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讀后感之二
我是誰?
這是一個只有身為人才會問的問題。因為只有人才會有自我的意識。
亞當和夏娃因為吃了智慧之果,擁有了和上帝一樣能辨別善惡的能力,所以被貶下人間。
在神話中,神和人的區別僅在于肉體。人有神一樣的意識,只不過是人的肉身會死。所以,人類就成為了一個半人半神的結合體。
我們精神上存在的神性,但肉體卻有欲望,導致我們時常被這兩者的沖突而折磨。文學、影視作品往往經常出現半人半神的角色,那都是影射人類自己的處境。今年上映的電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道恩·強森飾)是天神宙斯與底比斯王后所生的兒子。半人半神的他,自幼在凡塵中成長,飽受人世間的各種磨難。在誤殺家人并完成十二件贖罪苦差之后,身心疲憊的他背棄諸神,以血腥殘酷的戰爭麻醉自己。
身為人,我們要吃喝拉撒,有自己的欲望;而在宗教中,往往要求貶低、拋棄人的動物性,而追求純粹的精神性,以求得到精神的永恒。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要服從自己的動物性還是意識性?
因為有很多問題解釋不通,我只能把世界分為兩個層次: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個世界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追求、目標。只有在兩個世界的框架中分別去探討各自的特性,才能把事情說通。
1、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物質世界:
弗洛伊德認為,人脫胎于動物,人身上存在著動物的原始的欲望,這是人的原罪,是不符合的社會文明規范的。所以人性本惡,需要用超我來壓抑,或者是升華為新的東西,比如藝術創作。而且這種原始欲望還會不時的通過各種形式,例如夢,和不經意的潛意識行為,如口誤、筆誤釋放出來。
精神世界:
以胡科特為首的當代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性本善,人類幼兒符合且適應和他出生后所面臨的世界,而并非格格不入。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提到大姆指理論:大拇指在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但當人類的智慧發展出來后,大拇指的作用便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人類即使沒有大拇指,也能繼續發展他的智慧。
精神也一樣。靈魂一旦產生,就不再受制于肉體,它是自由的,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即使全身癱瘓,也不能阻止他去探索宇宙中最深邃的秘密。我們此生的目標,是找到我們靈魂的本質,并把它放在一個最適合它發展的地方。
2、需要和追求
根據馬斯洛的五大需求,人的需求可以劃分為兩部分:最下面的兩層,生存、安全,屬于肉體需求;而后三層,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屬精神需求。
物質世界的追求:
弗洛伊德認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肉體的愿望,就是佔有所有的女人(性欲),和隨地大小便(肛欲)。這是因為弗洛伊德一直遵循達爾文的理論,研究的是動物。動物世界講究的是弱肉強食,以及動物的群體行為,現在在人類社會的文明中進化為權力的獲取與政府組織。俄狄浦斯在文明層面上,講的就是年青一代如何從活力衰退的上一代手中分得權利。
權力、控制、征服、占有,這些是物質世界的追求的全部內容。
精神世界的追求:
如果我們把精神看成是一團氣:
(1)它是無形的,它不能占有任何的東西,因此也不能控制任何的東西。一個精神對于另外一個精神,只能通過引導做出影響。體現在生活中,我們只能引導別人,而不能強制別人去做一件事。因為不受控制,它同時體現出不依賴任何東西的絕對的自由,也就是獨立的意志。
(2)它有連接的特性。氣場之間的互相連接,可以組成一個能量更大的氣場,猶如能量場的疊加。氣場沒有控制,只有連接。體現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消失,摒除隔閡、坦誠待見,團結在一起,發揮巨大的能量。
(3)它必須尋找到自我的特性,才不會消失在群體中。精神不像肉體般有明確的界限、區分,因此,它必須找出自己與外在的區別,就是自己的特性,就像指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精神也一樣。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尋找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特性。
3、對“我”的看法
物質世界的小我:
有了肉身,我們的心與心之間就隔開了,所謂人心隔肚皮。小我就誕生了。
這個小我有自己的欲望(本我),為了在社會上混,還會裝逼(超我)。有了小我,自我和外界就分開了,界限就出現了,不同、差異心出現了。就有了向外界索取,和防御外界侵犯自己的需求。
心理學一直在研究的就是小我,如何滿足小我的欲望和利益需求、如何平衡小我和其他人的關系,其討論范圍從沒跳出過小我。
精神世界的大我:
大我是和世界連接的,一體的,不分你我的。
小我是矛盾的,它從大我脫胎而來,有和周遭事物聯系、并最終回歸大我的需求,就像一滴水想回到海洋之中;但又有想要保證自己特性、不被大我湮沒的愿望。
4、與客體的關系
