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章了,亞隆平靜說著自己的衰老,專業領域里跟不上新研究新治療手段,記憶衰退,接診來訪調整為限時治療……
讀起來感覺到淡淡的憂傷,只是淡淡的,亞隆那樣平靜地說著,平靜而安詳,憂傷大概是我自己的投射。
衰老從來不是在60歲,70歲,80歲時突然就發生的事,它們從很早些時就已經在緩慢開啟,早到什么時候呢?早到前年開始時時意識到膝蓋的存在,早到去年過年大掃除,站在窗臺上突然不再敢身子探出窗外擦玻璃。早到今年考社工證,第一次這么清晰地體驗到記憶力下降,幾乎沮喪成創傷。早到昨晚收拾換季衣服,踩著凳子拿一摞要放到衣櫥頂層的夏季床上用品,突然感覺力不從心干脆放棄……
不僅試著想象,假如能活到亞隆寫這本書時的的年紀,我也有底氣像他那樣說一句“這就是人生?那么再來一次”嗎?亞隆說他總讓他的來訪去探索遺憾,敦促他們追求一種無悔的生活。可是在現在的年紀,怎么就想給自己下個論斷,沒有遺憾,已經無悔了呢?
并不是真的無悔無憾,而是真的要找,找到后去奮力彌補,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更或許真實生活不是影視劇劇情,沒有那么濃縮鮮明,現在在做著的就是某種彌補遺憾。大部分人都在顯而易見或隱而不見地以各種形式,或多或少地彌補著遺憾。
而追求無悔的生活,這是一個多么高的標準,回想一下那些后悔過的,仿佛再來一遍也還會是要那樣選擇,那樣發生。據自證原則,人要讓自己后悔曾經的選擇,也不是那么輕易的事,否定自己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氣。
亞隆繼續回顧著始終伴隨自己無法徹底處理的生存焦慮,因一次偶然,在一家猶太餐館看見一些古早猶太家庭照片,他仿佛看見了自己,看見了母親,也因此理解了母親的艱難,感激于她的付出。但他自己的創傷已經烙印在生命里,他忍不住低聲哭泣,他說自己一生都在探索、分析、和重建自己的過去,但現在他意識到,自己內心充滿了淚水和苦難,可能永遠也無法擺脫。
借助那些照片,他看到了自己一直在逃避的東西,他終于把自己的個人不幸和整個民族背負過的巨大苦難聯系起來,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療愈的傷痛。
背負著這樣的傷痛,亞隆在事業和個人愛好上始終進取,獲得輝煌的成就。憑執著與自身魅力找到近乎完美的伴侶,有一個親密繁榮的家庭,一群長久相伴的朋友……而他如此平常真實地說著這些,像一位普通老人在訴說自己普通的一生,以至于常常讓我們忘了,這是一位專業領域翹楚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故事。
亞隆自身就是存在主義很好的呈現與例證。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