更好的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