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把別人當目標,我超越的一直是自己。”
在剛剛結束的第25屆三星杯采訪中,柯潔的奪冠發言上了熱搜。
作為中國第一人,棋士柯潔逆轉韓國第一人申真谞,以2:0奪得個人第四次三星杯冠軍。
這次奪冠,意味著柯潔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八冠王!
這個喜訊一出,全世界都為之轟動。
1997年出生的柯潔,年少有為,戰績顯赫:
第2、4屆百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
第20、21、23、25屆三星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
第2屆夢百合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
中國圍甲聯賽2014至2016三屆MVP;
國內外圍棋賽22連勝紀錄......
在這些傲人成績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們不得而知。
但確定的是,沒有人的成功是一蹶而就的,也沒有人能永立不敗之地。
2017年,柯潔在AI人機對戰中,三番棋全敗,但他雖敗猶榮,甚至在《吐槽大會》上,多次以此自我調侃。
正是柯潔這種只想超越自己的心態,讓他能積極正視自己的不足,一步步成為了中國圍棋界的傳奇人物。
一個真正的強者,就是能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理智看待勝負。
贏了不驕不躁,輸了風淡云輕,重整旗鼓。
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陷入和別人爭搶的你死我活中。
深陷名次綁架的孩子,苦不堪言
早上,在路上看到這樣一幕。
媽媽一臉怒容自顧自地往前走,小女孩背著鼓鼓囊囊的書包,奮力直追,累得直喘氣。
“成天好吃好喝地伺候你,而你呢?期中考連班級前三都保不住!”
“那么簡單的題都不會!你真是豬腦子。”
媽媽旁如無人地責罵孩子,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小女孩則滿臉通紅,憋著一口氣悶頭往前走。
“你連書都讀不好,以后還能干什么?真后悔當初生下你。”
“你現在掐死我也不遲!”
終于,小女孩忍不住了,她委屈地吼完就轉身往回跑,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滾落。
孩子發自肺腑的吶喊,讓人心酸!
父母本是孩子最愛的人,卻如此字字誅心,句句挫骨。
孩子沒有考到前三名就被媽媽如此指責,
可想而知,在媽媽的眼中,不管孩子付出了多少,不管孩子考得多好,只要有人比孩子考得好,媽媽就受不了。
可悲的是,像這樣被名次綁架的孩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去年,浙江一名高三女孩在開學前夕離家出走后自殺的消息,曾觸痛了無數家長的心。
據報道,這名女生一直品學兼優,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孩子”。
可即便如此,也未能得到父母的肯定。
她在遺書中說:“希望你們生一個能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吧。”
長期被父母包含焦慮的高期望裹挾前行,孩子苦不堪言,只能盡最大努力考取好名次,滿足父母。
可是沒有誰能永遠第一名,當“不能輸”像緊箍咒一樣壓迫著孩子,孩子的人生便只有無盡的黑暗。
著名心理學家郝濱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待勝負的心理,直接影響孩子對輸贏的認知。
輸不起的孩子,注定贏不了
楊瀾說:“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起。”
深以為然。
在中考填報志愿期間,四川西昌突然爆出近百名中學生志愿被篡改的事情。
后經警方調查,罪魁禍首竟是這些學生的同窗好友吉某某。
原來,吉某某見自己升學無望,心理不平衡。
于是他在家中用手機登錄志愿填報系統,嘗試輸入原始密碼,篡改了上百名同學的中考志愿,以泄私憤。
最終,這批考生填報志愿的時間得以延遲,而等待吉某某的卻是法律的嚴懲。
其實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敗不起。
而一個被失敗吞噬的人,要么把情緒外化到別人身上,以傷害別人來泄憤;
要么把情緒內化到自己身上,以毀滅自己為代價。
山東淄博某校的初三男生秦某,只因同學馬某長期位居榜首,
而他只能屈居第二,就心生怨恨,伺機將其殘忍殺害。
山西太原,一名大二男生在補考現場作弊被老師發現,后想不開跳樓身亡。
河南平頂山,一名女生在高考現場過于焦慮,情緒失控,撕毀了另外兩名考生的答題卡。
這一樁樁傷人傷己的案件,讓人觸目驚心。
孩子的成長不可回避競爭,適當想贏的心理反而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可一旦太過執著輸贏,反倒得不償失。
布魯爾·卡特曾說: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
父母被焦慮蒙蔽了雙眼,只看見成績,忽略了孩子被日漸扭曲的心理。
孩子誤以為,自己除了贏,別無出路;如果輸,萬劫不復。
殊不知,真正的贏,是保持好心態;真正的贏,是只想超越今天的自己。
孩子努力的目標,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最好的那一個,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養育孩子,并不是要讓他們步履不停地超越別人,而是要讓他們不斷地超越自己。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試錯的過程中,想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父母要先做到以下幾點:
1、教會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說的:“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
吳尊的女兒NeiNei因為輸掉心心念念的亞洲芭蕾舞比賽,大受打擊。
為了安慰女兒,吳尊不僅帶她去游泳分散注意力,還跟女兒分享了自己曾經在籃球比賽中慘敗的故事。
很快,NeiNei就想通了,不再糾結輸贏的事情。
作為父母,不怕孩子輸,就怕孩子失去好心態。
家庭心理學專家Sara Dimerman認為,
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和體驗“輸”,并不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要父母不計勝負,孩子就能學會:結果比過程更重要,漂亮的失敗也是另一種的成功。
2、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
輸有時候并非壞事,反而能讓孩子在一次次糾錯中成長起來。
女兒很喜歡打羽毛球,但剛開始總是學不會發球,看著我滿場亂竄在撿球,她很自責,想放棄。
說實話我很累,但看到她灰心喪氣的樣子,又很心疼。
只能耐住性子,跟她一起找到問題所在,并鼓勵她多嘗試不要著急。
可見父母的耐心,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和韌性,至關重要。
在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先慢下來,才能協助孩子從中吸取教訓并加以改正。
今天父母推動的一小步,終將成為孩子未來跨出的一大步。
3、接納孩子的差異性,不用名次綁架孩子
看過一則很暖心的視頻:
在吃晚飯時,哥哥得意洋洋地向父母匯報自己的成績,語文92,數學90,英語85,科學92......
面對哥哥優異的成績和父母期待的眼光,弟弟攥緊自己的考卷,心里忐忑不安。
當媽媽看到考卷上刺眼的60分,不禁眉頭緊皺。
本想指責弟弟幾句,卻想到他每天晚上刻苦學習的身影,媽媽立馬調整好情緒,微笑著給弟弟夾菜,并夸獎他很棒。
為人父母,看見孩子的努力,遠比看見孩子的成績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放平心態,學會接納孩子的差異性,孩子才能接納自己。
著名學者于丹說:
雖然每天都有人在推銷各種各樣的“成功學”,但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深以為然。
當我們回歸初心,著眼于孩子的成長多過成功,孩子才能在愛里肆意成長,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