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已經在苦水里泡得太久了”
前兩天,有一位用戶小青向我傾訴:
“父母健在,兄弟姐妹3人,但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過‘家’。我在苦水里泡得太久了,即使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過得很好,但陰影還是存在,怎么都快樂不起來……”
細聊過才發現,她外在的種種表現,背后都有一根根“針”,在刺痛著神經。
1. 極度缺乏安全感——被拋棄的創傷
「我和男朋友剛在一起時,時不時就會玩“消失”的戲碼,只要我在他的言語或行為中感受到“不被愛、被拋棄”,我就會馬上消失,或甩開他的手轉頭走掉,或在深夜離家出走。
不知道為什么,我一定要讓他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來證明對我的愛,知道他焦慮得到處找我,內心還會小竊喜。
有時候也覺得自己挺“作”的,但在當下就是控制不了情緒……」
原來這種不安源于小青1歲時,媽媽就為了照顧弟弟離開了她,留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盡管她現在已經可以獨立生活,男朋友也對她很好,但被拋棄的創傷一直都在,她還是會“故意”讓被拋棄的場景重現,以此向小時候的媽媽表示不滿,向現在的男朋友索取曾經缺失的愛與陪伴。
2. 自卑討好、情緒化——被忽視的創傷
「我們家比較重男輕女,我還有個姐姐,可以想象家人知道我是女孩后的失望,媽媽恨我不是男孩,所以后來鋌而走險生了弟弟。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活得很卑微壓抑,不論我有多努力,哪怕考第一名,媽媽也不會對我笑,反而一直指責我不夠好。
最嚴重時,我焦慮崩潰到差點自殺……」
沒想到表面溫柔懂事的小青,內心經歷了這么多坎坷。她的認知中,只有拼命付出,迎合自己的父母、愛人,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3. 身心疾病——創傷對身體的攻擊
「我內心太依賴我男朋友了,每次只要他不在家,我都會嚴重失眠。
深夜凌晨一點也不困,實在睡不著我就躺在沙發上刷劇,一集集過去,依然沒困意,而且開始頭痛、拉肚子、嘔吐……
有一天晚上,這種疼痛突然讓我發現:我讓自己生病,就是為了讓男朋友“愧疚”,都是因為他不在身邊,我才病了!」
聯系她的童年經歷,她與男朋友之間的關系,何嘗不是小時候跟媽媽關系的翻版,與其說是為了讓男朋友愧疚,不如說是在變相“懲罰”小時候的媽媽,她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也要釋放對媽媽的攻擊性。
內心有傷的人,創傷就像藏在肉里的一根根刺,時不時會扎你一下,痛卻無可奈何。
02
容易被傷害,不是不會保護自己而是太懂得“保護”自己了
「目前只有我的咨詢師能讓我好點,因為她能抱持我,她能承接住我所有的內疚、悲傷、不安等負面情緒,又給我愛和希望。
其他人不是不好,而是我總是相當有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再“傷害”我的人。」
小青后來這么跟我說。
這仿佛是一個怪圈,明明自己已經很痛苦了,卻還是要去重復體驗苦的感覺。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強迫性重復”。
他發現,孩子會把喜歡的玩具扔出去,又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復這個過程。
他認為,孩子把玩具當成了媽媽的替代品,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在體驗媽媽時不時離開的創傷。而這些重復體驗,其實是在“保護”孩子自己:
1.孩子在爭奪自己的主導權,將“媽媽離開”這件本來由媽媽主導的創傷,變成自己能控制的事件。
2.重復體驗創傷,我們對創傷的耐受性增強,自己的痛苦某種程度上會減少。
3.制造新的重復,我們同時也在尋求新的可能性來療愈過去的創傷。
武志紅也說:重復體驗,是為了療愈。
這種重復不僅體現在創傷事件中,也會被帶到成年后的性格、情感、關系中:
一直討厭媽媽壞脾氣的女兒,結婚后發現自己變得跟媽媽一模一樣;
父母因為出軌離婚,原本婚姻甜蜜幸福的我,竟然也被出軌了;
我越不喜歡自己的內向、拖延、自卑,這些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談了幾次戀愛,每次都因為同樣的問題爭吵、冷戰、分手;
一直拼命努力加班,想要變得有錢有地位,但總是越忙越窮;……
我們重復制造創傷的情景,重復感受到被拋棄、被忽視、壓抑敏感……潛意識里以為這樣可以救自己,或者有被救的可能。
但正是因為我們太懂得保護自己,怕自己太疼,以至于不敢將內心最深最痛的“創傷毒瘤”挖出來,反而任由其發炎、潰爛、擴散、蔓延。
綜藝《女兒的男朋友們》中,王子文講起自己的童年創傷,語氣平淡:
“我和爸媽沒事從來不聯系。”
“獨立都是被逼的,因為沒有人關心。”
單親家庭,父母很少顧及她,長期在冷漠的環境中成長。她只能小心翼翼得去觀察父母,才能獲得關愛。
童年時的自卑、惶恐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成了她性格里無法抹去的一部分。即使現在的她已經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內心依然不自信。
“這個創傷,我這輩子都帶著。”
沒有被療愈好的創傷會化成你的骨血,變成你破碎的感情、失敗的事業、性格的缺陷、內心的沖突……
而這時候的重復只會一遍遍加深痛苦,讓你一生活在苦水和陰影中。
03
傷口會疼,因為它在提醒你直面它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我們對一點點身體的傷口都會大驚小怪,卻對心理傷口毫無概念。失敗、孤獨、被拒絕、被背叛,都會在心理上造成深刻的傷口。如果拒絕正視,傷口就會化膿,影響我們的健康。”
面對創傷,逼著自己忘記,或者笑著為自己舔傷,創傷只會重復上演,終其一生,都難以逃開它帶給我們的巨大傷害。
只有選擇直面創傷,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一點點將“毒瘤”清出,再將傷口縫合、撫平,才能切斷重復,修復創傷。
這個過程可能會痛,但你要有開始的勇氣。畢竟,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心理咨詢師是最適合帶你療愈創傷的人。
"有的人一直停滯在創傷里,是因為他們沒有完成這個過程,重新體驗創傷事件的過程太痛苦,他們會被卡在某個階段。"心理咨詢大師施琪嘉教授。
認識和體驗癥狀背后的情感、愿望和創傷經歷,重新理解創傷,才是真正療愈的方法。
走出創傷,其實沒有那么難。跟隨內在的聲音,我們會一直陪伴你在路上,給自己一次主動照亮的機會,學會在療愈中成長,重生。只要你擁有了這股力量,所有的痛苦,都會為你讓路。
我們生產幸福力?
心能量心理工作室·掃碼關注·預約咨詢