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羨慕那些牛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很多書,寫很多文章,學很多知識,我一直在想,時間對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可為什么我總是覺得沒時間學習呢?直到看到這本《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我才明白,對于學習,我不僅缺乏目標,還缺乏系統的方法。
一直以來,我是個缺乏主見的人,經常會受別人的影響,就是學習也會盲目跟風。讀大學的時候,看到很多人去考口譯英語,于是我就跟風去報班上課,去圖書館看英語。那個時候,對未來的人生并沒有規劃,也沒想過學口譯英語的目的,只是抱著說不定以后可以用上的態度去學習,結果以失敗告終。后來,宿舍的同學去考商務英語,我打聽到比口譯英語簡單,于是,我放棄了口譯英語,轉向了學習商務英語的道路,盡管考過了中級,卻沒有考過高級。
然而,畢業后我進入了國企,大學期間一直學習的英語對我的工作沒有起到任何的幫助,多年不是很精致的學習也未給我的生活帶來任何的便利。而我們一起考英語的室友,卻進入了外企,英語證書成為她就業的強力武器。后來,有位同學跟我說,她當時的目標就是畢業后進入外企,所以她才在大學的時候拼命的讀英語。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早有盤算啊!
《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中也講到以“總有一天用得上”為由學習英語的想法是靠不住的,“想要學好一門語言,沒有目標地盲目學習,是絕對學不好的。”盲目學習就像是漫無目的地行走,找不到方向,不知道終點。同時,我們也沒有必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適合自己的學習上。這也要求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因而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
在大學之前,我們的學校就是應試教育,老師會安排我們每天學習什么,學生用不著考慮學習的目的,一切學習均為了考試。因此,等上了大學,除了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外,好多人還是沒有方向,沒有人會告訴我們該學什么,應該怎么學習。就像作者齋藤孝所說的那樣:“這就要求我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哪些學習是必要的。這種能力在進入大學以后尤為重要。”在讀大學的時候,沒有接觸這本《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使我缺乏目的,走了許多的彎路,不過所幸我接觸的也不算晚。在職場上,很多東西還是需要靠自己學習、摸索,才能提高。例如,學習PPT,學習制作視頻等等,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職位,都需要專業技術的能手,而且很多人也是在工作之后通過學習而成為達人的。當然,在學習之前,我們不僅需要了解自己,還需要了解企業的需求,學會取舍,確定學習的目的。
當學習目的確定后,怎么學也是一個關鍵。比如考試,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好像不怎么花功夫就可以通過,而有的人很努力卻依舊通不過考試。現在想來,很多人是方法不對。齋藤孝說:“就算你做不好,也不代表你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也許只是你的方法不對。”但每個人的方法并不是都一樣的。在考經濟師職稱的時候,我就深有體會。我的同事學習的方法是多看幾遍教材,她覺得練習冊上的題目永遠無法猜出考試卷上的題目,只要把教材里的內容記住,就能考出來。她的方法就不適合我,我覺得光看教材不能檢驗自己是否準確地掌握了知識點,只有通過習題檢測,才能真正鞏固知識點。
《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介紹了16種成功人士的學習方法,每種方法對應不同的人群,另外作者齋藤孝自己也總結了9種獨特的學習方法,看后,我不禁感嘆:原來還可以這樣學!
我個人比較喜歡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感覺挺適合我。簡單來講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自己要心無旁騖的去完成已設定好的目標。要做到心無旁騖對我來說有點難,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特別是手機,如果是看書的時候,聽到手機的鈴聲,就會看看群里又有誰在聊天了,順便再刷一下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又突然想起來一件別的事情,于是轉了大半天,書本上的字沒看進去幾個。
看到斯蒂芬?金的這個“外界屏蔽法”后,我決定也給自己設定一個小時專心致志地去看書。我關掉手機,開始有些不大適應,不一會兒又想看看手機,不過因為是關機狀態,我又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書本上去。經過幾天的實踐,我發現自己完全可以適應一個小時不看手機的狀態,其實,一個小時內并不會錯過什么重要的電話或是信息,而且,我還驚奇地發現,原來一個小時可以吸收很多內容,做很多筆記。
接下來,我又試著關掉網絡,專心致志地寫一篇文章,也意外的發現,原來一篇簡短的文章根本不需要寫一天。以前,我總是寫幾個字,看看QQ,看完QQ又看看網頁,時間不知不覺地就浪費了。原來,我不是沒有時間,只是,一直在浪費時間。用了這個“外界屏蔽法”方法后,我發現自己的時間好似變多了,工作學習完全做到了事半功倍。
如果你習慣與他人相處,可以試試“切磋學習法”;如果你原本視野較狹,想培養自己有大局觀念,可以試試“目標管理&命名思考法”等等,《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中這么多的學習方法總有一款適合你。
以前,我總把學習當作一件艱難的事,其實不然,只要你明確目標,找到方法,就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