物質世界:
自我分裂出來的之后,世界變成兩個面: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
在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中,把整個地球的生態圈比喻為一只長著綠毛,渾身水淋淋的、吞云吐霧的藍色怪物。
同樣的,我們可以把整個外在世界包括人和事物,描述成一個包含無數張臉、無數星球的一個變幻莫測的水晶球,我們叫它客體;而自己就是主體。
自我和客體的互動中,為了維持和發展小我,有向外界索取,和保護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控制”和“安全”。
這兩種需求,產生了兩種基本的情感,“控制感”和“安全感”,或稱為愛和恨、或稱為性和暴力,或佛學上的貪嗔。這兩個是一切情感的基礎。可以理解為內在與外界距離的拉近或推開。
對此,雅各布森從力比多的角度進行解釋。力比多和攻擊性是一對互相依存的平衡。滿足時比多促進拉近、吸收,挫敗時比多促進推開、移出。
(1)控制感
控制感跟乳房有關。
溫妮科特認為,好媽媽能夠無時無刻精準的猜想嬰兒的需求,精確感知到嬰兒的非語言信息,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哭并能夠做出正確的反應。因此,幼兒感到是他的愿望創造的食物。如果他餓了,渴望乳房,乳房就會出現;是他創造了乳房;如果他冷,開始感到不適、世界就會變暖,他控制的周圍世界的溫度,他創造了他周遭的萬物。母親的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幼兒以為是自身的愿望創造了他想要的客體。 一切都是根據他的需求不用語言而得到的。
如果這種情況沒有被打破,個人一直處在一個被照顧的順利的環境,長大后,他就會很喜歡重復這樣的感覺,并稱之為默契。比如作為領導的意圖被下屬精準地領會,不需要通過言語,心領神會。這讓領導感覺到他能夠很好的、完全的控制周圍的人群。
什么是現實?現實就是每個人都有主觀的意志,世界有它自己運行的規律,不會隨著“我”的意志而轉移。
現實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主觀意志,不可能一直迎合你的意志。媽媽有可能有自己的事情而不能照顧小孩,戀人可能因為工作忙而忘記了送花。
控制,意味著不承認他人的獨立性,不承認他人有主觀意志,一種不以自己為轉移的意志??刂普叩幕糜X在于他要控制別人的意志,使他人成為猶如他軀體的一部分,能完全控制的一部分。
歷史上很多狂人自我膨脹,妄圖控制世界。秦始皇想要千秋萬代,他的政權也就維持了兩代。武志紅在“談談自戀中寫道”: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故事,一旦某個人大權在握,他很容易會變得小肚雞腸,任何人違逆他的意志,都會遭到他程度不一的報復。這幾乎是絕對權勢所導致的結果。本來,我們就生活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覺里,如果一個人真贏得了這種權勢,可以保證在他自己的權力范圍內左右一切,那么他就會失去對別人的意志的尊重,而肆無忌憚地打擊一切不服膺于他這種幻覺的人。同樣的,在家里,掌握著財權、話語權和力量等各種資源的父母很容易會沉浸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覺中,對孩子的控制欲望會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意識上,他們會很愛孩子,很想對孩子奉獻,但事實上,他們很難看見孩子的真實存在,結果他們越想愛孩子,就越容易否認孩子的獨立意志。
人失戀后有一種世界崩塌了的感覺,部分是因為我們發現另一半并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們可以用數學模型來做比喻。如果整個世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公式,你可能是整個事件里面的一個變量,根據你的能力,這個變量的權重有可能很大,有可能小,但你總不是全部。總的來說,你不能控制世界,充其量你只能給世界增加一些變數。
在精神世界中,靈魂并不能控制、占有任何的東西,心靈的強大不在于他占有東西的多寡,而在于他自始至終的堅持所表現的堅韌、同一性,以及對自我的關注、自我獨特性的煥發。
表現在生活中,是意志的堅定,是放手而來的對別人的信任和寬容,以及對自己獨特自我的自信。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順水推舟,順勢而為,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智慧遺產。
當我們不再執著于水晶球里面的幻象,我們就會真正關注到拿著水晶球的自己。
這就是順其自然的真正意義。就像一個人癡迷于ipad,為里面的游戲又哭又笑,但有一天,他放下了ipad,他就會真正認識到ipad里的只是一場游戲,并認識到自己是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王陽明中舉五年了,卻因為歷史原因兩次落榜。周圍的同學有因為落第而沒臉見人的,豁達的王守仁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可見,他并不為iPad里面的內容而心動,他關注的是他自己真正的內心。
(2)安全感
恐懼來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安全感來自于“我”的概念。我是誰?失去了所擁有的財富、名譽地位,甚至容貌變更,那個我還是我嗎?
