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給大家介紹的,是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第一集,開始之前,先奉上幾張截圖,感受一下央視爸爸的手筆。
本期要講的,是一個使者的故事。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勾結匈奴叛亂,漢高祖劉邦率軍迎擊,因輕敵冒進,被困白登七天七夜,后用陳平之計,賄賂冒頓(mò dú)單于的妻子閼氏(yān zhī),終解白登之圍。此后,漢對匈奴采取了“和親”政策,并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年僅十六歲,此時的漢朝廷,經歷了六十余年的休養生息,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權逐步鞏固,國力日漸強盛,而此時的匈奴,仍然寇邊不已。
我們的故事,就從此時開始。
漢武帝即位不久,從被俘的匈奴口中得到了一條重要消息,游牧民族月氏(ròuzhī,亦讀作yuèzhī,rùzhī))此前曾數次與匈奴沖突,多為匈奴所敗,匈奴王老上單于割下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也被迫西遷,但月氏人時刻準備復仇。
漢武帝得知這一情報,便開始計劃聯合月氏,抗擊匈奴。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下達詔令招募出使西域這一重任的人才,只是此時,朝堂內外對于西域知之甚少,月氏部落現在具體何處尚不得知,且此一去所必經的河西走廊正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其兇險程度可想而知。剛剛成為侍從官的張騫挺身應募,這一年,漢武帝19歲,張騫27歲。
此次同行的,除百余名隨從還有一個歸順的胡人堂邑父,不同于長安的平原風貌,河西走廊的黃沙戈壁險惡異常,然而相比于自然環境的嚴酷,穿過匈奴控制下的河西走廊,則更加兇險。
毫無意外的,在離開長安數千公里后,張騫一行被匈奴所俘,匈奴人希望張騫能為己所用,所以很長時間里張騫都被軟禁,為拉攏張騫,單于給張騫娶了一位匈奴女子為妻。
轉眼間,九年過去了,公元前129年,張騫與隨從趁匈奴人監視松懈,逃出了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九年來,張騫詳細了解了西域道路,學會了匈奴語言,他們穿上胡服,順利穿過了匈奴人的重重關卡。
然而,張騫的目的地不是故土長安,而是繼續西行尋找月氏部落,但此時的月氏部落早已被打散成兩部分,一部分繼續西遷,稱為大月氏,另一部分則南下,稱為小月氏。張騫得知這一消息后選擇繼續西行,尋找大月氏。
張騫及隨從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帕米爾高原,在走到現今烏茲別克斯坦地區附近時,張騫終于見到了大月氏部落,然而,此時的月氏部落已經開始放棄游牧生活,選擇農業定居,無意東還。
公元前128年,張騫滯留大月氏已一年多,期間數次勸說月氏王,均未成功。張騫決定返回長安,這一次,張騫選擇了經南方的羌人地區返回故國,但天不假時,此時的羌人已被匈奴控制,張騫又一次被匈奴俘虜。
公元前126年,再次被扣留了一年多后,匈奴王軍臣單于病逝,張騫趁匈奴內亂再次出逃,攜堂邑父和妻子返回長安。
從離開長安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了十三年,此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但十幾年來,張騫對西域的地理、風俗以及匈奴的情況已經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漢武帝對此次西行非常滿意,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彰其功績。之后,張騫隨衛青出征,“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河西走廊》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和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本片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漢代至新中國的河西走廊歷史,此外還包含兩集綜述《致敬河西走廊》。
紀錄片是一個需要盡可能保持歷史真實性同時兼顧畫面觀賞性的題材,對攝影及配樂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在本片中,創作團隊以時間為線,從初識西域到現代工業崛起,再現歷史,時代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跨度達2000余年。
張騫在第一次逃出匈奴后,曾經過大宛(yuān),張騫以錢財許諾,得到了大宛國王的款待,大宛國王派出向導和譯員,護送張騫前往大月氏,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的事跡,書中寫到:“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看完紀錄片,會不由的感慨,曾經在歷史課本中寫到的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竟然有著這么多的曲折與艱辛,當跨過兩千年的歲月,我們終于如拂去塵土般看見了這么一個秉忠守節不辱使命的使者。
在國家需要之時,甘冒生死之險,挺身而出,遠離故國,跋山涉水,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在匈奴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不屈服于威逼,不失節于利誘,不忘使命,在逃脫險境時敢于繼續前行,再次被俘后始終不改本志,這樣堅毅的人,真的是值得尊敬和牢記的。
張騫能夠在匈奴十數年保全性命固守忠貞,與《史記》中描述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不無關系,因張騫在西域的威信,后來的漢派遣的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各西域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張騫此次西域之行為“鑿空”,也是從此時開始,中原開始逐漸認識西域并開始互通有無,漢與少數民族開始了經濟文化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石榴等植物以及大宛的汗血寶馬(名曰“天馬”)開始傳進中原地區,詩人杜甫就曾在安史之亂避難秦州時寫下“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的詩句。同時中國蠶絲、冶鐵等技術也傳入西域。后人更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后來著名的“絲綢之路”。
題外話:
說到持節不失的使者,蘇武牧羊的故事似乎更為人熟知。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就在出使任務完成時匈奴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蘇武拒絕臣服,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地區)牧羊,十九年后終返漢朝。
之所以張騫出使西域并沒有被貼上如“蘇武牧羊”般堅毅不屈的標簽,大概因其對后世的貢獻遠超過了一個堅毅不屈的形象對后人的影響,但若是沒有這份不忘使命的堅毅,那“鑿空”的壯舉也就無從談起了。
本期內容,只涉及《河西走廊》第一集,紀錄片共十集,豆瓣評分9.6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原片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