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是人類面對外界危險的本能反應,如果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內心感受,無疑是在外界刺激后,由自己對自己進行的二次傷害。人總是在缺失與過度補償之間來回搖擺。就像一個餓了很久的人,在得到第一餐飯的時候,很難不吃撐。接納,可以在缺失與過度補償之間趨于平衡,帶人走出原始的防御狀態,進入更人性的狀態。接納的是感受與情緒。書名很雞湯,實際是自我療愈的一套方法—靜觀自我關懷。
接受痛苦的五個階段,可能是跳躍式進行;也可能會倒退。這種非線性的發展也不應只局限在情緒感受中。人的五種感官里,疼痛是唯一一種無法適應的感覺,無論接不接受。精神上的痛苦會因為接納開始減輕,因為對抗造成更多困擾。對抗的是自身負面情緒帶來的糟糕感受或者與他人情緒態度相互影響直至互相傷害。結果就是和自己賭氣或者與人好好說話無能。越來越發覺“接納”是個龐大的詞匯。幾乎是“全然”、“允許”、“平靜”還有很多一時想不到的寓意強大的詞匯集合。很像《奇葩大會》上一個即興喜劇演員說的“yes,and?”這種態度。
自我覺醒即時刻保持覺察力,覺察當下自己的情緒,身體的感受,從情境中抽離,用“第三只眼”觀察,把自己從沉迷或執念中揪出來。長期冥想可以增厚大腦灰質,增強免疫力,每天一小時,持續6周會發生質的改變。不用擔心總有雜念跑出來,心靜下來,有雜念也是冥想的一部分。冥想不是目的,生活本身才是。個人理解為正念練習,一呼一吸,一舉一動,一草一木皆能當作正念的對象。
情緒困在身體里,人被困在情緒里。也就是說,當失去理智是,我們其實身處雙重牢籠。對于情緒來說,表達即釋放。就像一個快被吹爆的氣球,想要放氣,可以用針扎,用腳踩,可以完全撒手任它滿屋子游竄;也可以捏著出氣口讓空氣均勻平和的排放。只是前者可能會嚇到人或者最后落在不該落的地方,后者除了氣球變小外什么都不會發生。發泄情緒和表達情緒的差別只怕有過之無不及。情緒本無正負之分,由情緒引起的攻擊和破壞的行為,把能量分出了正負。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解決情緒關鍵動作,放慢呼吸、溫暖身體。品嘗情緒:情緒來了防沉迷,帶著好奇心感受,去辨別、觀察。對于負面情緒做出拒絕,即假裝沒有;對抗和壓抑的反應,都是對痛苦感受的喂養。品嘗痛苦就像嚼口香糖,即使是炫邁,也會有嚼到沒味兒的時候。把痛苦的感受嚼干凈,心也就靜了。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的真相是“自我隔離”,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人對于很多人事物總是習慣性拒絕的態度。看起來好像是不在乎人際關系,不 care別人的看法,其實是沒有能力和別人開始互動,建立連接,最難的是破冰。
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的真相是“自我隔離”,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人對于很多人事物總是習慣性拒絕的態度。看起來好像是不在乎人際關系,不 care別人的看法,其實是沒有能力和別人開始互動,建立連接,最難的是破冰。
“我”是個動詞。每一個圣人都有過去,每一個罪人都有未來。幸福感三要素:高興、投入/心流時間、有意義/價值感
體會情緒,從身體感受上找答案,隱藏的真實需求會逐漸顯現。慈愛的目的是體諒,體諒的目的是和解,對自己也是對他人。 ????自我覺醒能夠幫助人在感覺糟糕的時候,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總是試圖改變客觀環境或改造他人而不成,要問問自己是執念太深還是智慧太少。
有種“妄自菲薄”是我感覺糟糕,因此我很糟糕。尤其內疚感常帶給人這種感受。這種來自原始腦的自我攻擊像是被鱷魚拖進泥沼,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可以用自我救助的一個句式對自己說:“是的,此刻我感覺很糟,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感覺好起來?”
冥想的刻意練習套路:最小行動起步(三秒禪);找到交流渠道;尋求專業幫助;自我覺醒,與自己和他人建立鏈接,能讓人更加靠近天性。想起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舉的一個例子,他認識過最能做自己的人,總有能力得到他人的配合,和平的實現自己的想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擁有“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
推薦幫助自我覺醒類書籍: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里的墻》,拒絕做環境及外在條件的“受害者”,把單選題變成多選題。
紀元老師的《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傻瓜級可操作工具,幫助發現大把被忽略的時間,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