在精神世界中,并沒有具體的小我的存在。精神世界中,我的靈魂,沒有財富、名譽、地位、沒有容貌。因為無所求、無所得,所以沒有恐懼。即使一切都失去,那個真我依然存在。而且更加顯而易見。
在精神世界中,靈魂沒有肉體。所以精神世界里面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就是自己的意識和外在刺激的關系。再抽象一點,就是我們是誰,和外面有什么刺激。對于內與外,自己要什么、外面有什么,我們二選一。
我們經常抱怨外面的世界,說別人怎么不好,怎么不對自己好一點,世界怎么不對自己公平一點。但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看到外面有什么就要什么,外在給什么就要什么,或別人說什么好就去要什么。如果我們能回歸自己,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就可以開始采取行動,創造出自己需要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需要友情,我們就可以主動去交朋友,即使開始沒有人搭理我們,受到挫折,也沒有關系,只要我們對這個時點保持友善就夠了。
物質世界里,自我的滿足對關系的掌控,例如別人的鼓勵、肯定,掌聲、鮮花。
而在精神世界中,自我滿足是自娛自樂。宮崎駿說,我畫漫畫從來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所以,無論別人喜歡還是不喜歡,我都會一直畫下去。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贊賞甚至崇拜,而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愉快,得到精神的愉悅。
5、愛情:
物質世界的愛情:
是肉體的,是欲望的滿足,雙方只為得到肉體的滿足。
精神世界的愛情:
在米蘭昆德拉所寫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中,男主人公托馬斯認為,即使他和一百個女人上過床,但他精神上愛的只有斯賓莎一個人。這就是肉體跟精神的割裂。
精神層面的愛,我們稱為靈魂伴侶。對此,有以下幾種說法:
希臘神話的說法:其實靈魂被初造出來不分男女,雌雄共體,但為了體驗二元極性,就分成男女,你的男性或女性那一半本來就是你自己,你們會在不同時空學習,直到各自成長圓滿后相聚合并。而你本來的這男人或女人的一部分也被叫做你的雙生火焰。
佛教輪回的說法:靈魂伴侶是陪著你累次轉世的人,在每世扮演你人生劇情中的不同角色,以讓你的靈魂領悟更多。他可能是你妻子,或者好友,或者父母,或者子女,甚至你的敵人等等。無論是令你快樂還是使你痛苦,最終只為成就你。
拿量子來比喻:在量子狀態下,兩個糾纏的光子互為一組,互相關聯。把這對光子進行拆分,放在多遠的地方——即使是宇宙的兩端,只要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發生改變,另外一個也能立刻感應到對方的狀態。你和你的靈魂伴侶就是那一對光子,無論相隔多遠,你們都能感應。你們的頻率是天然合一的,是完美的匹配(perfectly match),無論是相反還是相同,就像DNA的兩條鏈子,互相糾纏,互相匹配。你們一旦結合,你們就能迸發出最強烈的震蕩,產生最大的磁場,你也就完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